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多求無厭著樂生苦,貪心固執而不離著,生邪煩惱不信受法。』
《佛遺教經》說:『若有智慧,則無貪著。』 有智慧的人就沒有貪著的心。但是,人偏偏多求無厭, 時時執著在樂。樂,世間真的有快樂嗎?唉呀,煩惱偏多啊! 但是迷的人,他就將不快樂的事情當作是快樂。
什麼叫做享受?男女之欲叫做享受嗎?吃、喝,這樣叫做享受嗎? 去遊玩、去觀光、去爬山,這樣叫做享受嗎?或者整天無所事事, 遊手好閒,這樣是享受嗎?這些事情到底結果是什麼?人生空白, 來人間一趟,結果就是造業,很多業力,很多不快樂的因, 很多未來的苦果,這就是人生一場。
稍微檢討我們的一輩子,到底我們有多少時間,對人、對事, 心是平靜的,是很想利益人的?到底這種心態的時間有多少呢? 我們真正為人去付出而很歡喜、快樂的事情,到底做多少呢? 我們對人不相信,對人起厭煩心,這種心態的時間又有多少? 我們若是好好檢討自己,就知道我們這輩子, 真實的菩提種子到底有幾顆,雜草有多少,沒有用的種子又有多少。 我們稍微自己分析看看。
就像馬來西亞大愛幼兒園,五六歲的孩子,大家自己打分數。 幫媽媽做事,『我今天做多少事情,我有孝順了,有代替媽媽分勞、 分憂,為自己圈一個圓圈。』在學校裡,寫功課、聽老師講課, 旁邊的小朋友和她說話,她也和他說話,忽然間覺悟到,『 這樣我不對了,我沒有用功聽老師說話,所以今天打叉叉。』 或者是『爸爸說的話,我今天沒有好好聽, 沒有用好的態度對待父母,我今天也是打叉。』
這樣下來,老師就說:『若是滿分的人,就是最乖的孩子, 老師就帶你們去安養院和老公公、老婆婆玩,唱歌給他們聽。』 將自己的分數拿起來看看,『老師,我很想去,但是我不能去。』 老師將生活簿拿來看,其實這個孩子樣樣都很好, 只是對自己要求很高,所以將自己打零分的很多。 老師為了獎勵她平時聽話,做事勤勞,甚至她的父親、 母親也告訴老師說:『我的孩子回到家裡,懂得幫忙做事, 乖巧聽話,懂得照顧弟弟。』憑這些,老師又將分數添上去, 然後告訴孩子:『老師又為妳打分數,妳有及格。』很歡喜。
這就是小孩懂得自我檢討。我們大人,是不是也懂得自我檢討呢? 在人與人之間,我們是不是『有法度』(是否能做到)? 我們有法入心嗎?面對別人,我們有法可去幫助別人嗎?要不然, 我們看到人就想要教育人家,到底我們自己有受到教育了嗎?
小孩子都懂得受教、付出,大人難道不能受教? 難道不能真正去付出嗎?這是為什麼呢?是因為『 貪心固執而不離著』,這就是凡夫。凡夫在人間,『 什麼都要聽我的。』不只貪物欲,也貪控制權,都必須在我的手上, 就是『我』。像這樣,這就是固執。
人生,修行要修在哪裡呢?修在習氣,修在不固執,修在守戒堅定、 有智慧,我們要修這樣。我要如何去付出,去幫助人, 而不是大家都要來適應我。人與人之間也有這樣的貪, 要大家來適應我,這也是貪。所以修行, 周圍所要修的事情實在很多,不要『貪心固執而不離著』, 若是貪著固執,不肯離開,這樣會常常生起煩惱。
學佛,就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方向,才不會生起煩惱。 若方向一點點的偏差,這叫做邪。
有的人以為,邪,就是信不同的宗教,叫做邪。不是啊!邪, 是我們的心偏了,我們要正知、正見、正思惟、正念、正業等等, 這全都是正。這些事情,假使有一點偏了,對人,讓人看了不歡喜; 對自己,沒利益。這不就是煩惱嗎?
為什麼有這麼多煩惱?就是『不信受法』。就是法,每天在聽, 但是沒有信受奉行,法不入心,沒有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 沒有用在待人接物,這叫做『不信受法』。
佛陀將要入涅槃之前,希望所有弟子依照他最後的教育,守好規矩, 做好人間的典範,這是佛陀的遺教。所以《佛遺教經》說:『 若有智慧,則無貪著。』因為佛陀最擔心弟子的,就是這個『 五鈍使』──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驅使我們的身,『五利使』 去造作行為,這就是佛陀最擔心的。所以《佛遺教經》 也是一直在教育,出家的弟子日常應該如何修行,如何待人接物。 我們應該要用心,敬佛如佛在,佛的法身還在人間,還是要受、 要聽,信受奉行。
前面那段經文,『今此三界,皆是我有,其中眾生,悉是吾子。 而今此處,多諸患難,唯我一人,能為救護。』
佛陀和那位長者的心一樣,佛陀的使命感,來人間就是要教化眾生, 『三界中的眾生都是我的孩子,我都有責任。』『而今此處, 多諸患難』,娑婆世界已經『多諸患難』了。『唯我一人, 能為救護』,只有我,『我』就是法,只有真理、只有法能救護。 就是要用真理,讓大家通達道理,才有辦法救拔眾生。
再下來這段經文,『雖復教詔,而不信受,於諸欲染,貪著深故。』
雖然佛陀這樣在教育,但是芸芸眾生還耽著在三界火宅之中。
『雖復教詔』。佛陀苦口婆心,一再教育我們, 到底我們接受多少呢?還是依然故我啊!眾生還是同樣的習氣啊!
