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田能養命,喻心善可資福德大悲田。宅可栖身, 喻實智境身行法長慧命。』
我們的心田若好好耕耘,就像大地農夫有田,只要用心耕耘, 就能夠大地循環,年年五穀豐收。我們的心若是善,每天精進殷勤, 將佛法攝受入心,增長了智慧,就如大地豐收一樣, 能夠滋養我們的德,自然就能見到我們的福德大悲田。
我們向內自耕心田,向外耕作福田,這個田要從一念大慈悲心起。 大慈悲心入人群中,將人群中的法回歸我們本具心田, 也就是真如本性,我們就有用不完的財富,這個財就是功德財, 人人都本具有。
『宅可栖身』,譬喻實智境。佛陀的心境,在前面說過了,『 國邑聚落』。『國』,就是譬喻佛陀的心境富有,天下所有一切, 在佛陀的智慧覺海中很豐富。
『邑』就是譬喻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初發心,開始在進步,雖然比『 國』小,不過比『聚落』更寬闊。
『聚落』就是譬喻凡夫。五趣雜居,起起落落,行善、發心、修行, 但是遇到境界就退步,雜念心、煩惱心再起,又製造煩惱。 就如窮鄉僻壤一樣,在那個村莊裡,若不好好耕耘,生活不好過。 那就是表示我們若是智慧很小,我們的心就很窄, 遇到什麼事情就無法透徹,過不去,通不過考驗, 這叫做凡夫的境界。
這是前面的經文,用『田園』來譬喻我們心靈的財富, 必須用心去耕作。
『宅可栖身』。『宅』,就是我們住的地方。人生,到底住在哪裡? 我們現在住在我們的道場裡。外面有一群我們的慈濟人, 精舍是他的家,回來投入志工當菩薩,他有一個歸依處。早上出去, 晚上回來,一早又能聽法,瞭解這個法,所以他的心宅依止處, 就譬喻這個『實智境』。
在醫院所看到的,每一個病人的身體病痛不同,每一個人的家境、 眷屬對待也不同,看人間事,見苦知福。這個知福要如何善解? 這個福報要如何走,如何利用?就在實智的境界。修行, 若沒有外面的境界,我們內心無法建立起歸依處的本宅。
我們將法接受,行,實踐在我們的行動中,只要你是學佛者, 必定要修行。修行,外有外的境界,投入人群;內有內的境界, 我們心靈所依止處。所以『宅』就是我們的安穩處, 我們既然發心修行,信仰的方向確定了,我們在人群中, 每天都要回歸自己的心靈本宅來,那個實智的境界。
我們看得到,接觸外面的境界,讓我們瞭解人間事是這樣, 人與人之間習氣是這樣,我們就從這個人事中體會真諦理。 這個真諦理,我們瞭解了,我們再更精進,身行法,就能夠長慧命。
我們修行的道場,就是希望讓我們專心向道;不只是向『邑』, 不只是菩薩的都城,我們一定要再精進到佛的國土, 不要只把自己的心放在『聚落』裡面。所以我們人人本具富有, 有這個田,只要好好耕耘,我們的心若善,時時在為善、造福、 結福緣,這就是菩薩的境域,就是要到佛的國土必經的過程。
前面的經文說,『舍利弗,若國邑聚落,有大長者,其年衰邁』。
佛出現在人間,依止在這個人間是為了一大事因緣。 隨著人間的法則,同樣出生、長大,同樣中年入老年的境界, 這和人間都一樣。也就是譬喻世間的境界就是這樣。
一個人來到人間,思想正確,修行、修養,『富潤屋,德潤身』, 認真努力。富有的人不必說他自己多富有, 我們進到他的房子就能知道,這個人的生活很豐富、有品質。 有德行的人也是如此,我們與他接觸之後,就能瞭解他的學德豐富。 這個學德是來自於時間累積,所以他有這個修養。
佛陀自己也說,他是經過無央數劫、無數億佛所, 這樣生生世世累積修行過來的。時間很長,所以他已經身心自在, 無事不知,這叫做『長者』。人生閱歷很豐富,道德又很高, 年紀大了,身體較衰邁,到最後就是往生,這是譬喻人間。
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正法住世時,佛法很昌盛,有修行, 自然有證悟。到了像法時,知道佛法很好,趕緊造佛像、畫圖、 寫經等等,大家都著重在表象上,內心的精進就慢慢懈怠了。 末法時,經、像也慢慢被破壞,佛法在世間就慢慢不受重視。 到最後會怎麼樣呢?我們不願意看到最後;我們在現在, 只要我們的心認識了佛法,趕緊精進,將法用在我們的心, 從日常的生活、面對的境界,要認清楚。所以借法、修法, 讓我們內在真如本性的實法啟開,這樣不就是正法再度展現在人間。
