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如來,來人間為了說法度眾生,必定要具備——『善說法、義、詞、樂說,四無礙智故;序事有條,序理按時,應機無礙;有宏觀,細思巧妙,法度無量眾。』
這就是要讓我們知道,佛陀來人間已經具備了一切,度眾生,就是要將他的智慧,對天下宇宙萬物真理,完全攝受在他的心腦之中。但是,要度眾生必定要表達出來,一切道理要從口說出了他所想、所瞭解的道理,所以叫做善說;善說『法、義、詞、樂說』四無礙智。就是法無礙、義無礙、詞無礙、樂說無礙,這是四種無礙的智慧,這是佛陀所具備。
佛陀一生的說法,沒有離開『法』、『義』、『言詞』,以及很歡喜要說給大家知道,叫做『樂說』。而佛陀要教育我們就要說法,他要用種種言詞,說法也要有條有理,要說道理,必須先說人事。事,做事若能圓滿,做人就圓滿;人事圓滿,就是理圓滿。這就是佛陀要用義理,用很深奧的義理來為我們分析。
『序事有條,序理按時』。要看這個時機是不是能向大家說這個法?這個場合是否應這個人的根機?都要看這個人的根機,在這個場合適合嗎?這個時機對不對?都要用智慧來觀察。所以,一件事情、一個道理,要表達出來也要有條件,若能全都無礙、契合,說法才能很成熟。
佛陀『有宏觀,細思巧妙』。佛陀的智慧,覺性慧海這麼的宏觀,心是那麼的微細來觀察如何對眾生有利益,而且讓眾生能歡喜接受,簡單法入心、身體力行。這就是要有宏觀而細思,甚至要發揮巧妙的智慧,說一切法,度無量眾。
芸芸眾生,我們必定要用盡方法來體會佛的教法,我們才能在人群中引導眾生,造福人群。天下事,一個人做不完,二隻手做不了什麼事,必定要用方法讓大家啟發善心。也就是在人群中不斷鍛鍊自己,接受了佛的道理,要如何去說服人,如何去引導人,這樣接近很多人群,才能夠體會無量法義。人,看多了,我們就知道,對什麼樣的人要用什麼方法度化他。這就是在訓練,在人群中成長智慧,這是我們大家要努力。
上面的經文說,『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,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』。
這是佛陀的慈心,這種慈憫心不只在今生此世,過去、現在,還有未來。法是那麼多,無量眾生,用無量法門,所累積的功德,我們即使用無量阿僧祇劫來講佛的功德,也是說不完。
下面經文,佛陀再說,『迦葉當知,如來是諸法之王,若有所說,皆不虛也』。
這是佛陀再為大家這樣說,『如來是諸法之王』。常常說,佛的心是包太虛,佛的心與宇宙天體合而為一,覆蓋天下萬物、一切的真理,無一不知、無事不曉,完全清清楚楚,這叫做諸法之王。他『若有所說,皆不虛也』。佛所說的法,都是不虛,都是真實法。
所以說『王者之稱,自在為義』,就是自在的意思。因為天下萬事物的道理,對佛陀來說,一切明明了了,全都很清楚,佛陀於諸法很自在。
若是我們凡夫,到底發生什麼事情?怎麼有這麼多莫名其妙、莫須有的事情,為何這麼多呢?到底原因出在哪裡?我們會很煩惱。但是佛陀對這些事情都清楚了,所以常常教育我們。我們現在瞭解了,一切都是因緣果報;有什麼事情發生,這就是過去的因緣。
若無因無緣,無法在人間。有好的因緣,大家聽佛說法,很歡喜,依教奉行。我們大家也是一樣,我出家之後,發現到《法華經》,特別的歡喜,那種歡喜是打從內心踴躍的歡喜。看到《無量義經》,就一直覺得這條路就是我要走的路。但是,一個人走得到嗎?走不到。這條路很開闊,路又很長,這不是單獨一人能走的路,這條路本來就是要天下眾生人人共同來走的路。他是要廣被眾生,人人能聽法,人人能成佛,這是佛陀的心意。
同樣的道理。學佛,我們要瞭解,佛陀能夠很自在,同樣也要讓大家能夠那麼自在,所以他要將法讓大家入心,體會、瞭解。萬一遇到什麼煩惱的事情,我們瞭解,看得開,雖然有煩惱,馬上看淡,心定下來,叫做淡定。用平常心、平淡的心,來看這紛紛擾擾的事,這樣才有辦法自在,否則實在是無法自在。
⊙迦葉當知,如來是諸法之王:王者之稱,自在為義。如來於法得最自在,故舉法王發言誠諦以勸信。
所以『王者之稱,自在為義』,義就是道理。佛陀已經是法王了,法在佛的心已經是了然,世間一切很複雜,人事物中不離因緣果報,所以佛陀在法中很自在,這樣的意義。
『如來於法得最自在,故舉法王發言誠諦以勸信』。用這樣的方法,因為佛陀本身很自在,於法已經很自在,所以他就舉出種種的法,向眾生說,是善要趕快做,是惡要趕緊戒除,這樣殷殷勤勤來告誡,無不都是真實的道理。這就是勸信,勸人人要信解佛法。
佛陀的真理、法,就是要信解。若不信不解,就要繞很長很廣,受盡凡夫境界的折磨,很苦啊!
