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3月16日】五根五力信解奉持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世間父族家業子傳承,出世如來志業法子傳,眾生無量應機法無量,先三乘法後歸一實道。』

世間,父親家族事業都是期望傳給下一代、再下一代,能夠代代相傳。這是世間人的慣例。同樣的,佛法也是很重視法脈相傳,所以『出世如來志業法子傳』,這道理是同樣的。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是同一個道理,不同的只是,世間人是男女欲念交合所生的孩子,出世間法則是清淨無染的法,這個法脈的傳承是來自於立志。

出世間如來志業一定要有真誠傳法的人,很期待不論是在家、出家,我們人人要立志。尤其,佛法要流傳,需要有僧團。因此,佛陀覺悟之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,佛、法、僧三寶具足,就這樣展開了廣度眾生,在印度恆河兩岸開始說法。

其實印度那麼大,佛陀豈能走得遍呢?四十幾年間,能夠走的地方又有多廣呢?能夠聽到的人又有多少呢?佛陀時代的人口並不多,城市也不是集中很多人口,尤其當時有九十六種外道教,要如何接觸多少人,如何說服九十多種外道教,實在是很辛苦。佛法要如何傳承給在家、出家眾,讓人人都能很充足的佛法入心。

現在的人口這麼多,所以我們要在這個時代弘揚佛法,就要靠人人及時將法傳出去。因為這個時代是五濁惡世,需要淨化人心,比佛陀的時代更需要,所以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,應該發大心、立大志,真真正正將法脈透徹瞭解,好好地把法脈的精神理念流傳人間。

建立了宗門,我們能接引人人入宗門,依教奉行,走入人群中去度眾生。在家、出家,同一種使命,但是出家眾的使命就是要讓佛法盛傳,這是我們的責任;在家,就是我們要教育,讓不同根機的人都能很用心接受,將所接受到的佛法活用於各行各業,瞭解佛法有益人群,轉變人心,轉惡行善等等,這都是佛法。

『眾生無量應機法無量』,這就是要在社會人群中展開。很多很多的眾生,我們佛法除了出世法,也要用人間法。這種人間法,我們要看很多、聽很多、懂很多、做很多,才有辦法應機逗教。所以,『眾生無量應機法無量』,用種種方法來傳法。

佛陀在世時,他就是『先三乘法後歸一實道』。先用方便法度他,瞭解了因緣果報觀,知道世間的苦難來自因緣果報集合起來,我們要好好地接受法,『三十七助道品』好好來瞭解。這些法若全都能入心,接下來就能瞭解,身體力行斷煩惱,行正道、說正法,這樣我們自己的種種身行威儀,種種待人、做事,就沒有失誤的地方,能夠很婉轉、很完全。婉轉、完全,這叫做圓融,這就是度人的方法。

佛陀說我們聽得懂的話,用三乘法循循善誘教導我們。直接說一乘法,我們若聽不懂,他就用人、事、物,以故事來說,用譬喻來說等等,反覆、反覆,長行文說一次,偈文再複頌一次,不斷地,一個法反反覆覆,就是要助長大家將法聽進去,要記住。法,聽了很多,但是沒有記住、沒有用,也是沒有得到法,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用心,將法耐心聽入,用心接受,身體力行。

<信解品>已經說這麼久了,故事還沒有結束。那位貧窮子出外流浪,長者好不容易把他帶回來了,給他工作,要安他的心,就要和他在一起,周圍還要有人陪他一起做。這已經接近到能談心的程度了,有信任了。

所以前面的經文說,『我如汝父,勿復憂慮。所以者何?我年老大,而汝少壯』。

你不要再往外面去了,在這個地方安住下來了。我就像你的父親,你不用擔心,在這裡工作,我會教你,讓你在這裡安心生活,不用擔心。

這就是長者的智慧,父子相認是在這樣的環境中,還不敢直接說『你是我親生的孩子。』就只是說『我就像你的父親,你就像我的孩子,因為我的年齡較大,足以當你的父親,你比較年輕,我把功夫傳給你。』用這樣的方式。所以,要度眾生不是那麼容易,要把孩子找回來,實在是要用很大的心思。

下面這段經文,『汝常作時,無有欺怠瞋恨怨言,都不見汝有此諸惡,如餘作人。自今已後,如所生子。即時長者更與作字,名之為兒。』

在這個地方開始就對這孩子說,『我們常常在一起,我看你很認真工作,不會和人有是非,沒有壞習氣,沒有欺詐的心,也沒有懈怠,很老實又很認真,脾氣很好,人家對你怎麼樣,你都沒有怨言,的確是人品很好。』這父親開始就這樣讚歎他,誇獎他。

