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5月13日】以權智入真實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大悲順物應情宜,不與物爭和氣;達於諸法之實相,為如來之實智;達於諸法之差別,為如來之權智。』

 
人人若能夠用種種的方法去瞭解世間實相,這就是如來的實智。我們學佛就是希望能夠回歸本性──真如本體,那就是『實智』,這是一切諸法的真實相。我們若能夠體會,這就是佛法的精粹。
 
佛法的精粹在哪裡?在我們的本心地,人人本具的佛性。我們知道,但是如何去發現?天地之間,萬物道理都是非常的和氣,卻是我們眾生心迷了,一念欲起,無明發作,已經擾亂了天地之間,一切的生態、道理亂掉了,那就不和了。
 
天地一切物與理,都已經亂了,這樣我們人的心、真如的本性,更無法現前。因為,外面的亂象是起於人心的無明,所以我們要回歸如來的真實智,那就難了。但是,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就是希望人人能夠瞭解道理,掃除內心的無明、煩惱。
 
用什麼方法呢?佛陀的慈悲,應眾生根機,他就要用種種方法,讓我們瞭解天地萬物、自然境界的真理,瞭解法的道理。不過,眾生就是很無明,哪怕佛陀用盡心思,要來說法、度眾生,但是眾生心迷了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不得不『施權』,用種種的方法來教育,無非就是要讓大家知道諸法的差別,如來的權智。
 
佛陀說種種的法,都是出於他的智慧,來為我們分析,讓我們能夠瞭解,回歸自然。回歸自然,除了通達天地萬物的道理,能夠敬天愛地,尊重天地自然的景象,必定要人心回歸如來本性。所以,有一段時間也是告訴大家,我們必定要將人間路鋪得平,才能夠接上菩提道。意思就是說,要先教我們做人,人格做得好,才有辦法行菩薩道。
 
佛陀開三乘法: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。這三乘法無不都是要來教導眾生。從小乘,接觸了佛法,明白因緣果報,瞭解『四諦法』,人間的『苦』就是果,這個果的因,就是『集』了過去生所造作的惡因惡緣,來到今生受報,所接受到的惡緣惡果。
 
現在已經知道了,因緣果報,過去如是因、現在如是果。人生,這種造作的因、緣、果、報,一直在交纏,分不清楚,這就是眾生的迷茫所在。
 
佛陀看到眾生這麼迷,所以要直接將他成佛的境界與大家分享,但是大家無法理解,所以從因緣果報開始講——所受皆『苦』,苦緣於『集』,過去生延續到現在生,現在生又再交纏不清,愈結愈深的愛恨情仇,這樣又延續到後世,這叫做『三世因果』;這種『三世因果』不離開『四諦法』。大家明白了,因緣果報可怕!小根機的人,就停滯在這個地方。
 
若是中根機的人,佛陀除了講『四諦法』,再深入分析人生是怎麼來的?人人都是由不得自己,來到這一輩子,這輩子又是不知何去何從?所以佛陀就要再說『十二因緣法』,讓我們知道如何緣著這對父母來到這個家庭出生?與這個家庭的人所結的緣,是好緣?是壞緣?親子的緣,兄弟、親族的緣,一家和樂融融,這就是好緣結了好果,所以大家和樂生活。
 
但是,一個家庭裡面,兄弟姊妹也有好緣、壞緣,與哪一個兄弟姊妹較好,與哪一位兄弟不好。兄弟姊妹之間,互相爭啊、鬥啊,這叫做逆倫,不順理。
 
佛陀就是要來教育我們,啟發我們的悲心,所以『大悲順物應情宜』,叫我們要『不與物爭』,要疼惜萬物。佛陀教育我們,要瞭解天下生態,要敬天愛地,尊重萬物的道理,這樣天、地、人之間才能夠調和,這就是『和氣』。
 
人與人之間和和氣氣,我們的心和氣了,就能夠『順物情』。天下萬物,這個物理的情,與人的感情要會合在一起,和和氣氣,從人做起,這樣才能『達於諸法之實相』。諸法,天地萬物的道理。實相,就是道理,很自然的道理。天地萬物之間,這個實相的道理,佛陀說這是如來的『如實智』,也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。所以,天性、人性,是真如的本性,那就是天地萬物之理。
 
即然如此,希望我們人人能夠『達於諸法之差別』。來到人間,我們道理要分得清楚,輩分倫理要分得清楚,這叫做人倫。父親就是父親,母親就是母親,父母親的父母就是祖父母,這種的人倫道德能夠分得很清楚,自然懂得敬、懂得愛。
 
可別說,『父親又怎麼樣!阿公又怎麼樣!』阿公就是阿公,阿公就是父親的父親;而父親是兒子,我們是孫子,就是兒子要尊重父親,孫子要尊重阿公。這種人生的倫理、道德,要懂得分別。對家庭倫理能分別,自然就對社會朋友的友情能夠和氣;對友情和氣,對社會、天地之間,就能夠順這個道理。總而言之,佛陀來人間,無不都是教育我們人人,回歸如來真如本性。佛陀要花很多時間,這樣為我們循循善誘。
 
但是,眾生就是迷茫,執迷不悟。佛陀很慨嘆!所以,我們過去的經文,『長者驚怖』,很怕、很擔憂、很怖畏,眼睜睜地看到這個天下已經是五濁惡世了,人心大亂,一直造作很多的惡業,整個地球都快要破壞掉了,所以譬喻成火宅。
 
