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3月10日】愛深教切 呵護篤勵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愛之深誠教之切,付出無求最大愛,呵護篤勵軟實力,一大事緣入人群。』

愛之深而誠,教就切。難得人生,難聞佛法。佛陀是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期待眾生能夠體會自己,發現自己原來都有如來本性,與佛同等智慧。可惜眾生自不覺知,所以佛陀不斷來人間,不厭其煩,就是為了這分愛。佛的本懷,這分清淨大愛,愛得很深、很誠,懇切的心情到底有幾人能體會呢?

我們每天課誦,『自皈依佛』、『自皈依法』,到底我們有深入經藏嗎?我們若沒有深入經藏,如何能體會真如本性?怎麼有辦法智慧如海呢?法要聽啊!必定聽了之後要入心,才有辦法發大心,立大願,入人群中『統理大眾,一切無礙』。

我們現在是講到<信解品>,我們對自己應該要有信心,相信佛陀對我們的教育,人人本具佛性。我們的覺性若啟動,才有機會入智慧海,這樣才有辦法入經藏;入了經藏,才有法自度度人,入人群中邀伴,『同事度』。這也要我們人人日日都有這念心。

佛陀的愛是深、是誠,我們怎麼做不到呢?應該是人人都做得到深心與誠意,一切唯心造。入人群中『教之切』,我們知道多少是確定的,法聽進去,不要偏差,我們可以度眾生。自度度人,度人如度自己一樣懇切,所以『愛之深誠教之切』。

要如何做呢?付出。『付出無求最大愛』。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這就是無所求的付出,這就是深誠的愛。

我們在人群中,『呵護篤勵軟實力』。愛孩子、教孩子,要如何教呢?是不是用很嚴厲的呢?『篤』就是很虔誠,打從內心來鼓勵他,一心一志來鼓勵,保護他,表面上感覺嚴厲些,但是內心是真誠的『呵護篤勵』,這是發自內心的軟實力。要愛他,要疼他,不是寵他,還要看起來『溫而厲,威而不猛』,這種的軟實力。

佛陀教化眾生也是用這樣的方法。一大事因緣,不斷來回來回,就是在人群中。佛陀的慈悲,愛的、誠的力量,我們應該要用真誠的心相信,要體解佛陀的心懷,要殷勤精進。

所以前面的經文說,『語諸作人:汝等勤作,勿得懈息。以方便故,得近其子』。

因為父親已經派人將孩子帶回來,他本身也脫下莊嚴的服裝,換上了工作的衣服,還拿著除糞的器具,去親近大家。走過的地方就和大家互相勉勵,所以說『語諸作人:汝等勤作,勿得懈息。』大家要認真,不要懶惰。這就是以方便得近其子。

因為他本來要讓大家接近到和他的本懷一樣,但是要用方法,所以『以方便故,得近其子』。用溫和的態度來入人群中,用虔誠而篤定的志願來度眾生,讓每一個眾生都能感受到。這就是用方便來親近孩子。

接下來這段經文,已經接近孩子了,就又這樣說,『後復告言:咄!男子,汝常此作,勿復餘去』。

『後復』,就是接近之後一段時間了,這叫做『後復』。大家說話談得來,話能投機,所以在這個地方的『咄』,就是用較強的語氣。『咄!男子,汝常此作,勿復餘去』。這就是一種譬喻,用方法,用『四如意足』這種方法。

⊙咄:驚覺之辭。令捨散亂心,入靜心念。

這『咄』的意思,就是『驚覺之辭』。譬如看到有人走錯了路,『喂!不對了,你走錯路了!』必須稍微大聲喊他,否則他已經快要『差之毫釐,失於千里』了。

所以『咄』,就是比較猛烈的聲音喊他,讓他能夠驚覺。『你走錯了!那個地方危險。』大聲喊他,『錯了!』自然他聽到了,嚇到,驚覺走錯了,危險的路,要趕緊停止,要糾正方向。

『令捨散亂心,入靜心念』。這『四如意足』,就是讓我們的散亂心能夠去除。

前面的『四正勤』:已生惡令速斷,未生惡令不生;未生善令速生,已生善令增長。就是『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』。再來就是『四如意足』,要讓大家心定下來,對你說的方法,你一定要好好接受,按照這個方法走,『四念處』、『四正勤』,你的心要定下來,不要再差毫釐,有錯誤的心念。就是這樣呼籲我們。

所以『咄』,就是較強烈的聲音,讓我們聽到。聽得到,能覺悟得到,錯誤的事情趕緊停止,對的事情要趕緊向前進,讓我們能夠靜心念。我們若快要起心動念了,趕緊用方法讓散亂心停息下來,讓我們的心能夠靜下來。

⊙男子:念處正勤屬智,故稱男子。

『男子』,就是男人。古時候,男人就是在外面做事業,所以用『男子』來譬喻。修行乃大丈夫事,不分男女,既然要修行,就是大丈夫事。所以人人修行,佛陀總稱『咄!男子。』就是說『你們這些修行人啊!』大聲再喚醒我們,記住自己是修行者,必定要時時運用『念處正勤』等智慧。『四念處』、『四正勤』,這就是要磨練我們的智慧。常常體會、自觀,觀身不淨,這就是要啟發我們的智慧。

