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以諸如來斷諸欲樂,菩薩心志善能總持,諸佛一切所說之法,化導眾生是名志力。』
如來已經斷諸欲樂了。我們都知道,佛陀的心境清淨,如一片清淨的明鏡,如虛空靜寂清澄,一直都是一片乾淨。能夠這麼乾淨,是因為斷諸欲樂。世間一切的欲樂,在佛的心都不受欲樂所染著。當然,我們都很清楚,佛陀教育眾生的目標也是這樣。他自己若沒有斷除,要用什麼方法叫別人斷除呢?所以要自己先斷了欲樂,這樣的教法來教導眾生。
不只對小乘學者說苦集滅道,還為他們分析,生生世世互為因、互為果,因緣果報就是這樣交雜重疊。所以,小根機的人能夠瞭解了,菩薩大根機更清楚。因為菩薩心志,菩薩已經長久以來不斷受教,法綿綿連連沒有漏掉,發一念心,總是道心不退,所以這條菩薩道路長遠走過來,現在釋迦佛成佛了,面對著佛所說的教法,一點即通。
本來心志已明,也有不少的菩薩乘願而來助道場。光是釋迦佛要來度眾生,力量太單薄了,所以文殊、觀音、普賢、彌勒等等菩薩,都來幫助佛陀教化眾生。他們也是現出和我們一樣,現在是釋迦佛所領導的教育。
這些菩薩已經是法身菩薩了,他們曾經成佛,也教過弟子成佛。所以說,佛佛道同,所有的菩薩也能來人間護佛,擁護佛陀,成就教化的使命。所以說『菩薩心志善能總持』。
總持一切善法,知道這是善法,要不斷鼓勵,不斷提倡;很清楚惡法要防止,不要讓它延生下去。這樣總持一切善法令生,總持一切惡法令不生,善惡分明,這叫做『總持』。菩薩的心志就是有大願,有堅定的意志,所以他聽法,入人群造福人間,對人間的是非、法都清楚,所以叫做『能總持』。
『諸佛一切所說之法』。所有佛所說的法,在菩薩的內心都已經很清楚了。所以,菩薩的使命就是『化導眾生』。『是名志力』,志力就是菩薩心志。善能總持諸佛一切所說之法,能夠化導眾生,這叫做志力。
我們要成為菩薩,立志之後要有力;『五根』還要有『五力』。有『信根』就要有『信力』,有『精進根』就要有『精進力』。總而言之,我們有發心,若沒有力量,很容易受外面的境界誘引,懈怠心一浮現,精進的念就退失了。所以五根、五力,我們都要好好受持,還要不斷地練習。
我們還是老老實實,發大心、立大願,行菩薩道,好好地等待因緣,受佛陀的授記。佛陀在為弟子授記時都是說,要經過幾十劫、無央數劫之後,你能成佛。表示我們修學佛法的路很長,要修行,修到心的煩惱去除,到達無漏的境界。
前面經文就說過了,『無漏無為,諸法之王,能為下劣,忍於斯事,取相凡夫,隨宜為說,諸佛於法,得最自在』。
佛陀已經修學佛法一直到無漏無為的境界,哪怕是微細的塵沙煩惱,一點點都沒有了,如宇宙靜寂清澄,虛空互通互融,這種開闊的心胸,所有萬物含藏在這樣的心境裡,所以稱為『諸法之王』。但是,不忍眾生受苦難,所以他必定要再入娑婆。眾生剛強難調難伏,佛陀卻能『忍於斯事』,這是佛陀開闊的心,包容的心。
他來人間,就『取相凡夫』,與我們世間人都一樣,應機說法,把握因緣來成就一切。『諸佛於法』,諸佛用方法來度眾生,法都在諸佛心裡,無漏無為,所以佛的境界是『得最自在』。
下面的經文再說,『知諸眾生,種種欲樂,及其志力,隨所堪任,以無量喻,而為說法,隨諸眾生,宿世善根』。
佛陀已經於諸法自在了,是法王,他不需要再來來回回;不過,他就是悲憫眾生,所以再來人間。『知諸眾生,種種欲樂』,他瞭解眾生都有欲,欲門一開就喪失了清淨的智慧,意志力就薄弱了。欲心一起,無明產生,貪念就生起了,貪、瞋、癡生起之後就喪志,忘了本來的心,就隨著利多而去追逐利益。
佛陀為了度眾生,不斷觀機逗教,『隨所堪任』,看這個人的志氣、毅力到底有多大。若是被利輕輕誘惑就逐利而去,這就是志意下劣的人,佛陀為了度這樣的人,就要『隨所堪任,以無量喻』,用種種方法譬喻『而為說法』。要度他,也要看他過去生的因緣,所以『隨諸眾生,宿世善根』,要度現在,也要瞭解過去。這就是讚歎佛陀度眾生,要用種種方法。
⊙此歎佛以四攝法度生之德。攝受,謂菩薩欲化導眾生,必須以此四法攝受,使其信解依附,然後導以大乘正道。