火,災難從四面起了,這個父親就是很驚慌、很擔憂,不斷呼籲,所以後來就設羊車、鹿車、牛車在門外,要應這些孩子所追求、好樂的東西,誘引孩子出火宅。這就是長者對孩子的心,像佛陀對眾生的心一樣。

 
⊙『時諸子等各白父言:父先所許玩好之具,羊車、鹿車、牛車,願時賜與。』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 
用世間物來譬喻佛法,世間人就是一直在物質上追逐欲念;修行者也是如此,執著於修什麼樣的法,才能夠趕緊解脫。有的人是要求福,有的人是要求……等等,道理不很清楚,只是一昧地追求,這樣學法,心會亂掉。有的人就是自己去信仰一些旁門邪道。
 
有一個父親,家境很好,帶著他的孩子來花蓮看一看。這個孩子從小就比較低能,父親也是求神託佛,一直求啊求啊,求到後來,已經孩子完全走樣了。
 
看到孩子,我問:『你怎麼了?』父親就說:『現在好多了。』我說:『怎麼好起來的?』他說:『就帶去做環保。』我就問孩子說:『你做環保,歡喜嗎?』『有,歡喜。』『你在那裡坐得住嗎?』『歡喜做,坐得住。』我說:『對答很好,哪有什麼問題?』父親就說:『那就是現在做環保就比較好,不過還是傻傻的。』我說:『傻傻的,比那種做壞事的好,就是祝福他。』
 
你看,像這樣去求啊求,孩子先天如此,求了也是一樣。還是要有一個環境,讓孩子有一項興趣。雖然較低能,不過他也有潛在的智慧。再問他說:『你為什麼要做環保?』『要救地球。』他也知道要救地球,對答如流,傻在哪裡?只是這個家庭很富有,很多寄望都在這個孩子身上,但是因緣就是這樣。
 
所以,佛陀來為我們說很多的法,讓我們瞭解,凡事因緣由不得自己,但是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。過去由不得自己的因、緣,結來這輩子的果,我們要好好把握現在的因緣,改變未來的命運。所以,有了因緣就有得度的機會,若是善斷了,即使佛法在面前也是『無法度』。
 
這就是我們要在這輩子把握自己的方向,為善,何不親自來做?佛法在我們面前,何不好好接受正法呢?
 
我們生活在真實的人間,不要執迷於虛幻,追求了不可得的東西。我們可以腳踏實地,以及人與人之間互動,你去付出、去幫助他,他得救,我們歡喜,這不是很實在的事情嗎?佛陀就是要教我們這樣,法,要自己瞭解;道,要自己走。
 
所以,這個羊車、鹿車、牛車,譬喻三乘。小乘法,雖然聽到佛的教法,他光是知道,但是無法發大心;中乘的人瞭解道理,但是他保護自己;唯有大乘,能夠自度度人,這種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
 
羊車、鹿車,羊和鹿的腳都很細小,讓牠拖車,怎麼拖得動呢?牛車很穩重,載那麼多東西,四腳很有力,穩穩一步一步向前走,牛到、車也到了,這是自度度他。
 
這三車就是譬喻三乘,應機逗教。佛陀是看眾生所要追求,若沒有那麼大力氣,佛陀就給他鹿車、羊車;若是有願、有力,佛陀說大乘法。大乘法,發宏願,就是行大直道。隨各種的根機所好,佛陀就應他們的根機施教,這就是佛陀的智慧,所以『使令眾生隨其所好樂受用』。就是看你們需要什麼,你們的能力到什麼程度,我說這樣的法,讓你們自己去取用。
 
這個三乘法,根機較高的,當然他就是選取牛車,甘願拖一輛牛車。根機若較小的,『我牽一輛羊車就好。』這就是隨他們的根機,隨其所好樂受用,這是修行的方法。所以,『諸法唯一乘實相』,其實佛陀來人間說法的目的只有一個,就是一乘實相,就是回歸大自然的真理,回歸人人如來的本性。這是『本唯心會』,唯有能夠體會的人,根機較高的人,能夠體會佛心。

 
⊙『羊車、鹿車、牛車,願時賜與。』三車:三乘為應機逗教而設方便,使令眾生隨其所好樂受用。諸法唯一乘實相,本唯心會,非能言喻。

 
因為,佛陀講《法華經》,是打開他的心懷,暢演他想要說的話,這就是佛陀他的智慧。但是,這只是說出去,也要對方的根智能夠接受;不是用言說,他就有辦法理解。用說的,聽了,『聽懂嗎?』『有啦,有啦。』『你聽這個法,瞭解嗎?』『我慢慢來體會。』這種『慢慢來』,就是聽了法,並沒有入心,像這種聽法的人很多。
 
總而言之,我們學佛最重要的,必定要啟發悲心。我們若悲心啟發了,才能夠同體眾生,與天下眾生為一體。我們能夠敬天愛地,與天下眾生共生息,這樣人間才會和氣,四大才會調和,這就是回歸我們的本性。
 
佛陀慈悲,為了眾生根機不同,所以他要用差別的方法──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用這個前後次序說法,來調教我們,這叫做權智。所以我們現在也要用權巧方便,設種種法,讓大家能夠集在一起,調好真實法的方向,入人群中去付出。總而言之,人人在佛法中要把握時間,時時要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