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大慈護念眾生,大愛心包太虛,天地喻一大宅,慈悲等觀如子。』
修行就是這麼簡單,有了大慈悲心,自然我們就能愛護天下眾生。
大慈悲心就是大愛心,我們的心自然就開闊,這海闊天空的內心世界是一種享受,對天下眾生是無限的包容,如一家人;天為蓋、地為載,天地間如一間大宅。我們用慈悲心平等來看一切眾生,都是同一位父親的孩子,都是兄弟姊妹,大家都能很和樂。這種與天地共生息,和平相處,是多麼享受,這就是幸福;真真正正的幸福就是這樣,有愛,愛的人生。
古時候,在浙江有一位官員,他有一個孩子,逛街時因為好玩,就給路邊擺攤的算命先生看相,算命先生說:『你是很好命,但是你只有十八年的壽命。』
沒多久之後,他的父親被調職到另一個縣,當地的士紳為了迎接新官上任,就設宴來迎接。宴席當天,這位年輕人看到廚房外面有八隻牛,這是要做什麼呢?就去問廚房,廚房的人就說:『這是今天宴席的一道菜,叫作玉箸羹。』『為何叫作玉箸羹呢?』廚師就為他解釋,升一爐火,拿一支一支尖尖的鐵筷放在爐火裡烤,就用這烤得熾紅的鐵筷,往牛的乳內插進去,讓牠體內的乳凝結在鐵筷上面,再抽出來,這就叫作『玉箸羹』。這八頭牛就是要做一道菜。
他聽了這番話,看了一下這八隻牛,一念心不忍。想想看,殘忍啊!所以他來到父親身邊,祈求他的父親能下一道禁令,禁止全縣的人做這道菜。這樣不只及時救了這八頭牛,而且全縣都已經接到這道禁令了。事情過後,這位年輕人做了一場夢,夢見有八頭牛來磕頭感恩,又好像空中有一些很莊嚴的天人來向他祝福,一位老人就說:『你本來壽命只有十八年。因為你一念愛心,好生之德,所以再給你添壽八十年。』他這一輩子果真是財子壽齊全,他也為官了,活到九十幾歲,無疾而終。這是在大陸過去的一段故事。
人是大地萬物之靈,一念慈悲心就能保護天下眾生命,若能夠人人都有這念愛心,不就是天下祥和平安嗎?看看佛陀的慈悲,度眾生,來來回回在人間,就算只是一個眾生,他都不願意漏掉,將眾生視如一子,所以這樣在找兒子,找得多辛苦啊!
前面的經文,『譬如童子,幼稚無識,捨父逃逝,遠到他土,周流諸國,五十餘年』。
『五十餘年』了,到底是累生累世,幾生世這樣在流浪?背離了我們的本覺,所造作業力,所受的苦,苦不堪啊!今生此世再遇到佛了,受佛的教育,我們實在要好好把握。
下面這段經文再說,『其父憂念,四方推求,求之既疲,頓止一城,造立舍宅,五欲自娛,其家巨富』。
『其父憂念』。孩子離開之後,父親就是這樣不安心,現在孩子在哪裡?做什麼事情?如何生活?這是父親的擔心。四方去找,譬喻『觀四生,覓可度之機』。
⊙其父憂念,四方推求:喻觀四生,覓可度之機。
佛陀的慈悲,還是尋尋覓覓能夠度眾生的機會。不只救度人類,是在四生中尋尋覓覓。『四方推求』,就是表示四生。
胎生,就是在母胎裡成體之後才出生,叫做胎生。不只人是胎生,牛、馬、羊、狗、豬等等,還有很多動物都是胎生。
卵生,就是在蛋殼裡成形之後才脫殼而出,這叫做卵生。
濕生,就是依靠濕氣而受形,在潮濕的地方出生,例如蟲類,這叫做濕生。
還有化生,化生就看我們平時是造什麼業,真善業化生天堂,十惡業化生地獄,這就是無所依托,只憑業力而忽然生,隨業捨此投彼,這樣就去了。憑著我們的善惡業,強的善業就是生天堂,或者強的惡業,就是捨此投彼入地獄,這是化生。
⊙其父憂念:佛度生本願,不忍眾生苦,緣起大悲心,名為憂念。
『其父憂念』,意思就是『佛度生本願,不忍眾生苦』,不論是在五道四生,他的本願就是完全要來度化,不忍心眾生受苦難,所以『緣起大悲心』,只是一念大慈悲心開始,『名為憂念』,這樣叫做憂念。
⊙求之既疲,頓止一城,造立舍宅:佛慈度生同入娑婆眾生界,喻住胎相。
所以『求之既疲,頓止一城,造立舍宅』。這就是譬喻佛度眾生,同入娑婆眾生界,譬喻『住胎相』。『頓止一城』就是與眾生同在一個地方,就是來娑婆。降兜率,入皇宮,受胎成形,出生在人間,與我們同樣的生活。只是他有這分超人、與眾不同的慈悲心,憂念眾生的苦。
眾生受生老病死之苦,這不是人間有辦法解決,有辦法救。唯有得到道理之後,要先去造一條路,才有辦法給眾生一條路走。所以他現修行的相,他現覺悟的相,這都是現相要來度眾生。
⊙隨順眾生,造五陰苦,住於胎城之中。
所以他現『住胎』之相,『隨順眾生,造五陰苦,住胎城之中』。