我們每天迷迷茫茫在人間,為了這個身體,到底造作多少的業呢?這個身體原來就是這樣不乾淨,隨著時間輪轉,老、病、死,死了之後就是一堆腐爛的,臭穢、不乾淨的東西,最後是一堆白骨。我們要好好用心徹底思考,這個身體到頭來是什麼?不需要為了這個身體而造作是非、造作業力,惹來很多無明煩惱、塵沙惑等等,不需要這樣。

所以,這是佛陀用心的方便法,除了『苦集滅道』,還有『三十七助道品』。『三四、二五、七、八』共是『三十七助道品』,時時教誡我們要好好修持。『念處正勤屬智』,所以智慧就是修行者必定要有的。這一句『咄!男子。』還要向我們表示『四聖諦』之相。

⊙咄!男子:欲示四諦之相,先喝厲之,以厲賢才勸勉之。此法如金剛劍。驚發大丈夫之志氣,斬斷諸結縛,故先咄之。

『苦集滅道』是『四聖諦』的形象。人間真是苦,這種無限量的苦很多,一一形象都看得到。道理經過佛陀分析之後,這種『苦、集、滅、道』,人生就是這樣生活,這樣互相對立,這樣彼此惹是非、造惡業,這『四諦』之相,我們都已經看到。所以『先喝厲之』,就是很猛厲地讓你們知道,『人生這麼苦,你們到底還在迷茫什麼呢?』讓你看粗相,看到大家很苦啊!

昨天有一位老菩薩,很好命,她的四個孩子,有醫師、有律師、有老師,她這一輩子要什麼有什麼,卻沉迷在賭博。她說賭博很苦,輸也苦;沒事做,去玩,去這裡玩也不過如此,去那裡玩也是如此,怎麼這麼苦!有人就問她:『妳這麼好命,孩子又這麼孝順,妳卻每天愁容滿面,到底在苦什麼?』『我就是賭輸也難受,遊玩也難受,閒著很無聊也難受。』所以就有人告訴她:『既然如此,妳是不是去慈濟看看?說不定像妳這種人去慈濟,妳就會快樂。』

果然,她就來慈濟了,投入環保,每天做得很高興,每天都歡喜薰法香。所以,苦,真的是苦,即使她那麼有錢,孩子那麼孝順,但是太閒也苦,遊玩也苦,賭博也苦,很多苦。做什麼最快樂呢?做慈濟。現在已經做了慈濟,她從此快樂了。

所以,先用世間種種的苦來惕勵大家,『以厲賢才勸勉之』,要大家精進,知苦就要精進。『此法如金剛劍』,就如金剛利劍,能斬斷我們的煩惱根。唯有精進,煩惱才不會一直來。『驚發大丈夫之志』。大聲喊,讓他知道『我不對了!』趕緊收心回來。收心回來之後,自然他就接觸法、瞭解法,成為大丈夫的志業。說過了,修行乃是大丈夫事,大丈夫提起志氣,先斬斷種種的結縛,斬斷煩惱。所以『咄!男子』,就是大聲喊:『修行者啊!你們要醒悟起來。』

⊙男人多屬外向,喻用智觀向外取境,不名為常,汝常此作。

『男人多屬外向』,男人若是改過了,他的魄力是很大。『喻用智觀向外取境,不名為常』。就是說,我們要用智慧觀照外面的境界,瞭解外面的境界無常。你想,聲聞、緣覺,聲聞聽了法,緣覺緣四季,看到這個境界,知道無常,這就是智慧。男人表示智慧,取外面的境界,外面看很多了,瞭解就很多。

『不名為常』。因為外面的境界,四季都不同,所有事物都是無常。我們若能體會,瞭解無常,人間不論是人事物境界等等,沒有一件是永遠常住;除了我們的真如本性以外,其他沒有。所以,『汝常此作』。你們要常常認定,認定我們要修的行,是回歸如來真如本性。

⊙四如意足屬定,能定不動,故名如意足。謂所修之法,如願滿足也。

『四諦法』是我們要很透徹瞭解,『三十七助道品』是我們所要用功修行。所以『四如意足』是屬於『定』,『四念處』、『四正勤』屬於『智』。『能定不動』我們的道心,叫做四如意足。也就是『所修之法,如願滿足』的意思。我們的心念若沒有動搖,殷勤精進,不受懈怠障礙道心,這叫做『四如意足』。

⊙四如意足:一、欲如意足,謂希慕所修之法,如願滿足也。

第二、精進如意足,謂於所修之法,專注一心,如願滿足也。 第三、念如意足,謂於所修之法,記憶不忘,如願滿足。 第四、思惟如意足,謂心思所修之法,不令忘失,如願滿足。

一是『欲如意足』。我既然要修行了,我希望所要修的法都很滿足如意,法入心,法喜充滿,這叫做『欲如意足』。第二,『精進如意足』。就是所修的法專注在一心不散亂,這就是如願滿足。第三是『念如意足』。我們念茲在茲,所修的行、所修的法全都記憶不忘,常常在腦海中,每天聽法之後就用在日常生活中,也是如願滿足。第四,『思惟如意足』。思惟我們的心,我們所想的、所修的都沒有忘記,也沒有習氣。法入心,沒有漏失,如願滿足。若能這樣,這就是常住。

各位,愛的力量,我們要用心,非常殷切入心。求道的心,方法這麼多,教育我們,無非就是要我們的心不受外面的境界搖動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