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2月25日】佛子斷疑而起行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聞思修戒定慧,解佛知見起行,以證於真如性,生於如來之家。』

 
學佛,法要從耳聞,聞要能入心,入心則必定要身體力行。聞法後要好好思考、思惟,而且要好好受持。
 
甚至要有戒、定、慧,這是『三無漏學』。戒一切惡法,沒道理的事情不能做等等,是戒我們的行為。定,應該聽的法要能入心,外面種種名利、享受等,不能搖動我們的心,也不會受到它的誘惑,這是定心。要有這分定心必定要有智慧,我們若沒有智慧,當外面環境的聲塵,我們聽到不喜歡的事情,馬上起心動念;看到不喜歡的形色,馬上發瞋怒心,這就是沒有定。
 
我們有時候要自己檢討:『我為什麼這麼衝動?』就知道是我們的定心不夠。『為什麼我的習氣會再犯呢?』自己反省就知道是智慧不夠。看外面的事情,我們的見解無法像佛一樣。我們要學佛,就是要學佛的見解;佛在人、事、物中都能看得很清楚,一接觸到是『是』、是『非』,對佛來說,就好像一面清淨的鏡子一樣,照見什麼樣的東西,是紅、黑、白、赤等等的顏色,這面鏡子馬上會照得出來,這就是佛的知見。
 
我們了解佛的知見,信受奉行佛所說的法,這就是我們的智慧。對一切事物,聽了之後,了解之後,我們要身體力行。佛怎麼說,我們就要怎麼走、怎麼做,這叫做『起行』。不只是聽,我們若沒有身體力行,光是聽也是沒有用。
 
我們過去的脾氣不好,就要及時改,不能一錯再錯,不斷的犯錯。慢慢地改是來不及哦!所以學佛者要好好用心,聽到的法,就要及時運用在日常生活中,錯的要馬上斷除,善的要及時力行。若能如此,才是『以證於真如性』。常常在說孩子的天真,他的本性就是這麼純,沒有受到世間事物污染,所以他看事情很清楚,表達出來的也很有道理,這可以說明真如本性無關年齡,而是本來就有。所以我們要用心體會法,是善、是惡要分清楚,要常常記得:真如本性是人人本具。
 
『生於如來之家』,人人都是出生在如來的家庭,這在前面已經說過了,『今日乃知真是佛子,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,得佛法分。』這是前面說的經文。舍利弗追隨佛陀數十年間,自己接受佛的法,他就是聽到『一切因緣生,一切因緣滅』,就停留在小乘法,沒有想要再向前追求。舍利弗一直到現在還是很懊惱,應該早就要發大乘心了,怎麼停留到現在呢?現在已經很清楚明瞭,佛陀是開三顯一,將三乘法去除,現在完全是一實相法。
 
所以『今日乃知真是佛子』。原來我也能夠繼承佛陀教化眾生,發大心、立大願、行菩薩道。對自己也開始肯定了,也知道:只要我願意發心,也一樣能行菩薩道,所以真是佛子了。是『從佛口生』,同時是『從法化生』,因為這個法能夠入心,增長智慧,所以『得佛法分』。佛法已經在我的心中,開始對佛知、佛見,一段一段的一直成長起來,這是舍利弗對佛陀的了解。

 
下面這段經文再說,『爾時,舍利弗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我聞是法音,得所未曾有,心懷大歡喜,疑網皆已除』。

 
舍利弗已經敘述了過去,所接受到的法,只是停滯在小乘法,現在聽到佛陀開權顯實。開始的時候會懊惱、疑悔,一直聽到瞭解之後,終於清楚了、分明了,所以得未曾有的歡喜踴躍。所以『今日乃知真是佛子,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,得佛法分』,這是舍利弗很歡喜的心境。
 
『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』,其實這是編輯經典的人,也希望讓這個法能令大家更清楚,他就將舍利弗前面的意思再重述一次。

 
⊙編輯經典深體法妙,恐聞法漏失,故重偈頌。

 
這個地方就說『舍利弗欲重宣此義』,應該是編輯經典者的好意,將舍利弗的心情再重述。所以,我們就更知道前面那段經文的重要。擔心我們聽了就漏掉,希望我們能夠體會這個妙法,所以『重宣此義』。
 
