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3月25日】父子天性不異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心佛眾生不異,慎勿恣意拋撒,故誡道心勿失;一者為菩薩說,般若教無漏失,二者就理如法。』

佛的心,就是眾生的心,只是眾生的覺性受無明煩惱遮蔽,我們若能去除無明煩惱,清明的本性現前,這樣我們也與佛同等,有一片清淨如鏡的心。所以,我們現在有這個機會聽法、學佛,應該每天自我警惕,煩惱不要再來了,在人事物中,待人接物要時時自我警惕,要很謹慎,『慎勿恣意拋撒』。

我們的心常常要用功擦啊擦,擦乾淨,不要被煩惱、無明、塵沙惑這些灰塵不斷撒在這面心鏡上。法聽入心,警惕的是自己,自己要懂得謹慎,不要失去了道心。

最重要的,『一者為菩薩說』。因為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他現相人間,教我們如何修行,要有耐心,要經歷苦勞,生活要很甘願。長久的時間參訪、苦行等等,好不容易,剎那間心與天體會合,覺悟了,那個心境,華嚴世界現前。三七日說《華嚴經》,完全暢宣本懷,說出了他內心的境界,這是為菩薩說的法。

但是這些法,眾生有這麼容易接受嗎?困難啊!這我們在《法華經》的後面,佛陀不斷明示,年齡已經大了,將取滅度,但是心還掛慮在娑婆世界的眾生,接下去這個法要如何傳?如何將菩薩道、救度眾生的家業傳下去?擔心啊!

但是,並非人人一接觸就能夠覺悟,就有辦法走在大菩提道,這樣去關懷有情的眾生,所以不斷要用盡種種方法教導,走過了『阿含時』、『方等時』,來到『般若時』、『方等時』就大小乘兼說了。來到『般若時』就是要讓我們心靈的煩惱都盡除,空掉一切的煩惱。所以『般若教』,我們要好好用心,要啟發我們的心,行菩薩道。但是入人群,不要受眾生的習氣污染我們的心,所以自己要警覺,要有『般若教』,不要漏失。

『般若教』,就是說『空』,所以須菩提來向佛說『窮子喻』。這是須菩提、大迦葉,、目犍連、迦旃延等四位大弟子,他們來向佛表達。其實,須菩提已經體悟了般若的道理,『般若』就是智慧,智慧能夠分析是非,『智』就是分別智,『慧』就是平等慧。『智』,分別是非;『慧』,看眾生人人都平等。所以我們學佛要學這樣,不要漏失了。

『二者就理如法』。每天聽,我們要學,法入心,行在法中,如法生活。所以常常說,『佛法生活化,菩薩人間化。』我們的生活不離開佛法,我們要時時發菩薩心,在人間行菩薩道,在菩提道上覺有情,所以我們時時要用心。

前面說過『窮子喻』。看,多麼不容易啊!這位貧窮子流浪在外,好不容易回到門前,還要再逃走,長者趕緊設法慢慢地接近、慢慢喚他回來,說話能投機,帶入門,這是要花多少心思來陪伴、教育啊!

所以,已經到達可以很親近談話了,就『語窮子言』,對這個貧窮子說,『我今多有金銀珍寶,倉庫盈溢,其中多少,所應取與,汝悉知之。』

這些東西這麼充足,如何取用,你全都瞭解了。這是前面說過了。這些都是法,用盡了方法,要讓我們瞭解佛陀的用心,就像那位長者找孩子,慢慢地將他呼喚回來了。

下面經文再說,『我心如是,當體此意。所以者何?今我與汝,便為不異,宜加用心,無令漏失』。

『我心如是,當體此意』。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無非是要教育我們人人有這樣的心,所以『視眾生如子』,就像那位長者,用盡辦法讓孩子不饑餓,能夠穩定,這也是『窮子喻』。這段經文是須菩提譬喻長者的心境,看到孩子能夠安定,看到孩子的生活能穿得溫暖、吃得飽,要用的東西很充足,這就是長者的心願。

所以『當體此意』,長者對孩子就是這樣,你要瞭解這個心意,無非是要讓你溫飽,讓你能安定。佛陀要給我們慧命,法的資糧要充足,我們的慧命才能健康,大家要很瞭解此意。所以我們人人要學的就是這樣,人人互為道糧,互為成就,我們要入人群中。

『所以者何』,為什麼呢?『今我與汝,便為不異』。我是這樣,其實你也是這樣,你也同樣有佛心,你同樣也能入人群中去救度眾生,你同樣也能在人群中去付出。當然過程很辛苦,但是要不怕辛苦,很甘願,『福從做中得歡喜』。我們要真的去造福人群,造福人群就會有福,可以很富有,所以要在付出當中得到歡喜。是什麼樣的歡喜呢?法,慧命成長而歡喜。

