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3月14日】三七道品當勤修習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鹿苑道場三轉四諦法輪,教諸行者勤行三四二五,是聖所稱讚歎超生脫死,自在無繫行者當勤修習。』

大家應該瞭解,最近一直重複提起修行的方法。《法華經》這段經文完全在描述我們要信、解。我們要深信佛所說法,體解佛說法過程,我們聽入心,要解在行中。所以,聽經不只是聽了過去,這樣法都漏掉了。聽了入心,卻不解,不解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身體力行。所以一直強調大家要信,信這個法是佛陀很用心的教導。他覺悟之後,思考要如何接近眾生,讓眾生的根機能接受法,這是佛陀的用心。

所以,四十幾年間所說的法就這樣一直過去,佛陀覺悟的剎那間與天體宇宙合一,那種覺性慧海的遼闊,我們到底能夠體會多少呢?佛陀不得不用方法,來鹿野苑開始第一場的說法,那叫做道場。在這個地方講說道理,度五比丘,佛、法、僧三寶具足,僧團在鹿野苑完成了。有佛能說法,有僧能聽法,三寶具足,到底佛說了什麼法呢?『四諦法』。『三轉四諦法輪』,他要說三次,才能讓五個人都瞭解,確實人生是苦,『苦』從『集』來,集了世間種種的事物來造成苦。所以,聽,接受佛陀的教法,這種『教諸行者勤行三四二五』。

『三四』,大家會背了,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。大家應該記住這個法。這就是佛陀來人間說法,『教諸行者勤行三四二五』。什麼叫做『二五』?『五根』、『五力』。是啊!要用心。這些法是佛法的根本,是聖所稱歎。

所有諸佛都知道,法要流行在人間,不是用佛覺者的境界來說,應該要用眾生的根機來解釋,所以必定要用『四諦法輪』來轉人的心輪,然後才開始講因緣觀,接著教大家從『觀身不淨』開始,才不會有貪欲,一直貪無厭足。這也是佛教育的過程。

『三四、二五、七、八』合起來是『三十七助道品』,是我們的教法基礎。這就是佛陀所施教,也是聖人所稱歎的,是真正的教育,因為它能讓我們去除煩惱、超生脫死。人都是在生死中煩惱,苦不堪。要如何讓心靈解脫,不執著生,不苦惱死,這個心能得解脫?唯有這些法要入心。所以『自在無繫行者當勤修習』。這些法若能在心裡,我們自然就很輕安自在,『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』。若能這樣修行,我們就能脫離煩惱,超脫生死,所以我們應當勤修習。這是法,希望大家要用心來聽、來瞭解。

佛陀用父與子來譬喻佛與眾生的關係,這是多麼殷切的教育啊!所以,前面的經文,『勿復餘去,當加汝價,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,莫自疑難』。

這好像是很平常的話,『你好好在這裡做,不要再離開了。你好好地做,一定給你加倍的薪水,讓你的工作價值提高。』

『當加汝價』,你多努力一點,努力就能增加報償。最重要的是,人為什麼要努力呢?古人都說為了一餐飯,為了肚子能吃飽。這是古時候的人很守本分,吃得飽,足夠生活,為這樣而努力。現在的人不只為了吃得飽而已,欲念愈開愈大,貪婪無厭,更多再更多,還嫌不夠。總之,人生到底是福或是苦?分不清楚。

佛陀譬喻,明明是一位富家子,你若好好地守護家庭,就有這麼豐富的家產。偏偏你的一念心動,到處流浪,經過了多久的時間;經過了天、人間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歷經了胎生、卵生、化生、濕生,這樣『五道四生』輪迴過來,這麼辛苦!眾生就是這樣的迷。

『或十、二十,至五十歲』,這個孩子流浪了五十多年,這是一種譬喻。其實就是說眾生顛倒,迷戀、墮落在五道之中,變得這麼貧窮,將人人本具的智慧、豐富的法,都已經漏掉了。就像那位貧窮子,身無分文,必須每天工作才有得吃,已經窮到這種程度了,到處流浪。

父親發現孩子了,開始用種種方法找他回來,還要脫下莊嚴的服裝,好不容易才能接近他的孩子。佛陀和僧團比丘的生活方式都一樣,穿的是『糞掃衣』,叫做『福田衣』。就如那位長者脫下瓔珞、莊嚴的衣物,換上普通人的衣服一樣。

所以說來,佛陀的智慧,用簡單的故事涵蓋著深奧的道理,我們可以將聽法當成聽故事嗎?千萬不可!來人間的時間是很短,幾千年當成一秒間,你想,我們人生能活幾十年?那是在飛秒中,或是微秒,那麼短的時間,我們豈能浪費時間?所以不要啊!

