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無明惑業感後有,諸法蘊行無常住,妄想作業撥無因果, 如是癡覺念念不住。』
是啊!無明,眾生就是無明。儘管法一直聽, 但是外面很多的境界讓我們起心動念,由不得自己,身心就行動。 口,說出了不該說的話,身,行不該行的事,那就是心有無明存在。 無明就是法沒入心,它才會起惑、才會造業。
起惑造業是感應『後有』,一定如是因,如是緣,如是果報。 這種感應『後有』就是因為無明惑業,所以因緣果報不斷循環, 困惑了我們,無明再加無明,生生世世,苦一直如影隨形跟著。 就像我們的身走到哪裡,我們的影就到哪裡了。
『諸法蘊行無常住』。儘管每天都說有『行蘊』,我們都還不瞭解。 『五蘊』,從『色蘊』開始,看得到的任何東西, 都在不知覺中敗壞。
我坐在這裡,前面有這株桂花,陣陣香味撲鼻。 昨天看到的桂花好像比較新鮮,今天同樣是這些桂花,沒有移動它, 卻已經開始變黃了,這就表示『行蘊』。花在面前, 香味我們很熟悉,這叫做桂花,但是它不常住,因為行蘊, 昨天到今天,它變了。
這是我們在諸法中,法是看不到的。它有這個生態的良能, 發出了很香的味道,也叫做法,這種法是看不到的,不過, 它存在這個空間。在這個包含著萬法大宇宙間, 諸法所形成的一切有『色』的東西,無不都是在『行蘊』中。
這個『行蘊』裡面又包含『受』,我們的感受。聞到花味很清爽, 很歡喜,看到大家用心、精進,我的心很自在輕安, 是這個時候的感受。未來的時間又會感受到什麼呢?我不知道。
人人都是在接觸的當下感受,感受之後就在心裡運轉—— 我所想要的,我求不到,我很煩惱,我不自在。這個煩惱放在心裡, 不斷在心裡造作、運轉,一直掛在我們的心裡,叫做『想』。 這種求不得,很苦啊!這是『想蘊』。緣著種種的境界,接受入心, 使我們煩惱,使我們迷惑,所以會去行動、造業了。
所以,諸法在『行蘊』中,不論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都是『 無常住』,永遠無常。我們都是不斷在『妄想作業』。 想入非非這種的妄想,讓我們起身行動去造業。法是不是有入心呢? 因為『妄想作業,撥無因果』,只是一時想:『我堅持這樣, 我想要就是要。』所以常常計較小我,忘了因緣果報, 沒辦法體會大我的實法。
『如是癡覺念念不住』,這就是我們凡夫無明癡迷。 我們有三大毛病:貪、瞋、癡。一切的源頭都是從癡開始,『癡』 就是不明白道理,因為不明白道理,才會起心動念,貪不到就發瞋。 所以,心會貪、瞋都是因為癡。
佛陀常常在生活中向弟子應境說法。很多生世的以前, 有城名叫波羅奈。有一猴群住在曠野中,在一棵大樹下, 有一口很大的水井。天色昏暗了,猴王在樹椏上往下看, 看到井中一個月亮,牠馬上向猴群說:『大家提高警覺, 天上的月已經死了,跌落到井底。月亮在井底了, 大家要趕緊把月亮救出來,才不會長夜黑暗。』
每一隻猴都很緊張:『怎麼辦?』『要救月亮啊!』『要怎麼救啊? 』那隻猴王就說:『來,我攀在樹枝上,你們拉著我的尾巴, 一隻接著一隻銜接下去,這樣就可以把月亮撈出來了。』猴很多, 從高高的樹枝開始,一隻抓著一隻的尾巴往井裡垂下, 樹枝撐不住重量就斷掉了,猴群就一隻隻墜落井底。
佛陀說到這個地方,告訴比丘說:『比丘啊, 那隻猴王就是提婆達多, 猴群就是現在跟著提婆達多作亂僧團的六群比丘。』 過去他們因為偏邪的思想,吃了很多苦,而如今還是如此。
這就是偏邪,但是人人和這個故事一樣,沒辦法體會真實法, 只是聞聲起舞。這種不求真或假,就去行動, 這叫做凡夫起惑造作的業,一定感應『後有』。你是做什麼事情, 結什麼樣的成果,這是一定的法。這種煩惱無明的心『念念不住』, 念頭一直生出來,所以心就常常困惑在無明中,眾生癡迷苦不堪啊!
