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執小迷大,是謂愚法;乘大貶小乘,取小果;體解大乘之理,遂迴心向大者。』
我們一直說,希望人人將心擴大。真如本性,天體合一,廣大無邊,為什麼我們只是為自己,這麼渺小的自己,這樣守在小法裡呢?我們若是執在小法,就迷失了大法,這就是愚,愚法。
佛陀來教育我們,只是要讓我們從凡夫迷茫的此岸,用踏板鋪著讓我們走過來,乘此小板能度上這艘大船,我們就要用大船乘風破浪到彼岸去。我們卻偏偏選擇小小的竹筏。這個竹筏小船要行駛在大海中,怎麼堪得起風浪呢?我們為何不和大家共乘一艘大船,風浪再大,這艘大船就穩多了,能夠到彼岸去。
『乘大貶小乘,取小果』。我們坐在大船上來看小船,能渡海嗎?小船只是能過溪岸,無法過海岸。這就是『貶小』,大船能過大海到彼岸,小船只能過溪河,無風無浪到彼岸,這就是取小果。所以『乘大貶小乘,取小果』就是這樣。
就如火宅外面有三輛車,讓我們選。長者就告訴我們,羊車、鹿車,只能一個人、兩個人玩;看,那輛大牛車裡面有豐富的寶藏,牛很有力氣,又能讓我們用,能載更多人。
讓我們瞭解之後,知道大乘法很豐富,我們不但自度,又能度他。這種大乘豐富,『體解大乘之理』,就是大白牛車。這是大乘法,能讓我們透徹瞭解,我們若是真如本性啟發出來,天地萬物的道理,有哪一項我們不知道呢?
『遂回心向大』。若能瞭解法,大乘法很豐富,我們從固守自己、獨善其身這個念頭,就很快回心轉意向大乘法走。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心。
就如我們共住在這塊土地上,現在這個時代,大家很擔心氣候變遷,擔心地球的資源一直在減少,不論石油或是水,人類一直無限量地抽啊、用啊。明知這樣不對,但是人生就是這麼執迷不悟,只為了顧自己,獨善其身。某一個國家,他沒有想到全球的氣候,他只為了自己國家的繁榮與利益,沒有想到這是天下大事。再小的是社會,再小的是家庭,再更小的就是個人的消費。
道理看起來是一點點而已,其實向外推廣了那個道理。臺南有一位一百零七歲的老菩薩(陳林?晼^,她環保做了二十多年了。八十多歲時聽到做環保,她覺得有道理,『的確人人不要浪費,我們要好好疼惜物命,東西用過了可以回收,這是一個很好的道理。以前我們不知道,就把它當作垃圾,現在我們知道了,大家要好好地來做回收。』孩子也捨不得她,『您年紀這麼大了,還跟人家去做這些工作?』她說:『我這樣做,我歡喜,我快樂,我安心,我自在。』很有智慧。所以每天早上都到街頭巷尾去收、去撿。
看到這位老人,實在令人很佩服。她是在臺南麻豆最早期的環保志工之一,她以身作則,她的兒子、女兒也跟進。一般人覺得若沒有吃葷的東西,會不夠營養。可是她幾十年如一日都是茹素,也叫她的女兒、兒子素食,身體才會健康。所以她的生活很樸實,雖然家境好過,但是她的生活簡樸,而且身體力行去付出,沒有浪費時間,將她的力量付出給天地,保護大地,為了空氣清新。這是她的觀念。
這也是大乘法,不是為自己,這是我們大家應該學的。人生,難得來人間一趟,來了人間,我們應該要為人間負責任。佛陀也是為了這樣來教育我們。
就如那位長者在找兒子一樣,已經與兒子會遇了,不過,這個兒子還是在門外,遲遲不敢走近。
所以前面的經文說,『長者於牖,常見其子,念子愚劣,樂為鄙事,於是長者,著弊垢衣,執除糞器,往到子所』。
看到兒子很愚劣,智慧還未開,所以只願意做那些粗鄙的工作。他為了要接近兒子,也是拿起除糞的工具去和兒子一起工作。這就如佛陀為了教育眾生而入人群中。
下面這段經文再說,『方便附近,語令勤作,既益汝價,並塗足油,飲食充足,薦席厚煖,如是苦言,汝當勤作』。
接近兒子之後,就告訴他,『你要在這個地方好好工作,樣樣都能滿足你,有得吃,有得用,甚至塗足油。』腳用油抹一抹,這就是在那個地方的享受。不只這樣,又是『薦席厚煖』,住的地方很舒服,鋪在床鋪上的東西很溫暖。這是用方便法,要他好好地住在這個地方,好好地工作。就如佛陀觀機逗教,要應他的根機,讓他歡喜接受,讓他安心修行的道理一樣。
⊙方便附近,語令勤作。《淨名》云:釋尊隱其無量自在之力,度脫眾生,語令勤作。
『方便附近,語令勤作』。佛陀教育我們,不論用什麼樣的方法,就是要我們能清淨自己的煩惱。
『釋尊隱其無量自在之力,度脫眾生』。佛陀成佛之後,他的身心都清淨了,那種清淨的境界,他暫且隱藏下來,去接近五比丘,成立了僧團。在僧團中,教導人人生活克勤克儉,三衣一缽,他和大家的生活都一樣,這就是『度脫眾生』。為了度脫眾生,所以他隱藏自己心靈超越的境界,來與眾生一起,說眾生能聽得進,也能修、歡喜修行的法,所以『語令勤作』。
⊙既益汝價:修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得出三界,故曰益汝價。即前述倍與汝價。
『既益汝價』。付出,要用什麼方法,你就能得到什麼樣的利益。
是什麼方法呢?除了苦集滅道,開始就以『三十七助道品』,修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得出三界。我們若能將這些法全部修得到,自然不只斷煩惱、去無明,也能脫離塵沙惑,這就是出三界。這樣叫做『既益汝價』。你若能這樣修行,就能得到很多收益,這就是前面長行文所述『倍與汝價』,就是給你加倍的利益。
前面說『四念處』,應該大家都知道了。第一是『身念處』,我們要常常『觀身不淨』。要常常想,我們這個身體是清淨或是不清淨呢?
