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大乘實法,非小乘得益之處;竊念力不堪,小機不受大化;自認無分,非我等所能領受;不如向小法二乘,空有隨心。』
佛陀告訴我們,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具有真如本性。但是,我們常常疏忽了自己也能成佛,常常在修行的過程中放棄自己的目標,所以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惕!
第一,要常常記得真如本性自我即得,不必向外追求。只是我們長久的時間被煩惱塵勞埋覆了,佛陀來人間要引導我們一分一分去除無明,真如本性一分一分現前。他用法水不斷來為我們洗滌,讓我們在法水中浸潤著,不會受到無明風稍微一吹,塵埃就到處飛揚。我們卻是在學的半途中,覺得已經擦過了,清掃乾淨了,怎麼灰塵又有了呢?也不知道那個髒污,是因為周圍的灰塵,外面的土堆沒清理,所以從外面飛來的髒污;我們沒有去瞭解。
不只是外面還有髒污,在外面遙遠的地方還有沙漠。這是佛陀用方法教化。例如聲聞,他就教導他,『你這樣擦,用水擦,擦乾淨』。再進一步讓他知道『外面那些髒污也要清除』,這就如教化緣覺。又再說,遙遠的地方還有沙漠,那些沙漠若能用水去滋潤,讓土濕潤,播下種子,它也能變成一片綠洲,這就是菩薩道。
我們人人只會除小我的煩惱,不知心外的塵沙,更不知道外面的沙漠,這就是我們在凡夫地,只是局限在自我的範圍。所以說,『大乘實法,非小乘得益之處』。這就是譬喻貧窮子,對自己很輕視,不知道原來自己也是這間房子的主人,只是自己心門還打不開,還沒辦法入大室,所以『非小乘得益之處』。
『竊念力不堪,小機不受大化』。就像修行者自己這樣想,感覺力不堪。『要我修大乘行,要我行菩薩道,這我哪有辦法?人生苦短,我自己修行都還不知如何修,如何得,自己不知道到底有得或沒有得?要叫我去度眾生,我沒辦法。』自己覺得不堪接受這種去救度眾生的責任,所以自己不敢承擔。這是自己懈怠,所以『不受大化』,不願意承擔責任的人。
『自認無分,非我等所能領受』。好像佛陀在向大家說法,說到大乘法時,他認為這是佛在向大乘菩薩說話,這與我無關。這就像我們小根小智之人,覺得:『若要我去領眾,要我去度眾生,這樣我不如向小乘法。』這種『不如向小法二乘,空有隨心』,看是要向『空』法思考,一切皆空,斷盡眾生攀緣,就不會再和人間有緣的交纏,這輩子了斷,這樣就不必再來受生了。這都是自己畫一個很小的格局,自己走不出這個框。
常常一句話說,『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』這是人人都有,只要你打開心門。就像我們人,兩隻眼睛雖小,只要睜開,看一看,這個視覺竟然能看到那麼高的天空,看到那麼廣的大地。由此可知,我們的真如本性,心眼藏在真如裡,我們有很開闊的智慧,與佛陀一樣和宇宙天體合一,這是人人本具,偏偏我們就是這樣瞇著眼睛,看得低低的,看得矮矮的,很狹小。要不然,打開你的心胸,心包太虛,與天體宇宙合一,哪有什麼困難?這是人人本來就具有。
所以我們對自己應該要有信心,對自己有信心,對佛法才能深入。佛陀這樣用心為我們,教育我們,我們就要很用心地接受。
前面經文說,『竊作是念:此或是王,或是王等,非我傭力得物之處。不如往至貧里,肆力有地,衣食易得』。
那位貧窮子在門邊窺看,感覺上,屋裡的人很威嚴,所以不敢接近,而作此念:不如往至貧里。不如再到那個貧困的土地,再回到過去的生活。
回去那種貧困、無拘束,不受人束縛的地方,回到過去的生活,不就是還在小乘之中嗎?回去不就是還在聲聞、緣覺嗎?再回去不就是在這種因緣果報,不就是在假空的法,在那裡繞?
