Community:
Branch:
【證嚴上人9月10日志工早會開示】
「時間一天天地過去,今天是慈濟的歷史之一,我們的人醫會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?要認真說來,應該是1972年9月10日,慈濟功德會成立第六年開始的……也就是說,慈濟從慈善進入義診。現在回顧過去,那已經是四十五年前以上的事了。」
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後,證嚴上人親自帶領弟子們訪貧濟困,當發現貧與病常是夾雜相生。在今日(9/10)的志工早會上,上人語帶感懷地訴說著那段悠遠的歷史。
「從慈善體會到貧而病,貧病交加,有的是因為貧,小病不敢看醫師,無法花錢拿藥治病,所以小病變成大病;有的是因為病,本來小康,因為病拖累到貧。總而言之,貧病就像攣生兄弟一樣。」
親力親為貧病想 施醫施藥啟義診
當時的花蓮交通不便,克難慈濟功德會在靜思精舍德慈師父的俗家母親幫助下,花蓮市仁愛街二十八號展開定期義診,也商請當時的省立花蓮醫院醫護來主持。
「當時義診的地方只是小小的空間,非常克難,平常是可以講經的佛堂,一星期兩天義診,我們的設計也都是智慧型的。」上人依稀記得,「佛龕後面的一個小空間是藥局,就是一個大型櫥窗,藥物都可以放在這個大櫥裡面,這都是我設計的。」
克難環境下的產物,不僅節省了空間,也發揮了實質的功能。「當義診結束後,可以把藥櫥往牆壁推進去(貼靠牆壁)。每次義診要開始的時候,就把它拉出來,藥師就在裡面配藥。」
談及過去的時光,上人娓娓道出難忘當時在義診所幫忙,最喜歡在這個小空間協助包藥,也會四處察看,親自了解病人的家境,並且膚慰他們的疾苦。
窮困時空激潛能 克難精神貫古今
從歷史影片中看到病患候診時坐的椅子,上人記憶深刻。
「這張籐椅可以坐兩個人,籐椅往後推可以靠背,坐得很舒服……往前推可以當作拜墊,精進禮佛,雖然看來很粗糙,其實在那個時候已經很好用了。我們現在靜思堂的智慧拜墊,就是延伸這樣的理念設計出來的。這就是在最窮困的時候,也是要發揮那個時候的精神力量潛能,應時代而付出。」
儘管當時沒有人知道,將來的慈濟將會是四大八法並行,但一念為眾拔苦的心念與行動,已經具有日後人醫會下鄉義診的雛形。
「只要有假(日),醫師、護士規劃下鄉義診,有的時候我們往南行,玉里、光復、壽豐……下鄉來求診的人,真的是很多,而且在那裡可以發現到許許多多人間疾苦,這都是在那個時候慈善與醫療的平行。」
母病盼回難抉擇 天下病苦不忍離
在花蓮市仁愛街義診所啟用前,慈濟人尊稱「師媽」的上人俗家母親王沈月桂女士,因胃穿孔,醫師診斷必須緊急開刀。
「但是老人家總是很固執,一定要我回去(豐原)才願意開刀,剛好在這個時候,又是要啟用的時候,已經準備好多天……一切的一切,都是緊鑼密鼓,那時候人手很少,什麼都缺。第一天要義診,我怎麼可以人就跑掉了呢?」
上人陷入天人交戰,內心很是掙扎,最後只好打電話拜託臺中的俗家妹妹幫忙向師媽溝通。
「因為我面對的未來,還有很多人的母親,多少的老母親貧病交加,我怎麼能放下而單獨離開呢?因為這是第一天義診,如果一離開,這分精神的理念,將來如何讓人人的一分愛心集中在一起?我如何帶人?所以我還是請她(妹妹)幫我傳達,讓我放心,請她(師媽)趕快到醫院去。」
當義診所順利啟動之後,上人隨即趕往臺中。由於當時交通不便,從花蓮到臺北一趟也要八個小時,無奈之虞,上人冒著心臟不適的風險搭飛機,趕在師媽開刀前回到臺中,由達宏法師陪著上人在醫院等候手術結果,而這一段前後過程與等候的煎熬,令上人體會到病患家屬的辛苦。
懿德風範終一生 難捨之情復顧盼
回憶義診所啟業前後的日子,志業與家人之間的長情牽絆,上人感念師媽終其一生都護持慈濟志業, 2010年2月8日,「師媽」王沈月桂女士以九十五歲高齡辭世。而在師媽於臺中慈濟醫院住院時,上人也趁歲末祝福行腳之際,抽空前往臺中慈濟醫院探望。
「我就跟她(師媽)說,『我將要離開臺中,我要往南行,可能我就高雄、屏東走過了以後,我就要回去(花蓮)了。』她說:『這樣就要回去了?』『(上人回答)是啊!』『(師媽說)那你就要保重,最重要是你(要照顧)自己啦!』」
告別了師媽,上人繼續南行抵達屏東,當這個階段的歲末祝福告一段落,眾人準備啟程返回花蓮之際,上人還在在考慮行腳路線。
「我從屏東一直想,還是從北回來好,可以再見見母親一面。所以我臨時決定說,『我們不要南迴走,我們就北迴走。』我也沒有跟大家說我的用意是什麼,只是跟大家說我要往北迴走。」
殷殷叮嚀公為重 安詳辭世無復言
臨時的決定,改變路線北返到臺中,上人的座車直往臺中慈濟醫院;過程中,上人特別叮囑不要驚動任何人,一下了車,就直接前往師媽的病房。
「沒有人看見我,也沒有人知道我(來了),那時候已經中午過後,人也比較少,剛好我上去進病房裡去。老人家看到了就說:『師父你怎麼又來了?』『(上人說)再來看看您。』她就這樣很開心地把我雙手拉得很緊,她就說,『這樣好,這樣好,現在看了就好,以後不用再來看我,最好的是現在,我可以跟你說話,下次你再來,我也看不到你,也無法跟你說話,記得,你還是以公事為重,不要再下來(看我)了。』」
上人娓娓地說,「她一直都說不用來看她,最後也不用來了。果然我回來兩三天之後,老人家就很安詳地走了。她本身就是委員,在當地也結了很多好緣,很自然地,最後的她不會寂寞的,所以也不需要我多了這一趟;我們就在精舍禮表達一番心意,誦一部經,就是這樣的過程。」
一以貫之尊生命 慈濟歷史滿長情
回顧過去的歲月,親情與大愛之間相互成就,為天下貧病付出,上人感念醫療志業也從克難歲月的義診所,一路走來六家醫院與全球人醫會,直至今日仍時時為貧病而奉獻。
「從克難中一直到現在,看到每一家醫院,哪怕是關山、玉里(慈濟醫院),醫院雖小卻五臟俱全的醫療品質,都是令人感恩的。感恩事說不完,看到了頻頻的臨床研究,一直看到了一一在社會中得獎;我們的護理、醫師也在社會上受到肯定,要感恩的事情真多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