⊙若有所說,皆不虛也:若於應機隨時有所說法,皆是真實,無有虛妄。此乃是正述法相,釋明佛興出於世。
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,『正述法相』。佛陀說法的儀式、形態就是這樣,對小乘、初機的人,他要為他們說什麼法?對上根機的人,他要用什麼法來教育等等。這就是『正述法相』,表明了佛陀『興出於世』,佛陀出現人間,開始立僧團,僧團就化度在人間。
⊙佛為眾生說法,無論說虛、說實、說有、說無,均各隨宜顯示,無不自在,能轉法輪,不為法縛,故曰法王。
佛陀對機逗教說法,不論他說虛、說實,這全都是真實無假。我們現在就要瞭解這種『各隨宜』,這都是隨根機所說的法。不論是要跟他說這個法是這樣,但是因為眾生根機不夠,佛陀就先設一個方便。設方便,不是虛的,設方便也是實,因為設方便就是用權巧,先讓他的心安下來,然後才開始接引他走這條路,真正能到達快樂的地方。
用權設巧,要來接近眾生,這就是應眾生的根機,所以『隨宜顯示,無不自在,能轉法輪,不為法縛』。佛陀就是用法自如,隨眾生的根機轉法輪,不受法障礙,條條法,條條通,所以叫做『法王』。
⊙又所說諸法,均能契於正法之理,契於眾生之機,令各隨分獲實在之利益,故曰不虛。
又說,『所說諸法,均能契於正法之理,契於眾生之機』。所說的法,歸納下來都是正法、真理,面對的是不同的眾生,都是契眾生機,『令各隨分獲實在之利益』,叫做不虛。知道了、體會了、看開了、放下了,解開無明了,這都是得到利益。
⊙又不虛之義,非語言有一定軌式說法;若以一定軌式為不虛,則若如佛先說小乘涅槃為究竟,後復說大乘涅槃方為究竟,則前說豈非虛言。蓋前語契機,後語契理,皆於眾生各有實益,是謂不虛。
又說『不虛之義,非語言有一定軌式說法』。佛在講法,是不定法,不是指定說法的儀式一定要這樣,不一定。從佛陀開始接觸人群,佛陀就已經觀機逗教,什麼樣的根機,應什麼時候,他就是說什麼樣的法,不一定要有固定的規律。
我們現在的人,講經都要照這樣的規律。其實,讓人聽得懂就好了,能夠接受,法入心,身體力行做,這就是最對的事情。
所以『若以一定軌式為不虛』,一定的儀軌形式,這樣才叫做不虛。『則若如佛先說小乘涅槃為究竟』,過去對小乘的人說,接受小乘,你斷煩惱就能究竟入涅槃,就能寂滅、斷煩惱。這是佛陀對小乘人說。但是後面,『後復說大乘涅槃方為究竟』。你要真正入大乘法,不是獨善其身,你要自利利他,才是究竟一乘的實法。若這樣,佛陀說的話,前面說你修這樣的小乘,你就能解脫了;後面再說,你要修大乘法才是真正得到解脫,這樣前說豈不是虛言。這樣是不是虛呢?
『前語契機,後語契理』,應該要這樣說。前面是應眾生根機而說的,這些根機,他就是這樣接受,他才能去除煩惱。但是,光是契機,也要讓他透徹道理,所以後面的大乘就是契理,讓大家瞭解,原來道理是這樣,真正回歸真如本性,就是要契理。
『皆於眾生各有實益』,不論是契機、契理,這都是要利益眾生,所以說『不虛』。我們對人若沒有好好讓他瞭解、接受,其實無法入理,這個道理他更無法入心。所以必定要先和大家結個好緣,願意接受,聽了,瞭解,然後才引他入真實的道理來。
⊙更換言之,惟佛一一所說,皆無漏、皆究竟、皆第一義,故皆不虛。
其實,佛陀雖然說方便法,說三乘,但是終歸是一乘,三車終歸一大白牛車。這就是佛陀不論是說什麼法,終歸還是希望人人要體會真實理,第一義法。這是佛陀的盼望,『使令眾生能證知其不虛』,要讓眾生能夠知道是不虛。『故又知惟佛之說,始皆不虛』,唯有佛所說的法。
⊙使令眾生能證知其不虛,故又知惟佛之說,始皆不虛。
我們要知道,眾生對法能瞭解多少呢?一輩子沒有多久,到底能瞭解多少法?佛法,佛陀所說的是無量無數的法,佛陀對眾生,長久的時間不斷付出,不斷於眾生中,不放棄地教誨,這種恩很大。
眾生的根機這麼多,佛陀用盡心思,歸納起來就是第一義諦,唯有一佛乘,希望人人回歸真如本性。用很微細來向我們解說這種巧妙法,希望度無量眾生,不是少數眾生瞭解就好,希望人人都要能夠體會、瞭解。所以,佛的恩德,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