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6月18日】避惡趣善淨法緣度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慎思量三途五趣苦,聞慧生智戒慎防非,勤修行締造善福緣,避惡趣善淨法緣度。』

 
我們人人日常生活,必定要很謹慎,好好思量。若是有一點不小心,一念偏差,就是三途五趣之苦。『三途』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;再加上天、人,就是『五趣』。這全都是苦。
 
『聞慧生智戒慎防非』。我們應該要好好聽法,有聽才會知道,沒聽就不知道了;不知道、不瞭解,就會糊塗,隨著人間境界而轉。所以我們必定要聽法,才能夠成長智慧,叫做『聞慧』。
 
常常說,要聞、思、修,才懂得戒、定、慧。我們必定要聽法,才能夠慎思,非常謹慎思量之後,再去分別。『智』就是分別,好好判斷該做不該做。所以,我們必定要聽法,才能夠開啟思考的良能,這是『聞慧生智』。
 
我們聽了法之後,有了智慧,對事物的看法才有慈悲心。因為智慧啟開了我們的慈悲,對人、事、物、理產生了平等觀,就會知道該如何將我們的貪、瞋、癡習氣改除;面對人世間事物,該如何修心養性、端正行為。這叫做修行。『修』,就是修心;『行』,就是端正行為。我們的修行要從『聞慧生智』開始,要聞、思、修。
 
因為聞思修之後,才有辦法成就戒定慧。戒,就是要日日很慎重我們的行為,開口動舌、起心動念、舉手動足都要戒慎。防非,有預防才不會去行惡,所以『防非止惡』叫做戒。日常的生活,我們要很謹慎預防起心動念,若起了不好的心念,更要及時制止,不要行動出來,也不要在心裡起了瞋恚,身體就行動出去,衝口而出就開始罵人,或是動作跟著一起,伸手就打人,這都是沒有戒慎防非。
 
修行者要戒慎防非,聽法要聽進去才能夠生出智慧;有了智慧,我們的心才能夠時時輕安自在,所看到的境界,自然連貪、瞋、癡的念頭都沒有了,這才是真修行者。
 
再來就是『勤修行』,還是要修行,我們修行『締造善福緣』。我們自己要懂得慎思、選擇,做的事情是要利益人群,或是要利己害群呢?自己要好好慎思。我們要好好選擇,好的事情要不斷創造,創造了善事,創造了善法,鼓勵人人去行善。
 
好的事情要不斷連綿去做。『避惡趣善』最重要,惡的要避開,不要一念間讓它偏向了,要好好向善的路走,修善法。『淨法緣度』,你在人群中不受人群影響,這念心叫做清淨心。我們不受眾生影響,又這念心向善、聞法為人間的典範,這叫做淨法緣。人家看了相信、願意來接受我們所聽聞的法,輾轉又再去引度他,絕對能夠接受,所以這叫做『淨法緣度』。
 
各位,我們學佛,日常生活中要慎思量,才不會在三途五趣中受苦。

 
最近經文說到,『如是等種種諸苦,眾生沒在其中,歡喜遊戲,不覺、不知、不驚、不怖』。這是眾生的生態。

 
我們明明可以改好,明明可以脫離苦難的境界,明明能夠很清楚道理,但是就是無法自度,才會一直沉浮在苦海中。

 
所以,不只是『不覺、不知、不驚、不怖,亦不生厭』,下面這段經文又說,『不求解脫,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,雖遭大苦不以為患。』

 
⊙於此三界火宅,既不覺知,故不怖厭,惟滯著於三界中。

 
真的是愚癡的眾生,因為我們已經是不覺、不知,甘願在三界火宅裡,火來逼身還不知道,這就是眾生。因為『不覺知,故不怖厭』,他不怕,也不懂得厭離這個地方,所以『惟滯著於三界中』,光是停滯在三界裡。

 
⊙忽爾萌生善念,覺知為善,則生人間中;猶處於三界火宅中,一念間生善惡。

 
『忽爾萌生善念』。『忽爾』就是短暫的時間。也會想要造善,也懂得要如何將善念化為行為,這樣就生在人間,或是生在天堂。
 
我們若不瞭解佛法,這樣在做人間的善事,法若不入心,人間的善事做一輩子,行十善法,也只是生到天堂,壽長、享受多,但是總有享盡的時候。
 
所以說,人間的善,造人間福固然重要,必定要有出世的心念。出世的心念就是行善不求回報,這種很清淨的心,才是長久的善念,才是真正覺悟的行為。要不然,只是『忽爾萌生善念』罷了。
 