接下來的經文說,『財富無量,多有田宅,及諸僮僕,其家廣大, 唯有一門』。
這就是剛才說過了,佛陀的時代,已經過了二千多年了, 其實佛陀留下來的是真實法,是永恆的正法,是在人的心。 所以這個人的心若能夠啟發起來,正法就是永久, 這是人人都有這樣的財富。『財富無量』,財富用不完,這個正法, 人人若入心,財富哪用得完。
所以『多有田宅及諸僮僕』,有田、有屋宅,也有很多僮僕,譬喻『 佛法財無量』。佛陀說法,就是要人人都能夠用心來取, 這是佛陀一大事的因緣。所以譬喻佛法財無量,所有智慧功德, 等同真如本具。『智慧功德』,智慧就是覺悟,覺悟的功德, 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。
真如本性人人本具,一時的迷糊,不斷滾滾煩惱。 我們現在已經找到路了,就要藉這個法,如電燈為我們照路, 讓我們回歸自己的如來本性。 我們要用什麼做為回歸如來本性的電燈照路呢? 這個法要用什麼方法?六波羅密。六波羅密, 能夠讓我們從這條路回歸本性。
⊙喻佛法財無量,所有智慧功德,等同真如本具。 六波羅蜜究竟成就,萬德莊嚴能與眾生以樂,拔眾生於苦。 始得功德成熟以至成佛。
六波羅密;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 這六種方法就如六盞燈,帶給我們光明,回歸真如本性。法入心, 還要身體力行在法中,所以『萬德莊嚴』,讓我們好好做本分事,『 與眾生樂』,讓眾生都快樂。眾生本來是苦, 我們要用方法拔除他的苦難;苦難拔除, 就能夠感受到解脫後輕安自在的快樂。我們自己要先輕安自在, 才能用這個方法來拔除眾生苦難,輕安自在,才能功德成熟, 直到成佛。所以說,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。
這就是菩薩在人間要行六度。六度, 能夠度過我們從凡夫的此岸到聖人的彼岸去, 又能從彼岸安全回到凡夫的此岸,再運載群生到彼岸去。 這樣用六波羅密的功德,來回度眾生,這應該人人都做得到。
『多有田宅及諸僮僕』,宅,就是家宅。有錢人的房子很大, 不只物質的裝潢,又有很多傭人,每天整理屋宅,一塵不染, 擺設有序。所以這個『宅』,就是譬喻我們的『根本識』。 根本識是什麼呢?就是『庵摩羅識』,也就是真如本性。 真如本性是清淨無垢的識。
⊙宅:家宅也,喻根本識,即庵摩羅識,即清淨無垢識, 故本識亦名為宅識。
我們常常說到第八識,這是第九識, 第九識是到佛的境界才能夠呈現。『本識名為宅識』,《無量義經》裡,大莊嚴菩薩問佛:『這部經是從哪裡來?』記得嗎? 佛陀回答怎麼說?『是從諸佛心宅中來。』這就是經, 法是從佛陀清淨的本性而來,這是『清淨無垢識』,所以『 本識亦名宅識』,是諸佛共宅之識。
⊙本識亦名為宅識。此識佛與眾生根本相同。此識在佛則為無垢識。 在眾生則因為無明覆障、惑業熏積遂成為阿賴耶識。 與眾生既同此根本識,即同以此識為宅。
這個根本識就如大宅,諸佛宮宅中有很豐富的法,很豐富的智慧。『 此識佛與眾生根本相同』,這個識,在佛是無垢,沒有污染; 若在眾生,則為無明覆蔽。
每天告訴大家,人人本具佛性,但是我們一念無明,所以生三細, 就是不斷複製煩惱,惑的業來薰習我們,積了一層又一層, 將我們遮蓋下去,成為阿賴耶識,也就是第八識。
第七識是『末那識』。前面是六識,就是在現實的境界中輪轉, 這個六識作了之後,就是第七識來薰習;第七識思考,就再去造作, 結果歸納在第八識。第八識若過濾清淨,就回歸如來藏識。 所以才告訴大家要修行。
我們的身心所依止,應該回歸如來的宅。 諸佛的宮宅才是真正安穩樂處,我們應該回歸諸佛宮宅, 就是將法實行在我們的身上。所以,實智的境界, 我們必定要身體力行,這個法才能夠長養慧命。希望大家聽得進去, 也能瞭解。時時要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