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往昔侍佛以來,或從聚落乞食、或從林中行道,但隨侍佛身形, 未隨侍解佛心,至今默契實相。』
還是同樣講舍利弗的心境。最近一直在說舍利弗的心境, 是希望我們人人能夠更加了解。因為舍利弗是智慧第一, 隨侍在佛的身邊時間很長,佛陀說法四十多年間, 多數都有舍利弗在身邊。
但是,佛陀一直到四十多年後,在法華會上開始說出『正直捨方便』 。從這個時候,舍利弗開始懷疑自己:『若是這樣, 過去所修學的是不是有契合佛心呢?佛陀時時讚歎菩薩, 而我是不是於菩薩無份呢?』他的心中時時升起這分的自我懷疑。
『往昔侍佛以來』,從過去跟隨在佛的身邊,到現在自己才發覺, 常常親近佛,是不是只有隨侍佛的身形、佛的起居動作, 這樣而已呢?可能還沒有體解佛心?現在舍利弗自省, 因為沒有跟隨佛心,還不了解佛的心意。佛陀在說法, 自己所體解的法意卻是另一個境界,那種獨善其身的境界。 雖然在同一個地方聽法,卻有不同的受用, 還沒辦法像菩薩那樣發大心、立大願。
『至今默契實相』。一直到了法華會這個時候,已經『默契』了, 自己的內心有一些啟悟,了解自己往昔沒有契合佛意, 現在終於了解,佛陀時時施權說法,其實是『權』中有『妙』, 用妙權施教;妙就是真理,權就是方便,在方便中隱含著真理。 這是舍利弗的心境,現在他終於瞭解了。
所以前面這段經文,我們必須深刻體會,舍利弗一直在反省:『 我獨經行時,見佛在大眾,名聞滿十方,廣饒益眾生,自惟失此利, 我為自欺誑。』
他責備自己太貢高了,以為佛說一,我知十了; 大家讚歎我是僧團中智慧第一,以為佛所說的法全都了解, 只要說一項,我能了解十項了。這實在是自欺誑。
我們昨天也提起,舍利弗以為他智慧第一,已經名聞五天竺, 全印度的人都認識我,聽過我的名字而知道我。佛陀卻是『 名聞滿十方』,佛陀的名已經是普天之下,人人都認識、 人人都知道。自己與佛是要如何比呢?
接下來這段經文:『我常於日夜,每思惟是事,欲以問世尊, 為失為不失。』
自己在修行時,一直都有一個疑問,而過去跟隨佛陀四處弘法, 廣饒益眾生,自己的內心也曾有過這樣的疑問。
譬如說,有一段時間,在聚落的地方看到一位年紀很輕, 十歲出頭的女孩子,全身穿著很破爛,在向人乞討。看來很落魄、 很可憐,但是布施的人卻愈來愈少了。因為人們感覺她常常出現, 也常常給她,要到什麼時候呢?所以漸漸地沒人願意布施了。
有時候女孩很餓,但是又沒有人布施, 這時候佛陀就會要阿難分一些食物給這位女孩。舍利弗看了一次、 二次,三、五次,不以為然的想:佛陀鼓勵人人要布施──供僧、 供佛,為什麼屢次看到佛陀要阿難分食給這位女孩子?
但是現在佛陀說菩薩法,眾生平等,我們要擴大愛心,利益眾生。 現在舍利弗在思惟中,難免也會回想起過去,佛陀是如何入人群? 如何對眾生起悲心?佛陀不只是說法,遇到的時候還會去做, 就像佛陀要阿難分食給這位女孩子一樣。舍利弗回想起這樣的事情, 發現自己的心量原來是這麼狹窄,當佛陀廣饒益眾生時, 自己卻不以為然。這是舍利弗過去的心境, 所以他常常日夜思考過去,哪怕這麼微細,舍利弗也會這樣思考。
這樣瞭解了佛陀饒益眾生,不只是布施法意, 還要教導人人用心去付出。這種貧困眾生的苦難,得不到人的同情, 是過去生沒造福、造惡因,這輩子就沒有福緣,才會貧窮困難, 無人肯布施。佛陀讓大家知道因緣果報是這樣, 但是看到這種果報的人,欠缺資養生命的糧食, 佛陀鼓勵人們要布施給這樣的人,這叫做行菩薩道。
有形的物質要能夠捨,捨出去之後能看到他安身、安心, 我們也會歡喜,這是佛陀的教法。這種菩薩心的付出, 都是從小小的捨開始;心的慳吝、對法的偏差認知, 也是從這小小的念頭開始,而封閉起來。雖然說起來簡單, 舍利弗他終於體會了,因一念間觀念的封閉,而障礙了行善、 行菩薩道的法。所以舍利弗說:『我常於日夜,每思惟是事。』
就像我們常常說:有錢的人要出錢,有力的人要出力; 若沒錢就要出力。我們現在不只是有錢出錢、有力出力, 濟貧的同時還要教他發現自己內心的財富。所以,在救濟的過程, 我們會鼓勵他們『竹筒歲月』──五毛錢也能救人, 一毛錢也能救人,只要每天發一念善心,也能一滴水集聚成一水缸, 這樣的觀念。