前面的經文:『棟梁椽柱,爆聲震裂,摧折墮落,牆壁崩倒。』
眾生心不就是像這樣嗎?這間房子已經朽壞了, 周圍牆壁開始墮落了,山河大地也是一樣, 眾生的業力已經使這個三界逐漸崩壞。說到三界, 應該想到是我們內心的煩惱、欲念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 想入非非,很多的煩惱,所造作一切的集合。
經文再說,『諸鬼神等,揚聲大叫。雕鷲諸鳥,鳩槃荼等, 周慞惶怖,不能自出。』
『諸鬼神等』是指我們心靈的煩惱。心靈的煩惱,人人看不出來, 但是起煩惱的人就會發出不正確的聲音,困擾人的聲音, 表達不正確的事情。
那就是說,不知道諸法本性空寂。
⊙謂不知諸法本性空寂,常住不壞,而反起斷滅之見, 妄計此身已死不復更生,是為斷見。
所有的法是空寂,真正的法是無色、無聲、無味。天地之間, 萬物各不相同,但是它的本質,那個法, 怎樣的生態就有怎樣的功能。這是天地宇宙間,所有色相各有生態。
所以說,那個種子的『因核』,它的法是看不到,它有種子的形象, 但是看不到它的因,種子入了土,有了水、空氣等等因緣, 那個法就會散發出功能。所以,法本來是空寂, 這顆種子若隔離了這些因緣,它就靜靜在那個地方, 看不到它散發的功能,所以『諸法本性空寂,常住不壞』, 永遠就是這樣。
但是,我們凡夫的成見、煩惱就是『反起斷滅之見』,這種『斷見』 就是邪見。這種的東西,它若接觸到就會發揮功能。 偏邪一發作起來,偏的見解就破壞了法的正規,反過頭來就是『 斷滅之見』。『妄計此身已死不復更生』,以為我這輩子死了之後, 就不會再來了。或者有的人是『常見』。我這輩子做人, 這輩子若不修,下輩子再來修,這叫做『常見』。有的, 死了就死了,所以趁我還在,為所欲為,撥無因果。
『常見』與『斷見』都不對。真正的法,本性空寂,常住不壞。
我們『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』。聖人與凡夫不同的境界, 聖人可以斷除種種煩惱,再來人間,他沒有染著煩惱, 只是悲憫眾生,來救度眾生。但是凡夫遇到什麼事情, 煩惱滿心就無明再起。諸佛菩薩是真實法常住在心裡, 凡夫是生滅起落,才會六道輪迴。
⊙皆唱言:此斷永斷,不復有後生,為定說。其事已顯,故云『 揚聲大叫』。鵰鷲舉鈍使,鳩槃舉利使。
這種『斷見』的人,一直認為他所想的是對,『此斷永斷, 不復有後生,為定說』,他這樣就是定論。所以『其事已顯,故云: 揚聲大叫』。
他覺得,人死就死了,永遠不再來,這是很明顯的事。 所以在那裡大聲叫,執著他自認定的『是』,別人說的都不對, 他說的才是對,所以『揚聲大叫』。
『雕鷲舉鈍使,鳩槃荼舉利使』。『雕鷲』表示鈍使,『鳩槃荼』 表示利使。雕鷲諸鳥都是一種的譬喻,有看得到的,也有看不到的; 看得到的是鳥類,看不到的是鳩槃荼。不論是有形、無形, 總是在那個地方大聲叫,他對錯誤的法還是很執著,所以『 鳩槃荼等,周慞惶怖,不能自出』。
⊙鳩槃荼等,周慞惶怖,不能自出:此等眾生,煩惱濁心, 五見交攻,不求正道之修。
在這個地方,自己也還是很惶恐,一直在那裡喊叫。其實, 自己對道理不清楚,還引導他人往偏的路走。不論是有形、 無形都是眾生『煩惱濁心,五見交攻』。五見:身見、邊見,邪見、 見取見、戒禁取見;這叫做『五利使』。
而『五鈍使』呢?是『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』。這五項在內心裡, 身體去接觸到外面,再加上了內心的煩惱,就這樣起動, 去造作一切的業而成果報。這都是在煩惱無明的『五見交攻』,與『 身見』等,與『貪』等會合起來,叫做『十使』。五鈍使、五利使, 二邊的五使會合起來交攻,『不求正道之修』, 就不懂得要好好修正道。
⊙不知出離之方,常在三界,甘受輪迴,故云周慞等。上明地上事, 喻欲界火起。
不知出離之方法,所以『常在三界,甘受輪迴』。人就是這樣, 心的煩惱無明在造作業力,甘願在這個三界內輪迴,所以叫做『 周慞』,在那裡闖來闖去。四面八方都是有障礙, 周圍好像無路可走,這叫做『周慞』,就是障礙。
以上這些都是譬喻欲界火起。表示我們凡夫造業到了這個時代, 已經充滿了濁氣,人心的煩惱無明,倫理道德都已經慢慢衰退, 所以在三界火起時,大家心狂火燃,煙霧瀰漫,不知道方向在哪裡。 這是現在的時代。
所以,我們學佛者要好好用心,記得如何修行,如何去掉無明、惑、 業,如何更能明白因緣,感應『後有』,你做什麼就帶什麼業去。 我們要很謹慎,要記得『諸法蘊行無常住』,應該要很清楚了, 不要妄想去造業,撥無因果。自己檢視內心,是不是有癡覺呢? 是不是『念念不住』呢?所以時時要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