人間在三界內,天堂也在三界內,所以就連天人都還沒有超脫,還在『三界火宅中』。
 
『一念間生善惡』。我們在這個世間真的是凡夫,一念的時間可以生善、可以行惡,譬喻為『日出而作』,太陽出來的時候,開始『我要做善事』。

 
⊙喻日出而作,隨善業以東馳,向白日。

 
『隨善業以東馳』。你們知道太陽從哪裡出來嗎?東邊出。太陽若出來是表示白天,我們的善——清淨的善法,就如善業東馳,永遠向著白天,境界清楚、明明白白。

 
⊙日入而西沉,隨惡業以西走,向黑夜,改頭換面,往還五趣。

 
有時候『日入而西沉』,有時候,一念心很快『隨著惡業以西走』,向著西走。『西』是什麼,知道嗎?太陽落下去的方向。太陽落下去,就是向黑夜了。
 
我們的心又再走入黑暗,就是無明。我們的心是不是要跟著這樣走呢?一覺千悟,既然覺之後,我們就是直向善、光明的道路直走,再也不要回頭向惡、黑暗的路。
 
所以,一念起,不要那麼短暫,『忽爾生善念』,只是隨著境界,有因緣就行善,沒因緣就又墮落。像這樣,在百千萬劫當中,無不都在五趣雜居地、在三界之中。

 
⊙雖受百千萬劫之大苦,不以為患。

 
這就是譬喻『諸子火來逼身,心不厭患,無求出意也。』
 
前面的經文,不是有提起嗎?這個大長者在火宅外面是這麼的著急,一直呼喚著:『孩子,要快出來喔!』但是,這些孩子還是笨笨的,以為那些火是好玩的,還在沉迷、耽戀在火宅裡。這是譬喻。
 
就如佛陀脫離了三界,是宇宙的大覺者了,來看我們眾生,怎麼這麼愚癡,一直沉迷在五欲裡,很堪嘆。要如何才能夠讓人人醒悟過來?這是佛陀的心,不忍心眾生一直沉迷下去,所以他要度眾生。眾生癡迷,要設方法,那就是三乘法,所以譬喻那位長者在外面設三種車——羊車、鹿車、大白牛車,應大家所要追求的,適應他們的根機,引誘他們出來。這是佛陀的智慧。
 
就如那位長者有這個德,但是三界諸子不懂得要疼惜、不懂得要惜福,讓這個『三界』大宅年久失修,變成了敗壞的地方。這是眾生共業,在愚癡迷鈍中造了種種的業,才造成三界如火宅之苦。所以,生在三界中,人、天都離不開三種的苦。

 
⊙人生三苦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

 
『苦苦』。世間已經是苦,再加上了身苦病痛,以及心理罣礙,真的是『苦苦』。還有『壞苦』。成、住、壞、空的自然法則。看看最近這幾年來,四大已經不調了,地球不斷受毀傷,這不就是在『壞』的時間裡嗎?加上我們心理的生、住、異、滅。一念好心,開始行善,一個境界來了,就破壞了善的心念,這也是常常有。
 
所以說,三理四相之中,都不離開『苦苦』、『壞苦』、『行苦』。

 
⊙如漏舟漂流於海中,隨風漂蕩,聽其自沉,此行苦通於三界。

 
所以說,行苦『如漏舟漂流於海中,隨風漂蕩,聽其自沉』。現在我們凡夫在人間,就像一艘船,船已經舊了、破了,在這大海中,它不知道方向,隨風在漂蕩。我們人生不就是這樣嗎?不覺、不知所以『聽其自沉』。到底是要浮多久呢?或什麼時候要沉下去呢?不知道。這就是我們對『三苦』,尤其是『行苦』,這種『行蘊』我們不覺不知,這都通於三界內,在五趣中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很謹慎思量三途五趣的苦,真的是苦不堪。
 
『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』。那些孩子在這三界內不覺、不知、不驚、不怖,還東西馳走,一下跑到東、一下跑到西;跑到東是善念生,跑到西是惡念起。『雖遭大苦,不以為患』,這就是凡夫,就是造業。

 
⊙忽復造惡,又迴惡道;出沒生死,不求解脫,故曰東西馳走不以為苦患也。

 
『忽復造惡,又迴惡道』。一下是造善,忽然又回頭去造惡,又再輪迴。本來可以在人間這個善道,但是即使在善道中,若是惡念起,造惡;善念起,造善。善累積,就是福;惡累積,就是墮落,像這樣輪迴在惡道之中。
 
『出沒生死,不求解脫』。一下子生,一下子死,以我們人間來說是幾十年,以天堂來說還不到一天。所以,這種短暫的人生,這樣在善、惡道不斷輪迴,不懂得要解脫,不想要去求解脫,所以叫做『東西馳走不以為苦』。
 
各位,我們學佛必定要用心。要不然,我們怎麼那麼甘願,只要在這樣的境界,忽然行善忽然造惡,忽然在善道又忽然在惡道中。如那艘破船在茫茫大海中,沒有一個方向,就是浮與沉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『聞慧生智戒慎防非』,這就是要修學佛法。
 
難得人身,難聞佛法,我們豈能不聽呢?聽了法之後,我們必定要『勤修行締造善福緣』,好好修行了。還要『避惡趣善淨法緣度』,我們要修清淨法,付出無所求的清淨法,這樣才能作為人間的典範。我們聞法自度還能善法度人,若能夠這樣才是真修行者。各位菩薩,要用心,時時要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