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4月08日】信願力行悟方等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信大願心不虛得涅槃價,體勞折苦不瞋不以為苦,定心力行不疑此心純熟,從四諦入阿含進出方等。』

佛陀教育我們,就是要啟發我們的心,讓我們的大心開闊。必定要相信,人人本具清淨的如來智性,與如來同等,也與虛空天體會合,我們的心有多大,境界就有多廣,我們應該要相信。

若能這樣,我們的心,煩惱才能一層一層去除。煩惱去除了,心開闊了,智慧如海,這時候的心境就是寂靜如入涅槃。涅槃就是寂靜的意思,將世間的一切煩惱、無明、塵沙惑完全去除,一片清淨。這種入大涅槃的心境,就是修行所得來的,價值就是在這裡。

修行的過程就要經過『體勞折苦不瞋』,不論怎樣的辛苦,都不以為苦。我們修行者也是要這樣。我們明明知道人間苦不堪,生命是有限,慧命無窮,所以我們用生命,發心立願,投入在人群中。

所以我們修行最重要的,認定清楚,『定心力行不疑』。我們既然選擇這個修行的方向,心既定了,就要往這個方向去精進,心不要再有疑念,要向前進。一念心要很單純,很純熟。

修行,從『四諦法』而入『阿含』,佛陀的時代就是這樣,他的第一場開示是三轉四諦法輪,就此成立了僧團,開始遊化人間,十二年說『阿含』,隨機逗教,對任何一個人應機說法,對每一個人講的就是一部經,數量之多,累積十二年的時間,完全循循善誘。

十二年過後,佛陀覺得這個僧團,大家對佛法都認清楚了,而且所聽的教法,大家也已經能信受奉行,應該更上一層樓的時候了,又用八年時間講『方等』經,大小乘兼說。經過了八年,根機大的人對大乘法能夠接受了,發大心,立大願,願意去為善、去造福人群。在家居士聽了法,差不多都能領解,開始就願意發心去布施、去付出。

從『方等』經的時代,佛陀再進一步,應該付出無求的時候了,就開始講『般若』經,談空。人生一切皆空,現成的道理,現成的人、事、物都是從一念開始;一念心生,是福、是惡,這樣所造成的。將這念心分析得透澈,一切道理都皆空。這些事物分析清楚之後,一切回歸道理。

就如我們人,還未生之前沒有我這個人,只因業力交纏,會合起來,所以我們過去的業,帶來了這一對父母,這樣就有了,因緣既成熟,就生了。一出生人間,到底我們過去生是如何結的緣,這輩子我們就要如何受。是前半生甘,後半生苦嗎?不知。或者前面是苦,出生在貧窮的家庭,很多坎坷,經過了自己的努力,結果這輩子很成功?這個成功的人生,是不是永遠擁有一切呢?也不一定。無常的人間,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是無常。

是不是成功的人間跟著我們生老病死,這麼單純嗎?也不一定。在中年的得意,說不定在晚年是失意,再經過受折磨的人生,最後又是帶著業去。即使最後的人生富有,同樣什麼都沒有帶去,就只是帶業去。想透了人生的過程,真的是有苦無樂,即使是很好命的人,他的人生過程也會有坎坷。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,如何在這個人生進出得很自如。

我們若來到『方等時』,就差不多能夠知道付出無所求,人生要及時,因為無常。這個時間我們就差不多能瞭解了,人生要趕緊把握,成長我們的慧命。

前面的經文說,『世尊,大富長者則是如來,我等皆似佛子,如來常說我等為子』。

佛已經宣布了,人人本具佛性,如來智性人人平等,所以自己的真如本性是富家宅,你的心王是你自己。若向外來說,學佛,我們要如何能體會佛法?是『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』。佛所說法,我們將法吸收入心,慢慢從我們的生命中來修行,法入心,成長我們的慧命。所以說,我們回歸自己的真如本性,會歸我們的心王,慢慢接近了。

下面的經文,須菩提再說,『世尊,我等以三苦故,於生死中受諸熱惱,迷惑無知,樂著小法』。

須菩提說出了他們過去還未修行之前,『我們過去生都一直受三苦。還未聽法之前,就是生生世世受盡了這三種苦。』這三苦是什麼苦呢?就是『苦苦』、『壞苦』、『行苦』。

⊙世尊,我等以三苦故。三苦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若根若境乖違逼迫故。

這三苦,『若根若境乖違逼迫故』。『根』就是我們的身根,我們的身體。境界乖違,就是逆境讓我們不順心、不順意,讓我們煩惱。身體病苦,或者外面一切境界不順我們的意等等,這種乖違逼迫的苦,都在『三苦』中。

⊙三苦之一:苦苦。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者。並合八苦:生,老,病,死苦,愛別離,求不得,怨憎會苦,五蘊熾盛苦。

『苦苦』,本來已經是苦了,就是由苦事而成,有很多的煩惱逆我們的意,或者身苦病痛等等,讓我們苦惱,這也是『苦苦』。除了這樣的苦,又有『八苦』——『生、老、病、死』四苦,以及『愛別離苦』、『求不得苦』、『怨憎會苦』、『五蘊熾盛苦』,這就是人生的八苦。