同樣有『五陰』,或稱『五蘊』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五蘊的苦,他同樣也有。在人間,這個『色蘊』,佛陀和我們的生活一樣,也需要飲食,老來生病同樣須要藥醫,病的至終就是往生,涅槃。這都是與世間人的生活一模一樣,就是為了度眾生,所以他來人間。
⊙頓止:佛心恆住華嚴,屬圓頓大乘,但稱本懷,直明法界,真諦源頭。
『頓止一城』。『頓止』,就是譬喻『佛心恆住華嚴,屬圓頓大乘』。佛陀既然覺悟了,那個覺悟的心靈世界已經是永恆,他雖然入群度眾生,他的身形是在群眾中,其實他的內心是保持著華嚴世界。為了慈悲,不忍心眾生受苦難,所以他才又入人群。這就是『直明法界,真諦源頭』。
⊙一城:即大乘之化城,覺場也。
『一城』,就是大乘化城的覺場。他現這個相,他的真如本性已經都啟發了,所以心心念念,佛陀的本懷就是一乘,一實乘法,但是不斷要用方法應眾生機,這就是化城。希望大家能回歸真如本性,但是眾生必須一段一段來化度,讓我們一段一段去體會修行過程的風光,如覺場一樣。
⊙頓止一城:喻有餘國方便淨涅槃。
『頓止一城』,譬喻『有餘國方便淨涅槃』。這就是佛陀度眾生的方法。
『有餘國』,不只是在這裡,還有,要向前走,這叫做『有餘國』,這叫做方便法。希望我們人人能到達那片清淨大涅槃,大解脫,能讓我們脫離生死,無掛礙,來回人間度眾生。這就是佛陀的慈悲。
⊙防非禦敵,稱之為城。亦如大戒能防非止惡,如城禦敵。
『防非禦敵,稱之為城。亦如大戒能防非止惡,如城禦敵。』就如我們守戒一樣,也能防非止惡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,佛陀對我們的教育。
⊙造立舍宅:起慈悲舍,立性空宅,受用勝妙五塵,稱性法樂,良由佛居方便,是實報,亦寂光故。
『造立舍宅』,在這個國界裡、城裡『造立舍宅』。那就是起慈悲心,以慈悲心為舍,我們的心宅。『起慈悲舍』,慈悲在我們的內心,『立性空宅』,我們慈悲為舍、性空為宅,那就是我們的慈悲與智慧。
『受用勝妙五塵』。我們遊戲人間,在這娑婆世界五塵中,我們在這裡受用,藉這個空間,藉這個人間,我們遊戲在這空間、人間,而不受人間污染,所以『稱性法樂』,付出無所求,常常都很歡喜。
這就是表示佛居方便土,於此方便度眾生。這不是佛的心境,佛的心境是華嚴世界,但是他用把握眾生的因緣,來到五濁惡世度眾生,所以這是佛的方便土。雖然是佛居方便,其實,他的實報土是寂光,心永遠都是一片光明。
⊙五欲自娛:諸凡夫貪著色聲香味觸五欲之境,沉溺污穢,如在淤泥,自非身心清淨,則不能受法,是故不為轉法輪。
『五欲自娛』。諸凡夫貪著色聲香味觸這五欲,這是對凡夫而言,凡夫在五欲之中沉淪,如在泥濘中,『自非身心清淨,則不能受法,是故不為轉法輪』。因為這些凡夫眾生還有五欲,還不能接受法,所以佛陀就要再回入娑婆,在這娑婆世界做給大家看,成為典範——我就是這樣出生,這樣修行,這樣覺悟等等。讓大家能夠知道,修行的盡頭就是要度眾生,才能夠到達覺悟的境界。
⊙明佛依正自在,受用因果,故云;五欲自娛。
『明佛依正自在』。依報、正報,他在依報與正報中身心自在,受用因果,還是在這個地方。
佛陀既成佛了,有時候也還說『我餘業未盡,餘報未盡』。就如慈濟人說,『吃苦當作吃補』。所以『五欲自娛』,佛陀度眾生雖然很辛苦,但是他也願意。
⊙其家巨富:喻富有萬德,捨世俗家,入如來巨富之家,謂是辭親割愛,出家,持大法,播法種,一生無量,云巨富。
『其家巨富』,就是譬喻『富有萬德,捨世俗家,入如來巨富之家』。巨富,很富有,入這如來巨富之家。如何才能入如來家呢?就是要『辭親割愛,出家,持大法,播法種,一生無量』,這叫做巨富。
佛陀若不是辭親割愛,離開他的家庭去修行,哪有辦法覺悟呢?沒有佛陀覺悟,怎麼有大乘法來教導眾生,讓人人啟悟自有真如本性,人人與佛同等智慧,能夠瞭解天地萬物的真理,引導大家發現真理。這就是播法種子,一生無量,這叫做『巨富』。
所以我們學佛,真的是人人身上都懷著一顆明珠,人人都有充足的寶藏,卻不自知。只要我們人人慈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,持大法,播法種,一生無量。只要我們肯發心就不困難。時時要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