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3月11日】如世慈父教誡勤修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如世慈父呼召愛撫慰勉,大愛如親近處說其愛語,不忍散心勸其恆修定法,復教誡其勤修諸正道法。』

世間的慈父是這樣不斷地呼喚著他的孩子,甚至孩子小的時候,就是愛、膚慰、勉勵,這是世間的父親。何況佛陀視眾生如一子,所有所有的眾生,不只人類,所有有生命的動物,佛陀都將他視如親子,像對待羅睺羅一般的疼惜,這是一分天性的大愛。

『如親近處』,唯有大愛能夠使眾生來接近。就像大地,人人生在人間,哪個人能離開大地呢?就像天下所有的道理,哪個人能脫離道理呢?我們必定要守護在善法,不要偏向惡法。同樣站在這塊大地上,無私的大愛才是眾生真正樂於親近的。當然,我們人與人之間需要彼此影響,互相勉勵,互相教導、關懷。所以我們懂道理的人就要去接近不懂道理的人,用心勸他、教他。

佛陀也是一樣,他來人間教導眾生,不斷用慈言愛語,設種種方法,就是期望牽引眾生走上正路。不棄眾生,這輩子若度不來,我也要放一顆種子,留一個『因』在人間,即去又來。無論如何,他就是靠近眾生,作眾生的依止處,用心說很多的方法,『愛語』來度眾生。為了什麼呢?不忍啊!不忍眾生的散亂心。因為,眾生若能一心聽法,專心受持,法自然就能入心。只可惜眾生就是散亂心。

『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』,生命還能有多少時間讓我們這樣散漫的過日子呢?我們若散漫,就自墮落了,這是佛最不忍心的。眾生要懂得自愛,自己要懂得提起精神,好好精進,入人群中去造福緣,在人群中多見聞,多聽、多看。每一個家庭、每一個人生,都是一部大藏經,我們為何不要在人群中取得智慧呢?我們為何不要在人群中造福業呢?我們有這個因緣能夠聽聞佛法,這個道理、正法,我們為何不好好吸收呢?

佛陀的大愛慈悲,一大事因緣不斷來人間,不忍眾生散心,勸其恆修定法。捨不得我們的心這樣散漫,一直在造無明的業,佛陀不忍心,因此來勸導我們,勸導眾生。聽到法,我們要好好把握住,要永遠好好地將這殷勤精進的心守護住,戒定慧三無漏學,我們要好好受持。

『復教誡其勤修』。佛陀要我們好好修行,又勸誡我們,教我們路要怎麼走,警惕我們什麼事情不能做,循循善誘,勸我們要好好殷勤修行,『修諸正道法』,不要偏了。最擔心的是我們偏了,所以他要不斷來教誡。

人生苦難偏多,要說苦的事情,實在很多,要墮落苦難中實在很容易。我們好不容易能夠得人身、聞佛法,我們要好好把握,要珍惜佛法,勤精進。

前面的經文,長者已經接近他的孩子了,教誡大家要認真,『大家,你們要認真,這個地方很安穩,有工作可做,大家要提起大志氣。』

⊙『後復告言:咄!男子,汝常此作,勿復餘去,當加汝價,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,莫自疑難。』《法華經信解品第四》

『咄!男子』,這裡面包含的道理,『汝常此作』。佛陀已經開方便法,『三十七助道品』、『四聖諦』、『十二因緣法』種種,還要教我們『六波羅密』、『四攝法』,我們要好好吸收。佛陀還教我們要心開闊,要立志氣,要發大心,立宏願,行菩薩道。『汝常此作』,因為這個地方是最安穩,不會偏差了。這就是我們要殷勤,該做的工作,我們的功課,我們要修的法。

接下來經文,『勿復餘去,當加汝價,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,莫自疑難』。很多要用的東西、要吃的東西,這裡都很富足。

『勿復餘去』的意思就是說,定與慧要很平均。我們若能有定心、有智慧,就不會再昏沉、散亂。每天一大早,這是修行很寶貴的時間,還在床上嗎?這叫做昏散。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智慧,都是用無明心來看事情,這就是沒有殷勤精進。只看事,不見理,這也是昏散的心,就是缺了『定』與『慧』。我們現在接受了佛法,若能用功,好好做功課,就『不復昏散,所修皆成』。

⊙勿復餘去:定慧均等,則無復昏散,所修皆成,又誡其勿學其餘外道法門,故言勿復餘去。

我們用心聽法,聽久了,法就永銘在心,就能預防外面的無明不要再來染著我們的心,這才能『定』,才能『慧』。定慧在心,就不會散亂了,所修的都能句句入心,事事就如法,做事情都很如法。

佛陀除了這樣教我們,還警惕我們、警誡我們『勿學其餘外道法門』。我們要好好守住正法,正知、正見、正思惟,要正念、正行等等,我們不要散失了正道法,一不小心就跑到外道的邪法之門,我們要好好用心守護正法,所以叫做『無復餘去』,不要再跑到其他地方去。

⊙當加汝價:如意觀中能發無漏,喻常修定慧,惑業可斷,果位自增,由有學增進至無學。

『當加汝價』,就是『如意觀中能發無漏』。『如意觀』就是『如意足』。我們修行能夠專心,不要受到其他的影響,心專自然意解,對法能夠很清楚,所修的很如意、很歡喜,自然就『能發無漏』,所修的法不會漏掉。

