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2月02日】教誡眾生植眾德本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菩薩欲為眾生說法,先以善巧方便隨順,教誡眾生信樂之心,獲大利益隨順樂說。』
 
眾生心就是充滿煩惱,所以起惑造業,複製了很多很多惡業,才會由不得自己依報帶業來生。因此,釋迦牟尼佛累生世來人間,生生世世發菩薩心、行菩提道,入人群中去度化眾生。
 
隨順眾生的根機,先以善巧方便,隨機、隨時教育眾生。同時也常常教誡,言辭譬喻等等,讓眾生能慢慢體會、瞭解。這是諸佛菩薩在人間,面對著無量數恆沙煩惱的眾生,必定要用很大的耐心來教,來警惕我們,讓我們慢慢接近佛性。此生度不來,我就等來生再度你了,這樣生生世世隨著眾生在三途、在六道,辛苦教化。
 
人間苦樂參半,有的人生真的很苦,卻也有不少人是身在人間天堂,一生下來就是這麼有福,享受啊享受。但是,問他快樂嗎?絕對是不快樂,因為他的心不滿足。他不斷用物欲要來滿足他的心,卻永遠都滿足不了,因為他的心沒有道理存在,所以很空虛,有的只是煩惱而已。
 
對這種心靈空虛,全無道理,撥無因果的人,諸佛菩薩要用盡耐心,循循善誘,盼望人人能相信,能好樂,歡喜接受道理,得到佛法的大利益,還能將正法再隨順眾生歡喜而說法。這就是我們真正要學的方向。
 
每年的這個時候,各級學校都在舉行畢業典禮了。我們慈濟技術學院護理學系的一位畢業生,林聖翰,他國中時就讀南投『中興國中』。他滿心感恩地說,『九二一』地震之後,因為有慈濟很快地為他們復建學校,他才能夠順利完成學業。
 
他的家庭不是很富裕,他與慈濟結緣,因此選擇來花蓮就讀護理系。雖然是男生,不過他覺得職業不分男女,尤其照顧病人很辛苦,他願意選擇最辛苦的工作,帶著微笑面對壓力,為最急重症的患者付出。甚至他發願要永遠留在花蓮,就是比較少人願意來服務的偏鄉。看他年紀輕輕的,有這種心願,堅定的志向,願意承擔責任,聽了實在令人歡喜。
 
他發這樣的心願,這也是經過了教育。十幾年前,發生『九二一』地震時,如果沒有及時援建那些學校,那些孩子到底會變成怎樣呢?如今我們看到一粒粒的種子已經成大樹了,入社會去了。
 
此外,我們看到印尼,也是中學在舉行畢業典禮。他們演繹『父母恩重難報經』音樂手語劇,從頭到尾都用中文。這些孩子從排練開始,就轉變了他們的心態,甚至發心立願要素食。有一個孩子,婭珍,過去就是隨心所欲,父母若要她做什麼,她都不肯。現在她知道父母恩重了,『現在父親、母親叫我做什麼,我要趕緊做,要不然人生無常,後悔來不及。』
 
這就是教育。雖然他們是穆斯林,也能接受佛教的教育,啟發了他們『行善、行孝,不能等』。在這個時代,看到這樣的的畢業典禮,真的很感動,也很感恩。感恩人間這一大群的菩薩,在這個時代這樣付出,成就慈濟的四大志業。
 
前面的經文說,『告舍利弗,謗斯經者,若說其罪,窮劫不盡,以是因緣,我故語汝,無智人中,莫說此經』。
 
佛陀再告訴舍利弗,我們要說法給人聽時,若是不堪接受的人,我們就不要向他說這樣的法,以免反而讓他造罪,所造的罪業就會很重,受苦的時間會很長。就是『謗經』,撥無因果,斷人善根,毀人慧命,這種的罪業很重。所以說『無智人中,莫說此經』。這是佛陀又要教育,又要警誡我們,讓我們明白,雖然是良藥,也不能用太重,應該隨量隨分。這是佛陀的慈悲、智慧。
 
下面經文再看,『若有利根,智慧明了,多聞強識,求佛道者,如是之人,乃可為說』。
 
佛陀說到這裡,就告訴我們,可以向他說大乘法的學人,是什麼樣的人呢?『若有利根,智慧明了』,這種發大菩提心,願意修六度行的人,才可以對他說這個法。
 
⊙若有利根,智慧明了:若有發大菩提心,及修六度行者,福慧此二種出世善根,深信大乘,故曰若有利根。
 
發菩提心,就是覺有情,入人群中造福。造福要用什麼方法?就是六度行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發大菩提心就是智慧,六度行就是修福,這兩種都是出世善根。菩提根就是覺性。我們身體力行,入人群中,就是善根。信心很深,善根很大,所以願意發大乘心。
 
就像剛才說的,明明知道照顧病人很辛苦,我們的孩子願意發心,要在最辛苦、最急重症的地方幫助病人,他要帶著微笑來面對工作的壓力。你們想,這若沒有大信心,哪能立這樣的大弘願呢?年輕人,現在剛畢業,他做得到,我們是不是也做得到呢?
 
