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實諦理觀忘情執,長情大愛菩提道,法度一切弭苦厄,慈悲等觀正道行。』
『實諦理觀』,實諦,就是一乘大法,真實的道理;這真實的道理我們要用心去深入,細細觀想。
人都是為情迷了道理,我們現在一切的感受,是匯集了一切煩惱,構成了我們現在的人生。現在的人生所過的日子,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辛苦、擔心,事業、家庭、感情,歡喜的就是夫妻恩愛、父慈子孝,是不是人人都有這麼順適的家庭?十有八九都不如意。
現在大多是小家庭,年輕夫妻不肯和長輩住在一起。老人無奈,孤老無依偏多,萬一有病,或者生死的關頭,孩子遠在他方。有的父母很慈悲,『別讓孩子知道,別讓他擔心,他要回來一趟沒有那麼容易。』但是有的思念子孫能回來看他,通知,『我很忙,有事在電話說就好了。』『你的父親病了。』『帶去看醫生啊!』『你回來看他一下。』『沒那麼快死啦!等到快差不多了再跟我說吧!』常聽到有這樣的家庭,親子的情。
小時候父母生、父母養,個個栽培得很成功,讀完大學,讓他出國留學,這都是父母給的。但是,到了功成名就,有了自己的家庭,在他鄉外地就忘了自己出生的源頭。還有更絕情的,也很多啊!明明就住在附近,不論是父親或母親,單獨一人住在老家,上下很不方便,生病了,家裡髒亂,三餐沒人料理。慈濟人去探訪,和她培養了感情,再問她:『您到底兒子、女兒都在哪裡?』
開始就哭了,牽著志工的手,貼在心口,就說:『師姊,我撫養幾十年的孩子,都住得離我不遠,但是他們都不曾來看我。師姊,妳和我無緣無故,你們這群人都常常來看我,為我清掃家裡,其實我很感恩,不過我的心很難過,為什麼我的兒女都不回來看我呢?』
老先生年輕時很風光,天天在外面交際應酬,家業、事業都是太太在做,『所以他們父親若回來,我就很生氣,兩人就吵架。那時候我若和先生吵架,就會在孩子身上出氣,不過平時我也很疼他們。就是這樣累積來的怨,這群孩子就這樣說﹃以後我若是成家,我不會回來看你們』。』
他們和我說氣話,我也和他們說氣話,所以也告訴他們『你們都不必回來看,我就是老了、病了、死了,都不用你們來理我』。』問她:『阿嬤,您心裡有想兒女嗎?』『師姊,說不想是騙人的。我也不知道我有幾個孫子。』真是很淒涼啊!這樣的人生,現在這樣的家庭不知道還有多少?
整間屋子都是垃圾。雖然左鄰右舍會說可憐,誰能去照顧呢?最初去訪視,連她的家門,要請她開門都不容易,何況能夠進屋去,打開阿嬤的心門?那是和她博了多久的感情,一次又一次,要為她清掃屋裡,溝通再溝通,一直慢慢來,才有辦法為她清掃整間房子,才能打動了鄰居的心。
這些鄰居慢慢接近,就會告訴慈濟人:『師姊、師兄,你們放心,不必那麼常來了,我們會三不五時過來和她坐一坐,三餐,我們也能輪流端過來給她吃。』這就是誠意的感情。這若不是人間菩薩,要如何救拔眾生的苦?如何能夠度化人心,啟發人的愛心?這就是人間菩薩。
人間菩薩,就是已經瞭解道理了,『實諦理觀』,已經瞭解人生。老人的苦難,就是從她年輕開始,這種的因緣、感情及造作的業,落得現在有子孫卻斷了情。這種的人生,我們若能『實諦理觀』,用心仔細觀察,我們就能『忘情執』,不要執著我的家庭、你和我的關係應該如何。這種『你我』的感情,不歡喜、吵架,兩個人的問題就會影響下一代,變成了恨與怨。
若是瞭解道理的人,我們就『忘情執』,將這種『你我』的情全都平等觀,像疼自己親生子一樣的心來看待眾生。佛陀說『眾生如一子』,看待一切眾生就像羅睺羅一樣,他用這樣的心來愛眾生。但是,他也用一切眾生平等的心來看待他的至親族人,這就是平等心。若能這樣,才是『實諦理觀忘情執』,這情才能夠打得很開,愛才能擴展得很大,心包太虛。
菩薩的心,要有『長情大愛』,要拉長情,擴大愛,這就是菩提大直道,這樣我們的路才走得長,走得遠。菩薩修行是累生累世,覺悟的道路是很長遠,我們『上求下化』,不斷上求佛道,不斷下化眾生,這就是長情大愛,這樣走入菩薩道。
想到天下四大不調,大小災難重疊發生,就覺得我們要把握時間。一直覺得來不及了,心很急,要趕緊用法來度一切,才能消弭苦厄。要如何消災解厄?唯有用佛法淨化人心。我們要啟發人人的愛心,每個人都將人人當作是自己的親人一般。
所以,『慈悲等觀正道行』,這是我們要走的路,我們的方向。佛陀的時代人心那麼單純,他能說出未來,也就是我們現在,人間這麼複雜,人心險惡,造成天下大小三災。若想到佛陀的智慧,由不得我不趕緊說,一定要趕緊說,但是,光是依照經文講說,時間都來不及了。但是現在的社會生態,真的就是佛陀那時候的心懷本意,說出的未來社會的生態,所以我們是藉經文來瞭解現代人的心理。
道理是千古不變,叫做真理。真理亙古不變,我們要能夠接受,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,培養我們對眾生的平等觀,這才是真正的真實道。
