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宿命智德善權方便,教化以漸解內外法,始終不搖堅定貫達,建立大志教以契合。』
宿命,我們還無法理解宿命這個名詞。凡夫無法瞭解過去生是如何做,如何來,這對我們而言很渺茫。但是,佛陀非常肯定地告訴我們,人人過去都一樣是生命;生命,不一定是人類,過去在五道四生中,無不是生命。總而言之,是生命的過去。
過去所累積,這裡所說的『宿命智德』,那就是說釋迦牟尼佛。他生生世世不論在任何一個生命的輪迴道,佛陀都是為眾生,發大心願去,接觸受業眾生,用心去教化,這樣不斷地累積,長久了。這宿命長久的,生生世世在累積智慧、慈悲,慈悲、智慧,在生命群中付出,所以累積來的就是『智德』。
這個智德,用『善權方便』,不只在人道,是在生命輪迴的六道。因為覺者的宏願,任何眾生只要是因緣成熟,他就到那個地方去,所以累積的德,無不通,無不達。每一道的眾生根機都不同,光說一個人道,大小根機要度化就這麼困難了,何況其他道?所以,『善權方便』,用種種的方法,這樣不斷累積。
『教化以漸』,對眾生就是要有耐心,不請之師,不忍眾生之苦,所以要用方便教化,用『漸教』,慢慢來,隨他的根機,用耐心陪伴他、教化他,讓他能『解內外法』。
內法,就是讓我們瞭解生命。生命在五蘊中,人人的生命,生下來開始,嬰兒就有五蘊,會有歡喜、不歡喜。歡喜時,孩子笑了,手舞足蹈,純真的境界,他高興;不高興就哭,到底身體的感受是如何呢?不舒服,哭了。從嬰兒、幼年的時代,就有情緒這種感受。
他也有六根,眼睛看到外面的境界,歡喜,就會爬到他喜歡的地方去拿東西了;會走的時候,眼睛所看到的,身體就向前去追逐。這種與生俱來的感受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。
五蘊,隨著年齡長大了,社會的一切開始來誘引他,心就有分別,就有愛與不愛。喜歡的,取不到就煩惱;不喜歡的,相遇就怨、怒等等。這就是佛陀向我們解釋身心、五蘊。人生,我們若不瞭解自己,我們的脾氣、我們的習氣,自己若不瞭解,要如何去瞭解外面呢?
所以『教化以漸解內外法』。對自己的身心瞭解更成熟些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都是關係到我們的身心,我們的體內是不淨的,心理也是不健康的,所以我們的煩惱就很多。意識煩惱多,身體是不淨物,所以佛陀教我們『四念處』: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
這種內在的法,我們要時時反觀自性,到底佛的教化,我們有入心嗎?我們對自己瞭解嗎?對我們心靈的習氣、煩惱、無明有減少嗎?何況我們的身體,有身體力行嗎?雖然身體是不淨物,但是我們要利用健康的身體,把握時間,有付出才有收穫。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心,好好地將內外法瞭解清楚。
『始終不搖堅定貫達』。我們既然發心學佛了,現在我們向著佛道,一定要很堅定的心,始終不搖動。而且,法,我們要真實接受,入心來,『舉一隅以三隅反』,告訴你這個角是這樣做、這樣彎,應該我們就知道第二個角,也是這樣做、這樣彎。我們日常生活聽到的法,也是要這樣身體力行。常常說,修行要注意的是我們的習氣,不要常常執著自己。明明今天教的是一個四方形,我應該要按四方形來修,方方正正地修。我們不要執著,『我偏要將角突出,這個角,我要讓它再尖一點。』若是這樣,尖角就會刺到人。
所以說,好好用心啊!既發心,我們就要用心受持,受持得方方正正,不要有傷到人的角,這才是真正修行。任何的法都有它內涵的道理,圓有圓的方法,四方形也有方正的方法,不論是圓或是方,都有它貫達的道理,這些道理我們都要通達,所以我們要堅定貫徹。
我們若有智慧,入人群中去看一切,沒有道理不通達的。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心,一定要磨練到無論什麼樣的境界,我們的心都能與它契合。這種堅定貫達,建立大志,教以契合。學佛,總是要順因緣,要明是非,道理要入心,我們要如何立時應用,這是很重要。