我們若沒有好好利用這個身體來修行,貪愛這個不淨的身體,醉生夢死,不殷勤精進,這樣叫做『漏』。別人在聽法,我們在睡,別人在精進,我們在這裡懈怠、昏沉,這樣法都在時間中漏掉了。

所以譬喻『常修定慧,惑業可斷』。我們若常常修行於定與智慧之中,種種的惑,外面的煩惱來到面前,我們就將它斷除,不會再受糊塗事入我們的心,沒有那些很微細的煩惱、見解、思想來入我們的心。這些煩惱見解全都斷除了,自然我們的果位就自增。聲聞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意思就是我們所瞭解的法,從淺至深,我們對佛法瞭解得愈來愈清楚,這叫做『果位自增』。

『由有學增進至無學』。『有學』,就是我們還有法必須再學;『無學』是一切全都瞭解,(證得阿羅漢果位)了。就像佛陀,他就是『無學』了,『無學』就是他的心,他的覺悟,已經與天體合一,心腦與天體合一,還有什麼好修的呢?『無我』的境界,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。

⊙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,莫自疑難:一切有漏、無漏、助道、正道,皆從三四、二五、七八=>三七助道法。

『諸有所須,盆器米麵鹽醋之屬,莫自疑難』。就是說,一切有漏、無漏、助道法,正道法,全都是從『三四、二五、七、八』這『三十七助道品』中得。這是譬喻這些法就是我們的慧命道糧。我們的慧命要如何成長?慧命要有營養,不只是米、麵、鹽、醋而已,還要有器、有盆,鍋灶碗筷等等都要有。

⊙盆器:總喻三十七品道法。米麵:別喻三無漏學資糧等法。

『盆器』就是譬喻『三十七助道品』,就是這樣的方法。『米麵』是譬喻『三無漏學』資糧,就是戒、定、慧。我們慧命中的戒、定、慧。

『戒、定、慧』能滋養我們的慧命。我們若不守戒,修行者不能在團體中好好『六和敬』,這要如何修行呢?規矩、戒律一定要有,我們的心才能定。大家相處和睦,心才能定。共修同做,我們才能產生智慧。所以這『三無漏學』的資糧,就是我們慧命的營養資糧。

⊙鹽醋:和味。六和敬,互愛尊重,而於諸法均調適中,此屬正道。

『鹽醋』是『和味』之用,就是譬喻『六和敬』;要有六種『和』。『和』就是要互愛、尊重,這是多麼重要!而且諸法要很調和適當,這樣叫做『正道』。

『六和敬』是什麼?就是『和同愛敬』。我們人與人之間要『和』,也要『合』,還要彼此愛敬。

⊙和敬:和同愛敬。外同他善謂之和,內自謙卑謂之敬。今稱僧為六和敬。

『外同他善謂之和』。我們在修行團體中,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而已,還有其他的人,所以我們和周遭的人同修同做,樣樣都要與人和好、和齊,這叫做『和』。

『內自謙卑謂之敬』。對內要自謙卑,這叫做『敬』。現在所說僧的『六和敬』,對外要與人同修,對內要自謙卑,才有辦法對人恭敬。

⊙一、身和同住,是身體的和平共處。二、口和無諍,是言語的不起爭論。 三、意和同悅,是心意的共同欣悅。四、戒和同修,是戒律的共同遵守。 五、見和同解,是見解的完全一致。六、利和同均,是利益的一體均霑。

『六和敬』中,一是『身和同住』,就是身體要和平共處。二、『口和無諍』,是言語的不起爭論。三、『意和同悅』,大家很歡喜,你也精進,我也精進,彼此互相勉勵精進。

第四是『戒和同修』,戒律要共同遵守。一個大團體,人人若不共修戒律,這個團體就會亂。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用心,要遵守戒律,這樣才是修行。第五,『見和同解』,見解完全一致,我們的意見要和,有事情大家來討論,如何做是對的,對的事情,大家共同做,這樣在僧團中才會真正和氣。第六,『利和同均』,就是利益一體均霑,大家共享。我們修行不就是這樣嗎?大團體中一定要做到『六和敬』,這個團體才會美。

⊙鹽醋之屬:此屬助道。如米麵難食,須鹽醋和之:譬正道難顯,須助道佐之。

『鹽醋之屬』,如助道器。米麵要煮來吃,需要鹽醋來和。米麵是主食,鹽醋就是佐料。就是譬喻正道難顯,需要有助道法來配合。

光是米與麵,這樣大家不會歡喜吃,所以需要有鹽醋等佐料來調合鹹淡,大家才願意接受。就如講真實之法,眾生沒有辦法立即接受,佛陀就要用『三十七助道品』、『四諦法』等等來教育我們,這就是修行見道所必需,所以這些法是根本法。

⊙此等為修行見道所必需,故言諸有所需。

常常告訴大家,學佛要用心。佛陀就像世間的慈父在呼喚我們,疼惜我們,他用大愛的心這樣來勸誡、教導,讓我們懂得應該怎麼做。這種大愛,不忍心看我們散漫、懈怠,用愛語仔細的教我們,要我們恆修戒定慧,走在正道法上。所以我們要用感恩心,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