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《法華經‧化城喻品》,描述大通智勝佛故事——大通智勝佛未出家前是一國之王,有十六王子;覺悟成道後,向十六王子說法,講四諦、十二因緣後,十六王子皆請求出家,而成為十六沙彌。十六沙彌聽聞大通智勝佛說《法華經》後,歡喜信受、發無上菩提心;第十六位沙彌,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。
晨語時間,上人開示,釋迦牟尼佛成道說法時,距離大通智勝佛在世已歷經「塵點劫」——無法計算的長時間。
歷劫受挫累善緣 愛不間斷恆初心
「佛陀通達一切道理,完全了解眾生複雜的心態與煩惱無明;不論時間多麼長、空間多麼大、人間世事如何複雜,他都發願生生世世乘願而來,與眾生累積宿世因緣。」
佛陀歷經「塵點劫」,終於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覺悟成道。上人以此勉眾:「現在大家聞法修行、也聽聞《法華經》,能否就此啟發菩提心,且堅持到長遠的未來?」
上人教眾,只要下決心、有耐心就能做到。「從過去、現在到未來,不離當下這一念。要相信過去、把握現在,延續於未來;從當下一念,累積福德因緣。」
慈濟人在越南關懷苦難已逾二十年,最初人少力弱、處處受限;經過鍥而不捨一路堅持、默默耕耘,不斷累積因緣,如今已得到政府的認同與支持,正式核發活動執照——今年6月28日慈濟在平陽義診,並對三百戶貧民發放祝福金與生活物資。
「只要有心、一念愛心不間斷,點點滴滴、踏踏實實去做,就能隨著時間累積因緣,成就一切。」
上人肯定越南慈濟人恆持初心,長時間默默耕耘,做到無間修、無餘修、長時修以及尊重修,才能得到當地政府信任而成就善事。
聞法力行以救世 正法永續志堅定
「佛法,是能夠救世的真實法。佛陀時代,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,宗教信仰複雜,傳法已然不易;佛陀入滅後,要如何讓佛法世代傳續?」
上人表示,佛法圓滿堅固,只要去除煩惱罣礙,維持清淨心,用心吸收法,並且走入人群力行,就不怕外來迫害。
「然而,佛陀曾言:『獅子蟲自食獅子肉。』只怕佛教徒自壞佛法、無法力行佛法,讓正法難以傳續。」
慈濟創立將近半世紀,志業從無到有、慈濟人從少到多、空間從臺灣遍及國際;但最初的那一念清淨無染、為眾付出的心,始終未曾改變。上人教眾恆持初心,用堅定的信念與熱情持續付出。
「不論宗教信仰為何,只要有正信、方向正確,都對人間有助益。仁愛、博愛、大愛等宗教精神,也都是人人應該具備的情操。」
上人致勉,鞏固核心精神、加強執行力,讓清淨無染、無私為眾的宗教精神永續傳承,為社會人群發揮良能。
法源回歸佛故鄉 回報佛恩利人群
慈濟尼泊爾賑災中長期援助持續進行,馬來西亞郭濟緣師兄等人返臺,報告第一期簡易教室進度。
師兄感嘆,在尼泊爾這段時間,發現佛陀的故鄉正法已式微,佛教信仰只存形式,無法運用於生活、展現在人與人之間。
「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,宗教信仰複雜、種姓制度根深柢固。佛陀要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傳揚『眾生平等』的觀念,談何容易。」上人期許,慈濟人不只到尼泊爾賑災,更要重新種下佛法種子。
「過去,中國祖師大德西行到印度取經;現在,佛法要從臺灣西傳到尼泊爾、印度,讓民眾接受正法而得益。」
靜觀世間,不只是佛法,倫理道德觀念也已淡化。上人慨嘆,現代人心總是向外奔馳,無法靜心思考道理。
「人心欲望深重,不斷追求感官刺激,奔馳的心無從約束,人心脫軌、行為失序;大肆消費享樂的結果,不只環境受破壞,也將危害社會人群。」上人教眾把握因緣,在佛陀的故鄉引導人人回歸法源、回報佛恩。
平等尊重播善種 愛無分別廣度眾
佛陀出家以前是悉達多太子,看到種姓階級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,思考為什麼同樣生而為人,富貴人永遠富貴,奴隸、賤民則世世代代翻不了身?促使他走出皇宮、出家修行,尋求消解人間苦難的方法。
印度企業家普明‧巴利森,今年三月帶著母親到靜思精舍請求皈依。他說,巴利森家族在印度屬於最底層的賤民階級,父母以身示範,教導他們靠自我努力經營事業,終有今日成就;感恩有此機會改變命運,願意回饋社會。
上人以此說明:「尼泊爾、印度人心純樸,年輕企業家也有利益人群的熱情與意願,只是乏人引導;要在他們心中撒播法的種子、愛的種子。」
2010年元月海地強震後,慈濟人前往賑災。當地以信仰天主教為主,慈濟秉持平等慈悲大愛,盡心盡力付出,感動了當地修女會,安心接受慈濟援建校舍,也與慈濟人建立真誠情誼,合力救助居民。
「慈濟人來自全球各地、有不同宗教信仰;相同的是——發願廣度眾生、為人群付出。」上人致勉,發揮這分平等精神,持續帶動尼泊爾在地的愛心力量。
【靜思小語】相信過去,把握現在,延續未來。
上人開示於7月10~11日《農五月‧二十五至二十六》
※本文摘自:《慈濟》月刊585期《證嚴上人.衲履足跡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