前面的經文說,『窮子驚喚,迷悶躄地,是人執我,必當見殺,何用衣食,使我至此』。
那位窮子在門外,看到裡面這麼莊嚴,他害怕,轉頭就跑。裡面的長者看到了,『那位應該是我的兒子。趕快,趕快,把這個人追回來啊!』抓的人很強硬,所以他就昏倒了。他是怕,『這些人把我抓走,必定會傷害我的命』,所以『何用衣食』,既然會沒命,何必需要衣食?所以他很怕,不希望留在那個地方。
接下來這段經文,『長者知子,愚癡狹劣,不信我言,不信是父』。
這位長者在門內看到使者要抓這個孩子,這個孩子在那裡大聲喊叫、掙扎,已經手腳癱軟,人昏過去了。所以長者知道這個兒子意志還很薄弱,是愚癡,很狹劣,這可能要再用一段時間教育,先將他帶回來,再來慢慢教育。這是表明『喚子不得,暫放得喜』。
⊙長者知子,愚癡狹劣:表明喚子不得,暫放得喜。
就如『火宅喻』,長者也是在外面大聲一直叫喚。但是在『窮子喻』裡,反而是長者在裡面,兒子流浪在外面。
這個孩子幼小就離家,在外面流浪。這也譬喻我們從過去,到底經歷了多少生世,在五道四生之中受盡了苦難折磨,受盡了多少塵沙無明煩惱,不斷合成了很多的業力。
佛陀要將我們那些塵沙無明煩惱好好去除,所以他要從方便法一一來接近眾生。他表達他的心意,大地一切眾生在他的心中就如一子,每一位都像他的兒子羅睺羅一樣親。這種心包太虛,包括了天下一切眾生,這念心,設種種法,不斷來教化。
所以不斷地呼喚。『喚子不得,暫放得喜』,暫時將他放鬆一點。既然無法立刻讓他明白這個地方是你的家;小時候就離家,沒有記憶了。所以現在要再重新來,先將他帶回來,讓他做一些粗鄙的工作。父親脫下莊嚴上服與珍寶,換上粗敝的服裝,去接近貧窮子,用愛去膚慰他,用心去接近、教導他,讓貧窮子隨著他的心志,在那個環境中慢慢適應。
這位長者化作同事與他接近,所以是『同事度』,在那個地方和他同做同修,慢慢地鼓勵他,讓他瞭解,除了做這樣的工作,得到這樣的生活、工資,其實你可以再精進,提升職務,工作更輕鬆,所得更多。這樣『漸次』慢慢接引他,讓他瞭解內外豐富的物資。
就如佛陀在教育我們,讓我們先知道『苦』,然後瞭解了真的是苦。為什麼會這麼苦?佛陀就為我們解釋,是因為『集』了種種的因緣。教我們明白『一切業隨身』,這就是人生因緣果報,因果循環在六道中。你若想脫離六道,就要斷種種煩惱,就能斷『分段生死』,還要斷無明惑,就能斷『變異生死』。其中包含的無不是我們身心的乾坤,漸次地、仔細地從外面的粗相一直解釋到我們的內心,非常的微細,讓我們能夠瞭解。
聲聞、緣覺,他們只是瞭解粗相,知道六道輪迴、因緣果報,他們還無法瞭解到塵沙惑,那個內心微細的生死觀還未很透徹。所以『喚子不得,暫放得喜』,讓他輕鬆一點,暫時這樣慢慢地讓他瞭解。
⊙愚癡即惑重。狹劣即器小。
『愚癡』即是惑重。雖然見思煩惱斷了,不過塵沙惑還很重,所以叫做愚癡。『狹劣』,心量很狹窄,只想獨善其身。所以『不信我言,不信是父』。這時候要告訴他,『我是你親生的父親』,還沒有辦法接受,所以就認他為義子,『你就像我的兒子。』用認的,不敢說『你是我親生的』。這前面的經文說過了。
⊙不信我言,不信是父:父知其子志意狹劣等,雖親生父子,一旦離久,而不相知若此。
所以『父知其子志意狹劣等』,全都很瞭解了。『雖親生父子,一旦離久,而不相知若此』,就是這麼陌生。父子分離那麼久了,父親還記得兒子,但是兒子不識父親,覺得很生疏。雖然認作乾兒子,也是還有一段距離,所以還無法體會,義父原來是親生的父親,這種信任度還未建立。也就是他的心還很狹劣。
佛陀已經開始讓他斷了煩惱,可是大家只盼望不要再來六道輪迴。這是粗相,這叫做『分段生死』。『不要再來分段生死了,這樣一段一段的生死,萬一又一個迷惑來時,我不是又墮落了嗎?』所以大家就停在那個地方,塵沙惑還未斷。
應該是我們要入人群,要鍛鍊到讓人人訓練我們,訓練得我們的心不受凡夫誘惑,我們堅定己心,在這樣複雜的環境,我們的心還是清淨,一心堅定,這就是『始終不搖堅定貫達』。這個心還沒有到達,因為我們還有塵沙惑,所以容易受搖動;我們還未建立大志,所以無法與法契合。
各位,我們已經是在這樣的環境中,我們要很知足,佛法能夠直接聽進去,人群中我們能直接進入,在人群中讓我們的心能夠平靜,這種環境,我們要好好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