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1月10日】以信得入以法為師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常樂我淨是四德,唯諸佛心圓鏡明,靜寂清澄自輕安,得大自在法導師。』
 
『常』,人生是不是恆常呢?『樂』,是不是很快樂呢?『我』,是不是有真實的我?『淨』,是不是很清淨呢?我們常常說,人間無常,人間真是苦啊!世間一切虛妄,哪有實在的『我』呢?觀身不淨,哪有清淨呢?就因為人生是無常、無樂、無我、無淨,我們才要好好找一個永恆的『常樂我淨』,但是,唯有成佛才能解脫眾苦,得到這『四德』,所以我們若想得到,就趕緊勤精進吧!
 
我們應該知道,人生苦短,生、老、病、死,沒有誰能夠恆住人間。所以我們來到了人間,得了法之後,對於一切物質應該沒有貪愛,沒有留戀,所愛的就是真常的道理;法入我心,法身永恆,無掛礙,很自在,清淨無垢染,沒有煩惱垢穢再來染著於心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將法放在心裡,唯有法入心,才有辦法成就『四德』。
 
『四德』就是常德、樂德、我德、淨德。『常德』,就是不遷不變。『樂德』,就是安穩寂滅。『我德』,就是自在無礙。『淨德』就是離垢、無染著。這個道理若入心,叫做『四德』。
 
⊙常德:常者,不遷不變。樂德:樂者,安隱寂滅。我德:我者,自在無礙。淨德:淨者,離垢無染。
 
學佛者所要追求的就是諸佛心。諸佛的心與眾生的心無差別,因為眾生有與佛同等的真如本性,若將無明、煩惱、惑掃除,回歸真如本性,大圓鏡智就明朗現前了。
 
這面鏡子要清淨,就要有『常樂我淨』這四德,得到這四德,我們的心才能與佛心平等。所以,若要鏡子圓又明,就需要佛心現前,而佛心現前的境界,就是靜寂清澄。在『靜寂清澄』的境界中,才能『自輕安』。
 
『得大自在法導師』。若能輕安自在,法就是我們的導師,引導我們向前走。我們得了真理,聽了佛法,身體力行,隨著正法向前前進,正法就是我們的導師。所以,學佛要時時自我警惕,顧好我們的身行,顧好我們的心念,人生苦短,切勿懈怠。
 
前面經文說,『斯法華經,為深智說,淺識聞之,迷惑不解。』
 
這部《法華經》是為深智的人說。法說出去了,也要有知音回應。說話若沒有知音,實在很痛苦;若有人聽得懂,是很歡喜的事情。佛陀到了晚年,開始講《法華經》,其實,佛陀的心還有掛礙,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,有的人能體會,一知半解的人佔大多數,完全無法體會的人還是不少。
 
下面這段經文說,『一切聲聞,及辟支佛,於此經中,力所不及。』
 
佛陀說法四十二年後,才開始講《法華經》,還有聲聞、緣覺『力所不及』,情何以堪啊!佛視眾生如一子,孩子若尚未成器,當父母的是多麼掛礙!佛陀的心也是這樣。
 
接下來經文再說,『一切聲聞及辟支佛,如是體一乘實證,必信佛語;智力雖弱,漸教可受大法,亦可為說。』
 
前面說,眾生的根機不夠,就不要虛妄傳說。但是,為了《法華經》還要流傳後世,佛陀再勉勵『一切聲聞,及辟支佛』,要真正體會瞭解一乘法,從內心證悟這個法,才是真正能成佛的法,按照這條道路去走,絕對能夠成佛。
 
雖然,聲聞、辟支佛還未身體力行在菩薩道上,若是他們聽得進去,體會得到,深信這條路,起而力行,絕對會到達佛的境界,這叫做實證。我們的內心完全清楚,往這個方向走,絕對不偏差,絕對沒有錯誤,這叫做『體一乘實證』。這樣的人『必信佛語』,佛所說的法,他一定相信。
 
『智力雖弱,漸教可受大法』。就是根機比較弱,根還沒有很深,機還沒有很大的人,雖然還不能身體力行,只要慢慢教他,好好牽他,不要棄捨,有了正確的方向,只要深信,將法入心,有朝一日,說不定他能徹底覺悟,接受大乘法。這樣的人,可以為他說。
 
最怕的,就是那種斷章取義、貢高我慢、未得謂得、引導人往偏差方向的人。這樣的人,就不要跟他說。若是真心要聽佛法,哪怕根機很弱,我們也要耐心慢慢教他。其他不信的人,要等時機,不是將他放棄。
 
⊙於此經中,力所不及:假如是『愚法二乘』,聲聞緣覺二種之小乘,但迷執於自法而愚昧於大乘法空之妙理,或增上慢人,彼則無智不信,不應為說,乖本心故
 
『於此經中,力所不及』。假如是『愚法二乘』,就是有些聲聞、緣覺的小乘之人,他們修行只是執著在『自法』,就是只追求個人解脫,愚昧於大乘,沒有真實信受大乘教法。他們以為自己聽法一聞千悟,已經能夠出離生死了,其他的法都不用聽了。大乘法的真空妙有之理,他也不想去瞭解了,這叫做『愚法二乘』。這種人,我們還是不能向他們說。
 