我是這樣,你們大家應該也都要這樣,所以如『今我與汝,便為不異』。你和我都一樣,佛心為己心,不忍眾生受苦難。所以『宜加用心』,大家要再更用心。過去這麼長的時間,已經將人、事,譬喻法、道理,現在應該要知道,要再更加用心。過去不知道的,就已殷勤接引、譬喻,現在既然知道了,要用心啊!這樣叮嚀:『無令漏失。』不要將法聽了就漏了,過去了,不可以。

我們要時時謹慎,提高警覺,不可有漏失。法入心了,要銘刻在心版上,平時要覺,要好好提高警覺,預防煩惱入心,不要讓清淨的心再受污染,舊有的習氣要趕緊去除。這就是佛陀不斷的叮嚀。

⊙我心如是:就今時始悟父子天性本來不異,佛心與眾生心本來同體不二,即自性清淨心。

『我心如是』。這麼長的時間,長者接近了他的孩子,『就今時始悟父子天性本來不異,佛心與眾生心本來同體不二,即自性清靜心』。

我們學佛之人,到現在應該要知道,為什麼我們每天念『三界導師』、『四生慈父』,這是什麼意思呢?原來佛陀就是這樣用心良苦,循循善誘,四十多年間,這麼的殷勤,原來他將眾生當作是他的孩子,『視眾生如一子』。

現在,所說的現在,是在法華會上。所有聽法的人,舍利弗、須菩提等等,僧眾的領導者,現在都知道了,那個時候已經體會到了。『悟』,現在開始體會到了,佛與眾生如父子,佛視四生如一子,這種感覺,就像『天性本來不異』。

人間,父子關係叫做『血脈』。父精母血混合,這是天性,就是這樣來的,『天性本來不異』,都是一樣的。我們現在若聽到『某某人有什麼病』,『到底這是遺傳嗎?』這是血脈的遺傳嗎?同樣的道理,一代傳過一代,這種『天性本來不異』,就是血脈這樣傳下去,人就是這樣傳衍下去。

但是,我們的慧命呢?慧命,叫做『法脈』。法,二千多年前,釋迦牟尼佛經過很辛苦的修行,歷經千辛萬苦,終於將心平靜下來,天地宇宙的道理,用『思惟修』,終於與天體宇宙合一,豁然開朗,靜寂清澄,華嚴境界。好不容易,這個慧命完全與天體合一,本覺慧海完全開朗,這種慧命法脈,就是要傳給眾生。

只是眾生啊眾生,無始以來,無明煩惱不斷複製、複製,養成了無明剛強。佛陀不得不『降尊就卑』,走入人群,從生活中來教育我們,教育我們與他同樣的生活,同樣守戒律,同樣得到智慧。要把心要定下來,『三無漏學』,這就是我們真正要學的。

所以,『佛心與眾生心本來同體不二』,這就是『我心如是』。『我』是『大我』;『大我』,是天體宇宙真理覺性的『大我』,那就是『佛』。佛陀覺悟與天體合一,這個『大我』的覺性如是,『本來同體不二』。佛陀有這樣的覺性,我們應該也有這樣的覺性,『即自性清淨心』。人人本具真如本性,我們的心。

⊙佛以般若為性,妙有為心,大悲、大智、大願,故大悲宏願不住涅槃,有大智故不住著生死。

『佛以般若為性』。就是一切性空,道理無形無體,已經到了完全清淨無染著,這是『般若』,智慧分別,眾生平等。除了『般若為性』,又是『妙有為心』。『妙有』就是大悲心。因為視眾生如一子,眾生在受苦難,佛怎麼會安心呢?所以希望人人發大心,行大直道,就是菩薩道。所以『妙有為心』,就是『大悲、大智、大願』。

因為有『大悲宏願不住涅槃』。佛陀早就不必再來人間了,不需要在人間受生老病死,但是,他是因緣成就,來人間現相成佛,就是要用他在人間的生老病死,用他的智慧來度化眾生,所以他的『大悲宏願不住涅槃』。

『有大智故不住著生死』。生如無生,死如無死,佛陀的法身永遠都活在我們的心中。我們將佛陀所說的教法用在生活,所以佛陀還是時時倒駕慈航在人間,不捨離眾生。所以他不住涅槃,也不著生死。

心,『人心之性即佛性』,也稱作佛心。

⊙人心之性即佛性,亦稱佛心。

各位菩薩,『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』,絕對沒有異樣。我們的心與佛的心是沒有異樣。我們要常常很謹慎,『慎勿恣意』,不要放縱,讓無明污染我們的心,不要將我們的真如本性糟蹋了,我們要好好顧守,要時時自我警覺,常常講菩薩法,而且要守在『般若』,智慧不要漏失了,這樣生活在佛法中。若能夠這樣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