⊙貧里:喻但空諦理,不含萬德,或喻二乘之行獨善自了,無化他之功德,非如來藏,故言不如往至。
這就是譬喻『但空諦理』,光是在『空諦』的道理,『空』或者『有』的道理中,『不含萬德』,自己認為自已沒能力,所以像這樣的小乘修行人,沒有行善,沒有修慧。這譬喻二乘行的人,只懂得獨善其身,就沒有化他的功德,不願意入人群去度人,所以『非如來藏』。
應該這些修行者還未發現『如來藏』,所以還是在真如本性之外,還有一段距離。這個距離差在哪裡呢?欠缺六度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行菩薩道、入人群中,他就是這一段沒有接近。
從凡夫的起點一直走,好不容易走到緣覺,瞭解一切道理了,只欠缺菩薩道這一段。這段路若再走過來,那就是『如來藏』,就與我們的真如本性會合了。所以,就是這段路走不出去,『不如往至貧里』,不如再回去。
⊙肆力有地:喻進修有方,偏空稱於小智,不受大法。
『肆力有地』。這樣就能用我的力量去努力。這就是譬喻『進修有方,偏空稱於小智』,就是這樣原地踏步,又回去小智,不受大法。
⊙肆力:勤苦身心,用力修道。有地:是依止生長聖道之處。
這種『肆力』,『勤苦身心,用力修道』。他甘願去做這些事情,不願真正入人群中去。『有地』,就是『依止生長聖道』的地方。佛所說的這個地方,我瞭解,我願意在這個地方繼續用功,卻是不願意受大法。甘願繼續在這個小乘的範圍,繼續佛陀所教化的聖道,在這裡原地踏步。
⊙衣食易得:偏空稱於小智,依此小智,得有餘涅槃。善行名衣,慧行名食。小果福慧皆易求之,故言衣食易得。
所以說,願意在偏空小乘,『依此小智,得有餘涅槃』。我們若修小乘法,我們的智慧打不開,智慧還是那麼窄,只局限在自己的範圍這樣轉,這叫做小智。『得有餘涅槃』,因為人有生、老,終歸必死,所以他甘願守在獨善其身,這叫做『有餘涅槃』;就是斷了小小的煩惱,不是完全塵沙惑都斷除。
同樣也是在修行,修的是善行。是什麼善行呢?獨善其身的善行。用這樣獨善其身的善行,作為我們的衣服。慧就是修小智,瞭解『生老病死』,瞭解『苦集滅道』,知道這些事情,世間無常,這種的智慧,只是知道至此而已。這就是道糧,他的道糧就是這樣。所以,『小果福慧皆易求之』,小果的福慧比較好求,因此他甘願『不如往至貧里,肆力有地,衣食易得』。這樣好像簡單多了。這是貧窮子。
接下來經文再說,『若久住此,或見逼迫,強使我作。作是念已,疾走而去』。
已經知道這裡是這麼威嚴的地方,不是我可以求衣食的地方,若是再停留下去,『若久住此,或見逼迫』,說不定被人抓到,驅使我在這裡勞作,說不定做我不想做的事情。所以,想到這樣就很害怕,『疾走而去』,趕緊離開。
『若久住此』,就是說,若是從初發心行大乘道,經無量劫,這叫做『久住』。
⊙如是從初發心行大乘道,經無量劫,故云久住。
我們不知從何時開始,就已經有發心。你們過去若沒有發心,這輩子不會那麼剛好遇到佛法,這輩子不會再發大心想要修行,接近佛法,這必定是過去已經很久以前就有發心了。所以,初發心行大乘道,才有這個因緣,從初一直到現在,所經歷的時間應該是很久,所以叫做『久住』。
⊙我本厭怖生死,若修大乘必入生死,廣學萬行,故言或見逼迫。我本樂小,而今令我發大乘心,是為強使我作。
『或見逼迫,強使我作』。那就是說自己,『我本厭怖生死』。本來我們要修行,就知道生死很痛苦,人生苦短,我們好不容易能發心進來,開始知道如何滅掉『苦』,如何滅掉來生不由自己,因此我們才要修行。所以,本來我們是這樣想,我開始發心時,就是為了厭生死輪迴,『若修大乘必入生死』,我若再修大乘行,就要再入生死。
因為修大乘行就是要度眾生,生生世世再來人間,這就要很大的功夫,才能入人群不受人群污染,來去自如,這就要『廣學萬行』,不得不去學很多的法。所以,『我本樂小,而今令我發大乘心,是為強使我作』。我本來只是要斷生死而已,現在佛要我們修菩薩道,修行者到這裡就開始起了懼怕的心,以為強迫他做。『作是念已,疾走而去』,因此有這個心念。
⊙見父力勢,怖悔走去者,喻此退失大乘心之人。作是念已,捨大取小,故言疾走。
這就如那位貧窮子,看到這位大長者的勢力這麼大。因為周圍有很多人圍繞,他覺得這個人很威風,威勢力大,所以他看了會怕。很害怕,也很後悔,怎麼會來到這個地方?因此就趕緊想要離開。
這就是譬喻退失大乘心的人。我們本來修行,稱為學佛,卻忘了『學佛』就是要學得能夠作佛。卻是我們看了就怕。『捨大取小,故言疾走』。捨大取小,我們人就是這樣,修行就只當『自了漢』,修小乘,認為獨善其身就好了,這樣我能夠了生死。
我們知道,了生死是往哪裡去嗎?每個人都有生有死,這輩子雖然修行修得好,沒有與人結惡緣,這是很好,但是帶去來世,塵沙無明惑還在,所以來到人間就是在人群中,萬一外面的境界來誘引,同樣再受到污染,還是一念無明起,同樣會再去造業。所以,我們若能現在就開始,在人群中不斷一直練,人群中不論什麼樣的聲音,什麼樣的面容,什麼樣的事情來到我們心裡,我們都不會受它影響,道心堅定,一心付出,不受眾生的聲色、人事等等困擾我們的心,我們若能到這樣,道心才叫做堅定。
堅定的道心,我們這輩子若完成之後,這個種子就很堅固,來生就是有願;有願的來生,叫做『乘願再來』。所以,『安住不動,堅固道心』,在這輩子我們就要能做得到,這樣才能說『乘願再來』,因為再來的人生是有目標的。
所以各位,學佛,我們要學在真實,從內心將大乘法入心來,不要再回歸向小乘,這樣我們才是真修行者,才是真學佛者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