有的人為了愛,求不到,造成了很大的罪業,這種事也是很多。為了求不到,自己亂了心,得了身心的病,也是很痛苦。加上了『五蘊熾盛苦』。五蘊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我們就是有這個身體,所以生下來之後,這『八苦』都包含在其中。我們若有修行,才有辦法看得開,自然這些煩惱無明慢慢就去除了,『五蘊皆空』,就能『度一切苦厄』,能行善,不造惡,眾善奉行,諸惡莫作,每天都能輕安自在。但是,若是沒修行,或修行沒有真正用心,煩惱還是在,這些苦還是得受。這叫做『苦苦』。

⊙三苦之二:壞苦。苦樂受生,因樂變異,生諸憂惱故。

第二叫做『壞苦』。壞苦,就是『苦樂受生,因樂變異』,所以『生諸憂惱』。

到底我們是帶什麼業來呢?我們過去生有造福,所以帶著福業來,或者我們過去生結了壞緣,所以也帶著不好的緣來,今生雖然有福,卻也有不好的緣。來到人間,總是苦樂來受生,有因樂變異的憂惱。我們的心『生住異滅』,發一念心,要好好修行,造福人群,一個環境誘引,我們就墜入陷阱。像這樣,心不定,明明是好事,卻因其他的環境來誘引,讓我們在這種『壞苦』,生住異滅這種心念變異的苦還在。或者是立決心要走對的方向,卻又有因緣破壞,再墮落了,無法往清淨的道路走,這也是一種憂惱。

⊙三苦之二:行苦。不苦不樂受生,即念念遷變之相故。

第三叫做『行苦』。『行苦』就是『不苦不樂受生』,就是『念念遷變之相』。

無形中,『行蘊』就這樣不斷過去。雖然我們很認真在修行,雖然我們的身上、環境中沒有什麼逆境,但是我們還是在『行蘊』中,日子過得很快,念念變遷,念念這樣過去,這叫做『行苦』。這個『念念』就是時間,時間不斷不斷過去,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,念念、分秒不空過。

⊙於生死中受諸熱惱:由三苦故,五濁加重,生死無邊,熱惱煎心,迷於聖教,惑於自心,無明暗覆。

『於生死中受諸熱惱』。因為有這三苦,所以我們還在五濁惡世,還在這生死中輪迴,到底什麼時候才能不必再輪迴?這就是熱惱。『熱惱煎心』,讓我們的心無法很輕安自在。『迷於聖教』,我們無法選擇到底要往哪一條路走,一念偏差,就走向邪道去,或者迷著在小乘法,都不知。這種『惑於自心』,所以『無明暗覆』,我們還是被無明覆蔽。

⊙大法難投,是強追執急迷悶迫逼之意。

『大法難投』。真正大乘法,要發這念心很難。到底我是要守在獨善其身呢?或是投入人群呢?投入人群,會受到眾生的煩惱污染嗎?這是須菩提表達他們的心聲。

『是強追執急,迷悶迫逼之意』。修大乘行,好像是佛陀強迫我們要投入人群。我們就是想獨善其身,但是叫我們要行大乘法。好像不是很自願,這也是熱惱。

⊙熱惱:退流三界生死,受此三苦八苦逼,總名熱惱。逼於劇苦而身熱心惱。

不願意行菩薩道,時光不斷流逝,我們沒有好好把握,可能無常一來就『退流三界生死』,還是生死輪迴,受此三苦、八苦之逼迫煩惱,這都叫做『熱惱』。

我們若沒有好好把握行菩薩道,只是獨善其身,說不定也是要墮落,在這三界中受盡極苦。

⊙迷惑無知,樂著小法:迷執小法,不肯修大。愚癡名迷,猶豫名惑,不受勸誡名無知。樂著小法:但有小志,不堪大化。

『迷惑無知,樂著小法』。我們過去就是這樣,時間空空過去了,『迷執小法,不肯修大』。

『愚癡名迷,猶豫名惑,不受勸誡名無知』,這應該大家能清楚。『樂著於小法』,就是『但有小志,不堪大化』。只想獨善其身,守在小法,不堪受大法。

⊙此兼合前述父子相見,喻喚子不得。大機既無,樂著小法,但堪小化,是暫放得喜意。

這就是之前所敘述過,父子相會這段故事,其實裡面包含著這麼多的道理。叫兒子回來,叫不回來。

這『大機既無』,就是『樂著小法,但堪小化,是暫放得喜意』。暫時放他走,讓他回去貧里,再用方法把他叫回來。

很多的苦難,這樣受過了,『苦多故熱惱』,所以迷惑、無知,所以叫做無明。我們的人生過程一直就是這樣。我們要好好用心,記得要『信大願心不虛得涅槃價』。我們真正要用心,心才能開闊,才能與法會合,這樣我們未來的人生才有辦法解脫。所以,這輩子要好好用心,才有辦法走出我們的一片天。多用心啊!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