⊙四念處之一,身念處,謂觀此色身皆是不淨。
大家的生活,早上起來,第一件事要處理的是什麼呢?我們健康的時候,就已經這麼不乾淨,一旦人生到老、病,這個過程中,身體更加不乾淨了。所以我們要用心,好好地想。
⊙四念處之二,受念處,謂觀領受好惡等事悉皆是苦。
第二就是『受念處』。感受,我們感受。人生一輩子到底是如何?所接觸到一切都是領受來的,是好,是壞,在我們的內心。高興的很高興,擔心的很擔心,一日的心情到底有幾次變化起落?無常等等,讓我們擔心、讓我們受怕的事,實在很多。這是我們日常的生活感受,所以叫做『觀受』;苦難的事情很多,所以『觀受是苦』。
⊙四念處之三,心念處,謂觀此識心生滅無常。
『觀心無常』,心的念處,就是我們的心識,我們的心無法常常很定。常常一件事,『我決心要修行了,我會聽話,我會與大家和合。』當下這樣想不困難,但是過了之後,要與人和合,不容易啊!說要聽話,還是同樣執著自己。這種心念,心的念處就是這樣常常生生滅滅、起起落落,沒有定性。
⊙四念處之四,法念處,謂觀諸法從因緣生皆無有我。
第四就是『觀法無我』,法的念處。諸法都是從因緣生,我們若明白這個道理,還有什麼是『我』呢?所做的一切都是隨業。
⊙四正勤:已生惡令斷滅,未生惡令不生,未生善令生起,已生善令增長。
再來就是『四正勤』。已生惡令速斷,未生惡令不生,未生善令速生,已生善令增長,這叫做『四正勤』。
這從惡的方面有二項,我們要很精進,還未生的惡,不要讓它產生;既生起了,要趕緊斷除。我們已經瞭解法了,就不要有惡念存在心裡,何況是在行為呢?未生的善,我們現在知道了,要趕緊起善念;若已經在行善中,我們要再增長。這樣叫做『四正勤』。
⊙此四正勤,行勤就是精進,勤勞修習四種道法,以策勵身口意,斷惡生善。
再接下來就是『四如意足』。
⊙四如意足之一,希向慕樂,莊嚴彼法,故名欲如意足。
四如意足,第一就是『希向慕樂,莊嚴彼法,故名欲如意足』。這個『欲』字是『希望』;希望我們的方向正確,就是向著道法,起欣樂的心,很歡喜佛法能夠清淨我們的身心,淨化人心,莊嚴人間淨土,這就是我們的希望,所以名為『欲如意足』。
⊙四如意足之二,念如意足,謂念念一心,住於正理。
前面是我們的希望,希望建立一個很莊嚴的道場,道場裡的人人修行精進,是一個身心莊嚴、場地莊嚴的道場。這是我們的期待,我們的希望。有這樣莊嚴的道場,我們接下來就是要『念念一心』,我們的道心要堅固,住在正理中。
⊙四如意足之三,進如意足,謂精進直前,功無間斷。
第三就是精進,『進如意足』。方向既然是對的,我們就要精進向前,不要間斷。我們大步穩定,對準方向不偏差,不間斷的精進,向前不退,這就是進如意足。
⊙四如意足之四,慧如意足,謂真照離妄,心不散亂。
修行最重要的,就是要有智慧。我們若能精進就會進步,開發我們的智慧,就能到達『真照離妄』。我們的智慧一開啟,真如本性發光發亮,自然能夠照耀一切的道理,我們能夠很清楚,就會離開妄念,顛倒妄想完全去除,心不散亂,這就是真正精進。
所以前面所說的,『方便附近,語令勤作』,就是我們要用心,用心在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這都是我們修行,人人每一天不能離開的。我們若能這樣用心投入,真正是『既益汝價』,就有所得。所以,各位菩薩,學佛必定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