⊙三乘人:菩薩為利根,緣覺為中根,聲聞為鈍根。
 
修行的眾生有三種根機,就是三乘人。菩薩是利根的人,緣覺中根的人,聲聞是鈍根的人。
 
佛陀講說一乘實法,就是期待利根,『若有利根,所以聞即能信能解』。
 
⊙若有利根,所以聞即能信能解。具有智慧,所以能分別是非。明了,所以能不迷。
 
利根,就是菩薩的根機,聽了法,他就能瞭解,很相信,自然就會發願。所以,類似這樣的人,我們就可以為他說這個高深的法。這樣的人就是已經具足智慧了,所以他懂得分別是非——這是對的法,我們要用心,身體力行;這是不對的,我們要及時停止。
 
『三無漏學』戒、定、慧,都在我們隨時懂得選擇。是對的事,我們心要定下來,堅定志向,明了決定,就不會迷失。
 
⊙多聞強識,求佛道者:多聞強識,所以知佛智權巧方便。深信強識,以志求佛道者,希大乘法。
 
『多聞強識,求佛道者』。多聞強識,所以他瞭解佛是方便說法,權中有實。他瞭解,佛的智慧是用權巧方便,因人、因時、因地來教育眾生,引領眾生行菩薩道。所以他不懷疑,『深信強識』。凡是佛所說的法,他絕對深信,完全進入他的八識田中,甚至轉為清淨的第九識,回歸真如本性,這叫做『強識』。『以志求佛道者』,就是追求大乘法的人,這種人叫做『利根智慧』。
 
⊙利根智慧,決了權實,多聞強識,志求佛果,親近諸佛,植眾德本,發堅固心,不為物欲動念,如是之人,方能荷擔道業,聞必信受,當為說之。
 
『利根智慧,決了權實』。聽到法,他就立刻瞭解,知道這是過程中的權教,瞭解權中有實的法。所以他『多聞強識,志求佛果』,他絕對不懷疑,而且一定要達到佛的境界,不停滯在聲聞、緣覺。自利利他,自覺覺他,這是他的心願,『志求佛果,親近諸佛』又『植眾德本』。
 
『植眾德本』就是要入人群中,去為人群付出。就像撒種子、耕心地,真正『植眾德本』。植就是種,種很多德的因。這就是我們要修行
 
常常告訴大家,要與人結好緣,要造福業,這就是『植眾德本』。我們要種很多的福因、福業,不受外面的物欲牽引而起心動念。必須像這種利根、多聞強識的人,心不動搖,決定方向,才有辦法承擔如來的家業,菩提道業。
 
有這樣根機的人,他『聞必信受』,不會受人影響,聽法絕對是信受。這樣的人,『當為說之』,我們可以為他說。這要具足六德。
 
⊙如是六德:自在德、熾盛德、端嚴德、名稱德、吉祥德、尊貴德,而修智度,乃可為說此經。
 
一個利根智慧的人,具有哪『六德』呢?第一,就是『自在德』。這種大根機的人,接受了一乘實法,道心堅固,所以能輕安自在面對人間芸芸眾生,不受周圍的煩惱搖動道心,這叫做『自在德』。
 
第二,就是『熾盛德』。這個道心不會冷卻。我們日子在過,道業不斷增長,信心愈加堅定,慧命不斷成長。我們對於法,應該時時保持著這種熱度,不斷讓慧命成長起來。
 
第三,是『端嚴德』。我們要如何度人?自己要很莊重,內心有智慧,外表也不能輕浮,待人很親切,讓人起尊重心。
 
第四,就是『名稱德』。過去有人說:『師父都不愛名。』我都會回答:『愛啊,我很愛名。因為我擔心慈濟志業被損害,所以我要顧好名聲。』所以,『靜思法脈』要脈脈相傳,這條法脈要顧好;『慈濟宗門』要接引眾生,這道門要開得正。
 
古時候的人都說『門風要顧好』,就是這個『名稱』不可毀損。所以我們進來慈濟,必定要守十戒,經過一年的見習,第二年的培訓,瞭解慈濟的一切,才能授證。這也是叫做『名稱』。你要當慈濟委員,要成為慈誠,必定要有這樣的品行,這樣的端嚴,讓人聽到『慈濟人』,絕對是可信任的,這就是『名稱德』。
 
第五,『吉祥德』。我們若能『自在』、『熾盛』,常常這麼旺的氣,又有『端嚴』、『名稱』,名副其實,這樣不就是很吉祥嗎?社會都是好人,社會都是有修行的人。
 
第六,『尊貴德』。我們的門風做得好,引人入宗門來,人人守好規矩,這樣才有辦法真正的結善緣,真正的造福業,真正的行菩提道,修六度行。
 
就是要具足這六種德,才能福慧雙修。像這樣的人,我們才可以為他講無上大乘《妙法蓮華經》。
 
佛陀教我們,要如何面對人間,如何來教育眾生,他的根機是什麼程度,我們可以為他說什麼法。所以『菩薩欲為眾生說法』,要知道方法,『先以善巧方便隨順』他的根機。我們要教他,要提醒他,這叫做『教誡』。『信樂』,讓眾生懂得相信,懂得歡喜接受這樣的法。讓人人得到法,能夠獲得大利益。心中有道理,所做的事情,『六德』我們要好好受持,這是我們接受佛法最重要。『隨順樂說』,怎樣的人,我們能常常和他說真理,談大乘法。這我們要好好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