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同入法性謂遊戲神通,菩薩修持是淨佛國土,成佛時自受用之報土,成就眾生是自莊嚴法。』
我們學佛要有目標,追求佛法是要成就自己。人生,無明煩惱覆蔽,很多事情我們不知所以然,更無法瞭解為何事事由不得自己?『不如意事,十有八九』,想要追求的,不如我們的意,實在很多。這樣是不是很辛苦啊?佛經說『求不得苦』,偏偏人人都想求,求得很辛苦!尤其生、老、病、死這個過程,人都有各不相同的煩惱,很多。這些煩惱如何放得下?就是要把握人間、時間與空間。
須菩提、迦旃延、摩訶迦葉、目犍連這四大上座,佛陀的弟子,他們發自內心的懺悔告白,過去雖然都有聽法,真正要『同入法性』還是有一點距離,所以對大乘法『遊戲神通、淨佛國土、成就眾生』全無興趣。因為他們過去認為世間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何必再攀緣入人間呢?因為這個觀念,所以對『遊戲人間』沒興趣,要『同入佛性』就很難了。
大家要瞭解,『遊戲神通』是真正的解脫,付出無所求,『三輪體空』。慈濟人不就是這樣嗎?多少慈濟人,不論是國際間的救援,自掏腰包,出錢出力,路程那麼遠,陸、海、空的交通都要經過。山嶺多麼高,路途多麼難行,雖然過程很辛苦,他們去付出,膚慰眾生的苦難,完成了這項任務,輕安自在的回來了。
『辛苦了,大家很辛苦!』『沒有啊,感恩師父給我們這個機會。』看,像這樣的菩薩有多少在人間,不惜辛苦付出,回來了,法喜充滿。這就是入法性,『以佛心為己心,以師志為己志』;同時,來去雖然過程辛苦,但是他們甘願,如在遊戲。
『菩薩修持是淨佛國土』。菩薩修持的目標,所修行造作一切,就是『淨佛國土』。我們學佛就是希望能夠成佛。未成佛前,要先結好緣,所以每一尊佛菩薩,久遠劫來的時間,生生世世在六道,只要有眾生的地方,都有佛菩薩在。
看到一段網路影片,有一隻狗,有人買了魚就放在地上,魚還活生生在那裡掙扎,這隻狗就趕緊從旁邊的一小窪積水,用牠的嘴與鼻把水撥出去、撥出去,撥到魚的身上。甚至用牠的鼻去碰魚的嘴,好像要去聽牠還有沒有呼吸?水再繼續撥,撥到因為淺淺的水窪愈來愈沒水了,牠的嘴鼻都受傷了,還是繼續撥水救魚。
眾生皆有佛性啊!甚至在『臉書』上,也有一位獸醫,他說:『這隻狗很有靈性,天性啊!』『那可能是佛陀再世。』我聽到這句話,很感動。看,六道,眾生道,狗就是在六道中的眾生道,牠這樣的舉動,這種的慈悲,你看,這是不是成佛之前在結眾生緣?
我們現在結盡了眾生緣,不論在什麼道、什麼樣的眾生,我們去付出,哪怕像那隻狗的善行,都會感動人。我們學佛,也很期待有朝一日,時間還要多久,我們不知道,有朝一日我們也能成佛。我們這輩子多與人結好緣,來生感得受用的報土,人人也會對我們很好,我們所說的話,人人都會相信,我們所做的一切,人人都能肯定,這是叫做『受用之報土』。
人人都有依、正二報,但是我們的生命將來會變得如何?那就看我們自己了。是善或是惡呢?與人結善緣,都是歡喜的事;我們若與人結惡緣,甘願還,就打八折。人生就是這樣,我們現在所受報的環境,這叫做『受用之報土』。
我們成就一切眾生,就是『自莊嚴法』。『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』,投入人群中,知道人群所受苦、所需要,我們如何去付出。原來這個方法,能幫助這樣的苦難眾生得救,我歡喜,又增加了行菩薩道的知識與智慧。所以,一方面在『成就眾生』,名稱上說我們是在救人,其實這樣叫做學佛,叫做實行菩薩道,這就是『自莊嚴法』。
前面的經文說,『淨佛國土,成就眾生,心不喜樂』。那四位長老說『心不喜樂』,不甘願,不想要,為什麼呢?法聽久了,也已經累了,年齡也老了,因此對『神通遊戲,淨佛國土,成就眾生』沒興趣。『所以者何』,為什麼呢?