佛陀二千多年前的本懷,是什麼呢?希望我們能更瞭解,不要等到像須菩提、迦旃延、摩訶迦葉、目犍連,他們的心情,過去只會一直聽法、一直聽法,但是行菩薩道,入人群,這些他們沒興趣,只想趕緊斷生死,別再來六道輪迴。
這種的心情,不是沒有道理。因為那時候,行菩薩道,你是要度什麼人?那麼大的印度,能見到多少人呢?沒有多少人。人心有多複雜嗎?沒有,很簡單。所以那個時代,他們用單純的心修行,深入道理,瞭解了,但是他們沒有表達出『我要發心立願,我將來要行菩薩道』,就是缺這一段。所以他們四位出來,向佛陀懺悔,告白他們的心態,對這『淨佛國土,成就眾生,心不喜樂』。
『所以者何?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,得涅槃證』。
⊙『於菩薩法,遊戲神通、淨佛國土,成就眾生,心不喜樂。所以者何?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,得涅槃證』《法華經信解品第四》
佛陀一再強調,我們應該好好修行,斷煩惱,要我們大家出離三界。要斷除塵沙惑,斷除煩惱惑,斷除人間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等,不再造因緣來人間受苦難。來人間都是帶業來,將這些業都斷除之後,才能取得涅槃。我們也很努力往這個方向修行。
接下來經文,『又今我等年已朽邁,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不生一念好樂之心』。
也因為我們已經老了,佛陀所教化行菩薩道,這應該是告訴更年輕的人,或是有發心的人,因此我們就沒有生起發大心、立大願的心,也因此我們心不好樂,沒有很熱情想要接受行菩薩道。一再表達他們老了,在這段經文中,已經有幾次『年已朽邁』。可見人老了都會比較消極,自己都覺得日子剩下沒多少了,何必再學那麼多?
可是我們要記住,生命無長短的分別,人生本來無常,不必管它有多長。我們要開闊生命的寬度,生命的值價要有深度。在現代這個時代,我們要趕緊結好善緣,準備度眾生的道糧,再來生,看到彼此就歡喜。現在的好緣,未來的歡喜緣,這是橫面,我們要把握現在,趕緊做就對。深度,我們一定要聽法,要深心信解,這就要看我們這念心。要不然,真的『年已朽邁』,年紀愈來愈大,一切就一直消極。我們不要消極,我們就趕緊做。
所以說『已朽邁故』,因為朽邁,『以佛所說大乘法為教化菩薩與己無關故』,這是佛陀您在教菩薩,這是佛陀教法的對機,與我們無關,『此所以不起希求之意』。
⊙以朽邁故,以佛所說大乘法為教化菩薩與己無關故,此所以不起希求之意。何況我等四人,須菩提等,今已老朽衰邁。
覺得,佛陀您在說的菩薩道與我無關,是在教別人。是不是這樣呢?我們聽經,是不是都這樣想:『師父在說人的貪、瞋、癡,這不是說我,一定裡面不知道誰是貪、瞋、癡,那不是我。』人心都是這樣。師父在稱讚:『發大心、立大願,對人很親切。』『那一定是我。』我們都自己選擇好壞的法。但是,我們要知道,這些全都要攝受下來,聽到好的,我們要趕緊深度接受;聽到不好的,我們要及時去除,這樣才對。
佛所說的法就如雨露,露水或雨水。土地若乾旱,雨水一下,每一塊土地都受到雨水的濕氣,土裡的種子自然就會發芽。所以我們要心如一片土地,受法好像雨露遍灑,我們要好好用心。
『何況我等四人』。這是須菩提除了代表他們四位來求法、懺悔之外,也是當場這些二乘人的代表,所以稱『我等』。除了我須菩提,還有這麼多人都一樣,年齡都大了,『今已老朽衰邁』,體力也衰邁了,體態也變了,走路都不同了。這是須菩提在描述他們身體的情形。
⊙對於佛所說大乘法,教化菩薩如何修六度萬行、上求下化事,非我所能,亦非我所願,是故不起希求,無一好樂之心。故云:不生一念好樂之心。
『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不生一念好樂之心』。佛所說的大乘法,這樣的教法,我們如何能接受呢?因為菩薩法就是要修『六度萬行』。『六度』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還要『萬行』,就是要走入人群中,但是眾生芸芸,這實在是很難。
那時候佛陀所說的,行菩薩道就要『六度萬行』,要『上求下化』,入人群中去,這都不是我所願,不是我所做得到的,所以『不起希求』,就沒有興趣,不想精進。『無一好樂之心』,我一點都不想要。『故云:不生一念好樂之心』,這是他們的心境。
我們學佛,一定要用心。看看現在的社會,不是只聽經而已,我們聽經就是要適應現在的社會。看現在的社會人間,災難頻傳,大小三災重疊,你們想,我們現在是不是要很用心,用佛的教法來入人間,入人群中度化眾生,適應時代。佛法是亙古不變,所以我們能接受這個法,用在現代。人人時時要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