用四攝法來度眾生、攝受眾生,也要培養這種德。以佛德來人間,要來培養眾生,也就是菩薩要教化菩薩。而菩薩要教化眾生,同樣也要延承四攝法。『菩薩欲化導眾生,必須以此四法攝受』,接受佛陀的教育,將這個法要用在眾生的身上,這叫做法脈相傳。『使其信解依附,然後導以大乘正道』。我們要利益他,也要用一番功夫,必須隨他的根機,說他會歡喜、能接受的話來接引他,慢慢引導走入正道。
⊙故經云:先以欲牽引,後令入佛智。
『先以欲牽引,後令入佛智。』首先就是用種種的欲來牽引,『你若是好好做,你就能得到利益了。你能布施,就是造福,造福就會賺錢。』其實,造福不是會賺錢,造福是多結善緣,為我們鋪未來成佛的道路。造福,就是我們要與眾生結福緣,他看了就歡喜,不用說很多話,看我們在做,他就跟著我們走,這就是愛的力量,也就是德。修行用功,內要用功,外就顯出了德相,自然我們要利益眾生就要慢慢牽引。
⊙佛能知眾生種種欲樂及其志力,即勝解力,而說修多羅。
『知諸眾生,種種欲樂,及其志力』。佛陀很瞭解眾生所追求的欲是什麼。佛陀要如何讓大家能瞭解,堅定他的志力,這個志力要堅定,所以希望他能得到勝解力。強而有力,這叫做『勝』。我們發願若沒有強而有力,真的是很容易起心動念,一點點事情,境界現前,無明煩惱,心就退了。所以,佛陀為了要好好讓我們堅定志力,他就要說很多,那就是『修多羅』。
⊙修多羅:華譯契經,契是上契諸佛妙理,下契眾生根機,經是線的意思,貫穿法義,使不散失。
『修多羅』,華文翻譯作『契經』,就是所有的經典叫做『契經』。『契』是『上契諸佛妙理,下契眾生根機』。我們常常說『佛心為己心』,我們必定要契佛理,佛的道理留在人間,我們要用心將道理延續到現在,所以『上契諸佛妙理』。『下契眾生根機』,眾生的根機有種種,很複雜,要如何引導眾生去除無明,再投入佛法中,這就是佛陀要用心的。希望我們人人能契佛的妙理,對下能契眾生的根機。
看到我們慈濟人,也是有很富貴的人,他願意走入最貧困惡劣的環境中去,去為他們清掃,不怕他們骯髒,也這樣擁抱他,看到他們滿臉涕淚,就趕快拿衛生紙幫他擦,像這樣,這就是人間菩薩。所以,要當菩薩不困難,只要將你的無明煩惱去除,將這一念契佛妙理,下契眾生的根機。這些苦難人需要我們救,物質的救濟,同時愛要深入他的心,這就是至誠的大愛。
這就是『經』。『經』就是像一條線,將最好的道理貫穿起來。法,你要讓它不漏失,就是要『契經』,如線穿珠一樣,粒粒寶珠,我們用線將它串起來,這串寶珠就不會脫線。
⊙隨所堪任:眾生好樂不同,志向各別,隨其堪任者,以喻演說,皆隨宿根大小而說也。
『眾生好樂不同』,眾生的興趣不一樣。『志向各別』,人人都有不同的興趣,不同的追求。這麼複雜的眾生,佛陀就是要隨眾生,適應他們所需要,就是用種種的譬喻,用故事或是用事情來譬喻,過去的過錯、現在反省改過等等,這種的方法,讓他們身體力行。『皆隨宿根大小而說』,要對症下藥,對機施教,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為眾生施教的目標。
⊙以無量喻而為說法:不隨自意所證而說,觀機適合,隨他所堪宜而說三乘法,故曰:以無量喻,而為說法。此布施攝。
『以無量喻,而為說法』。佛陀不會以自己那時候所證悟,說:『我就是那樣,你們為何不能像我這樣?』他知道,我說我的境界,你們聽不懂,我必須依你們心靈的境界,說給你們明白。但是根機有高有低,佛陀才會開三乘法。所以說,『以無量喻,而為說法』,要用種種的方法來譬喻、來說法。這叫做『布施攝』,攝就是攝度的意思,四攝法當中的『布施』。
⊙隨諸眾生宿世善根:眾生好樂不同,志向各別,隨其堪任者,以喻演說,皆隨宿根大小而說也。
『隨諸眾生,宿世善根』。眾生過去也有善根,過去也有所好樂,善惡雜揉的眾生,雖然造業,但是也有一些善的因緣。所以『眾生好樂不同,志向各別,隨其堪任』,這樣為他演說,隨他的大小根機來說法。
我們學佛要好好用心。因為眾生的根機很複雜,我們既然發心了,入佛門來,我們要受佛法的教育,我們必定要上契佛法的妙理,再發心下契眾生的根機。
我們已經受教,就要發心行菩薩道,我們要很堅定菩薩的心志,善惡分明,才能成一位菩薩。眾生這麼複雜,所以我們必定要用盡志力,我們的志業精神,一定要堅持這個力量,這樣才有辦法為佛來弘揚,真報佛恩;救度眾生,這才是報佛恩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