『雖復教詔,而不信受』,這句話很令人不捨! 不捨佛陀這一生這麼的用心,可是我們的根機,雜念等等還很多, 佛陀不得不用三乘法殷殷善誘, 讓大家真正去感受到天下間苦難偏多,去體會苦諦。
如何才能讓我們真正接近清淨的真如本性?說了很多斷煩惱的方法, 斷『集』,滅除煩惱,修行在這條菩薩道上。 佛陀用這樣的方法教導,但是我們到底體會多少呢?所以『 雖復教詔,而不信受』。
⊙導師慈父,悲愍不棄,雖復教詔導向,然即猶故樂著而不信受。
『導師慈父』,悲憫的心,不捨放棄啊!一次再一次,不厭其煩, 不棄捨,絕對不離開眾生,生生世世、反反覆覆來人間, 這樣來教育,要引導我們往正確的方向。但是『猶故樂著』, 我們的習氣、煩惱,還是盡我所欲。這種樂著而不肯信受, 就是眾生之所以無法斷離煩惱的原因。這只能說『父雖愛子, 而子不如父願』,是因為『法大機小』。
⊙謂父雖愛子,而子不如父願,乃是法大而機小。
儘管父親對孩子的心願是那麼殷切,孩子卻是依然故我。 這是為什麼呢?是因為『法大機小』,這個法很大, 眾生根機還很小。就像佛陀, 他要將證悟的心境毫無保留讓大家知道,很歡喜要告訴你們『 人人都能成佛』,但是小根機的人沒辦法體會那分歡喜, 反而執著在煩惱中。
佛陀要將他證悟的心境全盤告訴眾生, 但是考慮到眾生根機就是那麼小,就是沒辦法接受大法。 四十多年了,到了佛講《法華經》的時候,還是法大機小, 所以才會說出『雖復教詔,而不信受』,堪嘆人生愚癡啊!
⊙眾生縱逸耽著,迷妄具眾苦,猶不信大乘之勸化, 不受警誡之開導,如父憂子頑愚難化,益父愁憂。
眾生縱逸貪著,才會迷茫,有那麼多煩惱。 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很清楚法,沒有很清楚道理。這麼短暫的人生, 還在執著、迷茫,一輩子已經過了多少,還剩多少呢? 所過的人生還不是在煩惱、苦當中嗎?我們還剩多少時間, 讓我們轉苦為樂呢?
我們的心還在煩惱中,『猶不信大乘之勸化』,因為有煩惱, 所以無法接受大乘的勸化。放棄了大法,執在小法,不受勸化,『 不受警誡之開導』,這實在很可憐。
因為迷茫,煩惱、雜念多,所以無法自我警誡,無法接受開導,『 如父憂子頑愚難化,益父愁憂』。
接下來又說,『於諸欲染,貪著深故』。
⊙於諸欲染,貪著深故:眾生愚癡, 於世間唯苦無樂之六欲染著貪戀,深不可拔故。
為什麼會這麼頑固呢?就是因為諸欲染, 我們這個煩惱染著的心還未去除,貪著還很深,我們的煩惱, 根很深,拔不起來。就如我們在田裡耕作,雜草『臭頭香』 一粒就長出一條莖,又一粒,又長出一條長長的莖,牽得非常長。
『眾生愚癡,於世間唯苦無樂之六欲染著貪戀,深不可拔』。 這就是我們的六根對六塵,外面的境界,人我是非、事物等等, 我們就是這樣在造作,染著,貪戀在人我是非中,糾纏在那個地方, 『深不可拔』。
⊙父雖愛子,而子逃逝,父憂悲又奈何!
『父雖愛子,而子逃逝』。《法華經》再接下去的經文,︿信解品﹀ 就有『窮子喻』。明明是富有人家的孩子,父親很愛這孩子, 但是孩子貪玩,逃出去了。所以說『父雖愛子,而子逃逝, 父憂悲又奈何!』
又奈何啊!孩子不受教,明明有這麼好的法財可以讓我們受用, 可以有心靈的財富,為什麼只為了貪著一時欲樂,流浪在外? 真是沒奈何!
佛陀對眾生真的已經盡了心力了,而我們追求的法是在哪裡呢? 難道是去讀大學,有學位的名稱,才叫做受教育嗎?可知道, 我們的長輩的長輩,要上學堂讀書的機會是很難, 但是他們的天文地理、人倫道德,倒是非常充足。 不只佛在說法而已,不只教授在講課, 其實天地無時不在為我們說法,我們生活的大環境都是我們的道場。
各位,學佛,我們必定要應用在人間,體會天地的道理, 這才是真道理。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