『百千萬劫難遭遇』,不知經過了多久的時間,到這時候才能遇到佛法。『勿復餘去,當加汝價』。你若是這樣修行,你能夠每天都很法喜充滿。雖然提早起床,但是這一天我沒有懈怠,我沒有掛礙,我和你一樣殷勤精進,我這一天很歡喜,我有聽到法,我心無掛礙。所以,這已經是得到價值了,我又聽到法了,值得了,所以『當加汝價』。

『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』。不論是你要用的東西、吃的東西,這裡都有。若只吃米和吃麵,沒有調味不好吃,所以還要有『鹽醋之屬』。這是一種譬喻,意思是說,佛陀用種種的方法,說過『四諦法』、『三十七助道品』,這只不過要引導人人對法有興趣,這只是佛法的基礎,其實佛陀要大家更上一層樓。層層高樓必須從地基開始,你每上一層樓,視野就不一樣,愈登愈高,視野愈開闊。

佛法就是這樣,佛陀希望我們心境能與他初覺悟時相同,靜寂清澄,華嚴海會,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,心無染著,無煩惱,能夠包容太虛。我們就要從做人開始,如何在人群中相處,不受人群的煩惱染著,在我們的工作中不受人的習氣所障礙,這樣才是真正立志宏願。這種立志宏願,就是心不受搖動,『勿復餘去』,做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,不要三心兩意。就是這樣譬喻,用種種方法,你所需要的盆器、米與麵、鹽與醋,這些都有。『莫自疑難』,心不要再起心動念,要好好用心。

下面這段經文再說,『亦有老弊使人,須者相給,好自安意』。

意思就是再告訴大家,這個地方不只有工作可以做,生活安穩,還有『老弊使人,須者相給』。你需要的時候,有這麼多人和你一起同修共做。『好自安意』,大家的心意要安下來。

⊙亦有老弊使人:即密遣人,使同修證。

『亦有老弊使人』,這是什麼呢?記得前面的經文,長者看到門口的這位窮子,他一下子就跑走了,看到身影,長者趕緊『密遣二人』把他找回來。還記得嗎?這二個人就是譬喻菩薩和法。就是要趕緊去,『使同修證』,去和他一起,把他帶來。

若是硬要把他帶來,法用得太強了,眾生會怕,『要我去利益別人?我利益自己都不及了,還要我去利益別人?』所以沒有興趣。就像那個孩子,不肯來,硬要將他拉過來,在那裡又怕又掙扎,所以昏倒了。長者就說:『不要再拉他了,用清水幫他洗臉,讓他醒來,放他走,再想辦法。』

『老弊使人』,就是當初去找他,要抓他回來的人。人帶回來了,長者開始想辦法,讓這群人脫下瓔珞、莊嚴的衣服,去與他一起同做。所以『須者相給』,有伴了,在你需要的時候,有這麼多人和你作伴。

⊙須者相給:謂所修正助道法中,或有不明,莫生疑難,當問同修老輩,彼即一一指教,所謂有疑以咨問。

『所修正助道法中』。我們所修行的就是正道法,就是『三十七助道品』,我們開始『三四、二五、七、八』這樣慢慢讓他瞭解了,與他一起,不只你這樣做,我也和你這樣做,大家同修同證,沒有不瞭解的,工作就是這樣這樣做,行就是這樣這樣修。同樣的道理,長者那個地方的工作就是這樣做,我們修行者,行就是要這樣修。你若是不明白的,不要放在心中有疑,『當問同修老輩』。我們才剛新來,什麼都不懂,不要貢高驕傲,要多請教人。

『彼即一一指教』,那個人一定會指教你。那就是修行者,聲聞、緣覺,靠近菩薩,菩薩就一一指導你,這是很重要。修行就是要這樣,有伴共修,不懂的就要問,有疑就提出來問。這就是『老弊使人』與你作伴,你不用擔心,好好地做。

『好自安意』。譬喻『五根』、『五力』。

⊙喻於五根、力。若得五根力,則安然堅固之意。

『若得五根力,則安然堅固』。我們若有五根、五力,就能安然,修行就能很穩定。

⊙根,即能生之義,能生一切善法。

『根』就是能生之義,能生一切善法。樹根若扎下去,樹自然會不斷分枝、發芽,樹葉茂盛,或者開花結果。根很堅固,它就會有纍纍的果實。這就是『能生』的意思,『五根』能生一切善法。

⊙五根堅固,發生力量,叫做五力。

『五根』堅固了,就能發生力量,叫做『五力』。『五根』、『五力』能夠互相扶助。種子種下去,根要伸長,樹根很有力。例如榕樹的根,再厚的牆壁都能穿過去,這是力量,有根就有力。

我們要用心在日常生活中,學佛,正助道法本來該怎麼修,就是怎麼樣的過程,我們必定不能懈怠。從鹿野苑三轉四諦法輪,這種法,不要輕視它,這是我們的基礎。房子若蓋在不穩固的基礎,那是很危險,必定要打穩基礎。這是佛佛道同,是聖所稱歎的法,我們要好好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