下面的經文說,『所以者何?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,得涅槃證』。
⊙『於菩薩法,遊戲神通、淨佛國土、成就眾生,心不喜樂。所以者何?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,得涅槃證』《法華經信解品第四》
佛陀一開始不是告訴我們嗎?要我們出離三界,證涅槃果。我們聽了這樣的法,就身體力行,從年輕一直到現在,修行就是往離三界、證涅槃的方向走。這是『須菩提等』所表達。
⊙成就眾生:佛以法化度眾生,如未種善根者令種,已種善根者令成熟,已成熟者令度脫。
『成就眾生』。佛陀一開始希望讓人人先種個善根,讓大家知道『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』。人間苦難偏多,集了很多的惡業,所以受很多的苦,佛陀就要大家別再造惡。這是佛陀在『阿含時』就一直這樣說。
『已種善根者令成熟』。已經種善根的人,不是種子撒下去就好了,你還要用功,好好地將土照顧好,水分照顧充足,讓它有陽光,讓它有空氣,種子萌芽就長出樹木,讓它成熟起來。『已成熟者令度脫』。讓人人先種個善根,法要深入心來,法深入心之後就得到解脫了。
那四位長老,他們還沒有很深的瞭解,『有眾生之處即是菩薩修行之淨土』。其實,只要有眾生的地方都是修行的地方,不只在人道,哪怕是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,同樣也有菩薩在那裡救濟眾生。這是佛陀的目標,不過,小乘者不知道,他不知道原來佛陀教育的是,有眾生的地方就是菩薩要去修行的淨土。
⊙有眾生之處即是菩薩修行之淨土。從初發心立宏誓願,行菩薩道不退心,隨所化眾生而取淨土。
『從初發心立宏誓願,行菩薩道不退心,隨所化眾生而取淨土』。菩薩救度眾生,不是今生這次結緣而已,他還要追隨眾生到每一個地方去。這是佛陀還未成佛之前,發心立願,行菩薩道的過程都是這樣,這就是菩薩的淨土,菩薩神通遊戲的地方。
⊙菩薩為莊嚴佛國土而往返教化眾生,眾生隨其教化而得身心成就清淨之善業故,當來必生彼依正二報之淨佛國土。
『菩薩為莊嚴佛國土而往返教化眾生,眾生隨其教化而得身心成就清淨之善業』,因為眾生時時受教,受教既久了,自然他就累積善業,所以『當來必生彼依正二報之淨佛國土』。
『依正二報』大家都很清楚,我們會依照自己所造的福去投生彼此。我們的正報能與這麼多已經淨心地、修善業的眾生會合在一起,這就是淨佛國土。
⊙能所共得清淨。自動力謂之『能』,被感受謂之『所』。『能』度化者是菩薩,『所』度者是眾生,因之而教化眾生,謂之『成就眾生』。
『能所共得清淨』。『能』、『所』,『能』就是能去救人的人,『所』是被所救的眾生。能救人的菩薩,所救的眾生,這樣叫做『能所』。『共得清淨』,能救人的菩薩是清淨,被救的眾生也清淨。所以『自動力,謂之能』,自動自發要去救人的菩薩叫做『能』;度化者就是菩薩,所度化者就是眾生,因此教化眾生,叫做『成就眾生』。
須菩提等人對此『心不喜樂』。雖然佛陀有這樣鼓勵,不過他們以為佛陀是在鼓勵那些菩薩,不是要我們去做。現在才開始,須菩提代替大家告白這個心聲,很懺悔,過去就是『心不喜樂』,沒有興趣,只知道要斷生死煩惱,對度化眾生沒有興趣。
為什麼『心不喜樂』呢?就是『佛說大乘法,久已熟聞,而在座之時反生疲懈』。常常聽,聽久了也習慣了,所以就不會生起歡喜踴躍的心,願意接受、願意付出。
⊙心不喜樂:須菩提等,於佛說大乘法,久已熟聞,而在座之時反生疲懈。但滯著於其所證偏空之法,而於一切大乘事業概不好樂。
常常說『發心如初』。你要永永遠遠聽法都這麼歡喜,這麼踴躍,聽了就去做,實在是很困難。所以,有句話說:『在家菩薩智慧長。』在家菩薩,因為他們在社會接觸的人多,看的人多,所以聽法的時候體會很多,他們很甘願,接受到,就歡喜付出。若是生活在這樣平淡,平平靜靜,什麼苦都沒有受到,那個菩薩心就比較發不起來。
所以『但滯著於其所證偏空之法』。只是停滯在『我已經斷煩惱,過著淡泊的日子,這樣就可以了。因為我瞭解﹃空﹄,一切法是空。』但是他沒有覺察自己已經執著在偏空,還不是很究竟的『空』。所以,他們現在知道了,『但滯著於其所證偏空之法,而一切大乘事業概不好樂』,這就是須菩提懺悔、告白,解釋他們的心理。
⊙正因為世尊令我須菩提等二乘人,依世尊所說四諦等教法,斷集滅苦,得出三界,以觀此菩薩法,種種悉皆空故,以自證涅槃與佛無異,別無堪作故。
過去世尊就是教我們要出離三界,證得涅槃,所以我們『依世尊所說四諦等教法』,斷集滅苦,能夠出離三界。在過去『阿含』、『方等』、『般若』,用這樣的方法斷苦、滅苦。
『以觀此菩薩法,種種悉皆空故』。因為他們覺得在那裡遊化人間,這都是『空』的,所以他們就排斥。『以自證涅槃與佛無異』。他們以為佛陀修行到最後也是入涅槃,他們卻不知道佛是『取大涅槃』,是與眾生同等,在眾生中付出一切無所求,他從這個時間的長久以來,如一時間。所以我們常常說『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』,那個『把握當下』的時間雖然很短暫,但是恆持。為了與六道眾生同涅槃,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瞭解世間一切道理真實,佛陀曠劫以來在六道不斷來回救度眾生。
各位菩薩,學佛,我們要用長久的心,用大涅槃的心,用心『同入法性』,真正的『淨佛國土』、『成就眾生』,這樣自莊嚴法,莊嚴佛土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