⊙汝常作時,無有欺怠瞋恨怨言:有信力故無欺,有精進力故無怠,有念力故無瞋,有定力故無恨,有慧力故無怨。

『汝常作時,無有欺怠瞋恨怨言』。意思就是說,『有信力故無欺』,已經信的力量產生出來。長者第一項稱讚他的孩子就是信根,信根的力量已經有了,所以他無欺。

有信心就無欺詐,不只受人相信,他也相信人,因為他對人無欺,人家對他就相信。所以『無有欺』,就是對治不信之人,沒有信用的人。人若無信,就失人格。

常常告訴大家,我們要以誠正信實待人,這就是修行很重要的基礎。所以『無欺』,而且有精進力,不只是對人無欺,已經有信力了,同時又有精進力,才能無懈怠。因為你有信力了,你就能精進,能精進就是無懈怠。

『有念力故無瞋』,我們若無懈怠,我們的心念,念念都是在道中。我們聽到的法就是路,我們若聽進去,就趕緊鋪我們的路。精進的人,心念都在精進中,這叫做念力。因為有念力,所以無瞋。我們一直都有信念在,面對人、事、物,不論人家對我們怎樣,我們已經是在精進的人,受了佛法,我們已經瞭解人生,心要寬、念要純,不論人我是非在面前,我們要提高警覺,不會受環境、人的聲色所影響,絕對不受影響,這樣就無瞋了。

『有定力故無恨』。我們的心若不受外面境界影響,定力就存在。我們決定修行的這念心,念念不忘我們是在修行,不要與人計較,然後心要定,心要定,才不會因人亂了我們的心。

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,要精進,不要懈怠,不要發脾氣,沒有怨恨的心。若能夠這樣,有信力、精進力、念力、定力,我們自然『有慧力故無怨』。我們已經有智慧力了,還要怨什麼呢?人與人之間若有互相的埋怨,就是我們過去欠缺修行,結了惡緣,我們現在就一筆勾銷了,身心動作中不要再結惡緣,所以我們就無怨。

無欺、無怠、無瞋、無恨、無怨,這都是我們在修行中要有信力、精進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。這五根、五力,我們確實要好好地修,這樣才能無欺怠。

⊙五根五力:一、信根、信力。二、精進根、精進力。三、念根、念力。四、定根、定力。五、慧根、慧力。

『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』,這再向你們解釋一次。無欺無怠,我們不要有欺騙人的心,說話若不實,我們的人格就受人懷疑了。我們不要有欺,哪怕是一點點的事情,還是要很真而無欺。

⊙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,外不見怠惰之相,口不言瞋恚怨恨之語。

所以從我們的內心而言,『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』。明明知道是這樣,我們將真實覆蓋起來,首先就是自欺,自己欺騙自己;說出來的,就是欺騙別人,這樣叫做『自欺之劣』。你明知事實是這樣,但是說出來不是這樣,這就不對了。

我們一般與人對談,當然事情要分輕重,有時候為了圓滿一件事,這件事不要說,這不是自欺,而是不要傳是非。人家若在東家長、西家短,誰在說誰怎樣,你為了表示自己很實在,人家在說你,我不瞞你,我一下子就說:『某某人,誰在說你如何如何。』這樣對不對?對嗎?這樣不是『無欺』嗎?對不對?絕對不對。世間的是非,就是由於『兩舌』。

人,這個人在說那個人怎樣,當然有缺點,要如何修補他的缺點,就要用方法,我們要用愛心。某某人是怎樣,我們要如何來幫助他?這件事情是因為怎樣,某某人引起了這件事,我們要如何來處理?有這樣的人來說話,這是就事論事,要如何讓事圓滿。若我們只是聽到,一知半解,就傳是非,這絕對不對。或者是一點點事情,就散播得沒有安定的日子,這樣『直心於口』,這實在很可怕。

所以,內心不要『昧心自欺之劣』,要記住。『外不見怠惰之相,口不言瞋恚怨恨之語』,有這樣的形態。我們『身』要很努力精進,我們的『心』不能欺騙人,也不要隨便說話,不要有瞋,動不動惡口罵人,或者怨恨,滿口嘮叨,這樣表示你在怨、你在恨。這些事情都不可有。

長者靠近他的孩子,觀察他的孩子,沒有這些事情,已經是有修養的人了,因為法有入心了。

⊙五障:欺為信障;怠為進障;瞋為念障;恨為定障;怨為慧障。

有了欺、怠、瞋、恨、怨,將來我們會招來五種障礙。我們現在若不小心做了以上這些事情,欺、怠、瞋、恨、怨,若還在心裡,還在行為中,就會成為業力,將來我們的障礙會很多。

每天早上課誦,你們不是都『願消三障諸煩惱』嗎?障,不只『三障』,還有『五障』,這『五障』從哪裡來呢?就是從欺、怠、瞋、恨、怨,這五項造成我們帶著業,時時受障礙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,『信為道源功德母』,一定要相信,佛所說的教法留傳於現在,我們要好好用心接受。所以時時要多用心啊!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