昨天又看到南非德本那些菩薩繼續在『無人不度』, 再看還是很感動。他們繼續往前走,帶著哈雷史密斯的志工去訪貧, 教導他們如何關懷貧困的人。大家訪視了一個又一個家庭之後, 發現附近的人看到這一群慈濟人,他們好奇跟著我們的志工菩薩, 愈來愈多人,愈跟愈多。
在路上,慈濟人利用機會邊走邊向這些人說:我的人生過去也很苦, 做了慈濟之後,我很快樂,因為可以去幫助比我更辛苦的人。 就這樣邊走邊分享,志工帶著這些跟著他們走的人, 將自己這部經說給他聽,帶他再去看別人的另外一部經, 這也是在說法。
看到好幾個家庭,實在很令人不捨。其中有一位年紀大的老媽媽, 住在破爛的房屋,自己病了,又帶著四個月大的嬰兒。 大家問起了緣由,鄰居就來補充說明這個家庭的苦。 原來媳婦才十七歲,從小父母都死了,等於是流浪少女, 認識了這位阿嬤的兒子,二個人結婚生了孩子。 這時候才知道年輕人是愛滋病患,後來往生了。孩子生下來, 就住在阿嬤的家,後來媳婦被村裡的人誘拐離家了。 一大群人聽了故事後,有的人跟著她哭,有的人慨嘆: 怎麼這麼可憐。
在那當中,聽到有人說:『孩子的母親帶回來了!』 她看起來很年輕、很瘦小,全身是骯髒又邋遢,大家看到都搖頭。 慈蒂帶領較資深的德本菩薩趕緊輔導這位女孩子,志工說:『 妳現在要回來守這個家,要照顧孩子。』 她們的鄰居看到志工那麼熱心的愛,挺身而出說:『 我住在附近而已,這個家庭我可以幫忙,你們放心, 我會幫忙一起照顧。』在這個地方又多了一位志工了。
類似這種,在那個地方看到很苦的家庭, 那裡就會產生懂得學習志工一起來做的人,也做得很歡喜。 這樣的小故事很多,他們真的做到『無人不度』的程度。 這次去貧困的地方,有三十五位啟發愛心, 立刻登記加入成為互相照顧人的志工,人間菩薩是這樣產生出來的。
⊙我常於日夜,每思惟是事:表內心自不能理解, 每欲恭請敬問世尊以證明我所修習,是否有失於大法方向?
在舍利弗那個時代,這種貧困的人也很多,佛陀要人人去救人, 所以行菩薩道。舍利弗那時候還不很了解,就表達內心無法了解, 常常想要問世尊,『每欲恭請敬問世尊』, 來證明他自己修行的方向,到底是對不對?就像剛剛說的, 有時候心疑,放在心裡沒有提出來,這是還在修小乘法時, 現在應該要提出來問,『欲以問世尊,為失為不失』。
⊙久來時常惟忖自己,失利他大法,自省思惟,實大不如佛者。 疑己修行是偏差,為失為不失?
久遠以來,一直到這數十年間聽佛說法,看佛用心救濟眾生, 常常有這樣的疑問,常常在思惟:到底我的想法對或不對? 過去認為獨善其身,去除無明,不要再和眾生攀緣。但是, 看到佛陀鼓勵人們布施,從內心就是不以為然,現在開始要問: 到底我的想法是失掉了行菩薩道的法?『失利他大法』, 我自己已經失去了利他,只要利己,這是不是我的損失呢?
『自省思惟,實大不如佛者』。現在想來,實在是不如佛。 自己的念頭應該是錯了,現在已經了解,原來佛的施教是平等,『 佛實平等施教,乃是我不學菩薩菩薩法』, 是我自己不肯去學菩薩道,不肯發大心,是『不發大心, 自執利己小乘法,疑悔有得失?』自己執著利己小乘之法, 所以疑悔有得失。過去常常在懷疑:為什麼還要去幫助別人呢? 現在是懷疑自己,為什麼不去幫助別人?
⊙為失不失者:失,則於己絕分,不失又不同菩薩。菩薩備受稱讚, 我等受斥,由是日夜思惟,今聞佛隨宜而說法。
對自己的自責,所以就會提出來問佛:為失為不失? 我過去這樣的修行,是不是失去了利他,或是我所修的法, 只是修在我能夠去除煩惱,不要和眾生攀緣,這樣到底是對或不對? 現在常常想要問。
若是失,就是自己應該清楚,與菩薩無緣分。因為人人都能成佛, 你不行菩薩道就沒有和眾生結緣的機會,沒有當菩薩的緣, 這樣是你沒有去造福,所以叫做『失』。若說我『無失』, 這樣自修是對的,沒有失,但是聽到菩薩都在受人讚歎, 而我一直守在小乘中,只是每天托缽,沒有結到好緣, 有時候也會受人毀謗。所以『我等受斥』,就是排斥。『 由是日夜思惟』,因為這樣,所以日夜都在思惟。
現在已經聽到佛的隨宜說法,所以舍利弗這個心境, 希望我們日日都要去體會,我們也要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