『或增上慢人,彼則無智不信』。增上慢的人,他沒有智慧,不能體會正確的道理,無法信受正法,我們也不應該為他說。『乖本心故』,若是說正法給他聽,他就故意違背他的本心,明知道那是對的,卻故意扭曲道理,這樣去謗法。這種人,我們就不要跟他說。
 
當然,人人本具佛性,未來還是有因緣,這些人也是可成佛。所以,佛陀要讓眾生有較多的因緣聽法,不斷地迴入娑婆,就是為了根機未成熟的眾生,還未信受,還未得度。
 
下面經文再說:『汝舍利弗,尚於此經,以信得入,況餘聲聞。』
 
在僧團中,佛稱讚舍利弗是智慧第一,現在佛陀再向舍利弗說:『汝舍利弗,你是僧團中最上根利智之人,尚且需要以信始能證入此經,何況其他的聲聞行者。』
 
⊙佛:『舍利弗汝是最上根人,尚需以信,始能證入此經大乘法義。
 
佛陀說:『舍利弗,你要有很充足的信心,才能夠入』,入什麼呢?入這部經。法華會上,舍利弗請佛講《法華經》,這時候才開始要入。因為佛陀入定,文殊菩薩、彌勒菩薩對唱,舍利弗三請,佛陀開始說法,說法前,五千人退席,但是舍利弗還是繼續請佛說法,這就是表態。舍利弗在這個時候已經是堅信,非常堅定地信佛將要說的是大乘法,所以舍利弗殷勤三請,佛陀才開始說法。
 
因此,佛陀說:『你,舍利弗,就是要深信,才能進入這本經,何況其餘聲聞。』『其餘聲聞』,是說何況其他的聲聞,何況還有未來的聲聞。這是佛陀加重語氣。
 
⊙佛稱大智如舍利弗,尚且由信我語,方漸以自智證入一乘實相,圓十信滿心;況其餘不定性聲聞,非信難解。
 
舍利弗的時代是佛在世時,所以佛陀說:『你因為相信我說的話,才能夠慢慢用自己的智慧來證入一乘實相。』這是佛在世時,舍利弗隨佛修學四十多年,智慧第一,又親耳聽佛的音聲,這才慢慢生出了大乘的信根。這是佛陀向舍利弗這樣說。可見一乘實相的道理,我們要透徹瞭解,要『圓十信滿心』,實在還離很遠。
 
『何況其餘不定性聲聞,非信難解』。沒有深信的人,實在是很難理解一乘實相。因此,『十信』要很清楚,『十信』一定要圓滿,才有辦法接受這部經。
 
『十信』,就是我們已經發菩薩心了,還要身體力行,還要透徹瞭解我們心中的『念念生住異滅』。
 
⊙十信覺滅相:謂菩薩修行,覺了心中念念生住異滅相分齊。
 
『念念生住異滅』,我們要瞭解世間是成住壞空;要瞭解自己的心理是生住異滅;還要瞭解我們的身體這個小乾坤,是生老病死,這些事情都要很清楚。
 
『十信』,就是信心、念心、精進心、慧心、定心、不退心、護法心、回向心、戒心、願心,這叫做『十信』心。
 
⊙十信者:信心、念心、精進心、慧心、定心、不退心、護法心、回向心、戒心、願心。
 
我們若沒有念念在『信心』裡,就沒辦法向前進。向前進,接受了法,堅固了『念心』,才有辦法生起智慧。
 
智慧就是平等心,有了『平等慧』,就會有慈悲。因為眾生平等,眾生苦難偏多,能夠『慈悲等觀』,就是智慧。智慧要從『定心』產生,我們行菩薩道,入人群,要堅定信心。信心堅定了,自然就沒有退轉;不退轉的心,是因為堅定的信心。
 
我們還要護法,『為佛教,為眾生』。佛教要如何傳播在人間?我們要有信心投入人群去,才能真正將佛教普遍,不偏差,向前走,這叫做『護法心』。佛法就是救世的道理,要救濟世間必定要有佛法存在,所以我們必定要護法。為了佛教能普遍在人間,就要去廣度眾生。
 
『回向心』。回向,不是有所求,一切回向都是回歸道理。真實的道理來接引我們,法是我們的導師,我們接受了這個道理,要大回向,回向我們的真如本性。
 
法能夠入心,有『戒心』、『願心』,『十信』就能夠圓滿了。所以,除了戒、定、慧,我們還要信、願、行。
 
總而言之,學佛,要回向道理。道理來引導我們,我們所做的一切也要回歸於道理。意思就是,法入心,法在行中,這叫做大回向。這就是我們平時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