重說偈言:『我聞是法音,得所未曾有,心懷大歡喜,疑網皆已除』。這表示舍利弗代替大家說話,是他自己本身的心態,同時也代表大家的意思,也就是他聽了之後歡喜,也歡喜人人都能夠發大心、立大願、行大行入菩薩道中,這是代表自己和大家都是很歡喜;而歡喜是來自於過去的疑慮、疑問,完全都沒了。

 
⊙舍利弗等聞法歡喜。及斷諸疑悔,得未曾有。

 
我們人人若是有疑,或是不清楚道理,或是大家說話無法理解,有時候也會造成人與人之間誤解的事情產生。我們聽法若不清楚,也會在法中起煩惱。現在舍利弗與所有的比丘終於清楚了,佛陀四十多年來所說的意思是什麼,全都清楚了。原來一大事因緣,是要讓人人能夠透徹瞭解——人人本具佛性,佛性是原本清淨,因為天下事誘惑了我們,人人被很多的欲念、社會的事物遮蓋了清淨的本性。
 
為了讓大家的本性現前,不再受到污染覆蔽,所以我們必定要身體力行,在人群中發揮本性的智慧。就像如何到人群中去救度眾生?就是眾生有需要的時候,我們能趕快用有形的物質去付出;當眾生的心不能開解而煩惱重重時,我們要運用智慧,思考如何為他撥開煩惱,啟發他的善心,這就是心靈所需要。
 
不管是有形的物質、無形的道理,我們都要發揮智慧去付出。所以,付出不離人群,在人群中複雜的事物,不沾污我們的清淨本性,這必定要在人群中鍛鍊。
 
常常說『煩惱如洪爐』,好像烈火的洪爐一樣,我們人人在六道中經歷了這麼多的煩惱,就像很精密的東西已經變成了一堆廢鐵,這個廢鐵要再讓它復原,成為很精純的器具,必定要進入洪爐接受火煉,再煉、再搥打,雜質才能去除,之後就會成為很純的鋼鐵。
 
所以我們現在要將那些疑去除,就要入人群中,還能堅持定與慧。定、慧若保持得住,在人群中就能時時提醒我們防非止惡,而不要聽到或看到不順心時,習氣就發作起來,否則,我們還是受著無明染著。
 
常常用很簡單的話說:『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』。不要看他人做錯了,或聽到錯誤的話,我們就起心動念。我們的心要常常很冷靜,無論人家如何對待,都不要誤解,我們要『實解』,要解佛知見。佛陀是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人、來聽聲,他能分得很清楚;我們凡夫的知見是——你這樣說,我不高興,所以我生氣。這種的誤解,凡夫心聽凡夫語,彼此就有錯誤的解釋。所以我們要斷除疑悔。
 
疑悔若斷除了,心自然會常常很歡喜,法喜啊!看別人的錯誤要警惕自己,看別人的優點要認真學習,這就是我們慧命精進的方法。舍利弗等人都完全瞭解了──必定要在人群中鍛鍊出我們本具的佛性。所以『斷疑悔』。
 
過去的法,現在我都能夠體會了,佛陀從最根本的教法來教導我們,讓我們一段一段的入人群中,能夠很安全到達目標。『一切因緣生,一切因緣滅』,不必執著這些過去學的事情,現在行菩薩道,是一條很重要的路,所以方便法不是多餘的,也是實在的路。
 
所以說『權中有妙』,其實這段路,佛陀這樣為我們鋪過來,讓我們能夠接上菩提道。同樣的道理,佛陀第一場的說法——苦、集、滅、道。佛陀的總願,諸佛菩薩的總願是四弘誓願。我們發大心、立大願,就是要救苦難的眾生。但是苦難眾生的習氣、煩惱、無明重重,我們就要再發誓願:『煩惱無盡誓願斷』,這是『集』。
 
過去佛陀也解釋過了,苦就是來自於『集』。我們發心行菩薩道,進入這個『集』了種種煩惱無明的洪爐裡,我們自己要鍛鍊、要斷除這些煩惱。別人的煩惱不要拿來當自己的煩惱,自己的煩惱要及時斷除。所以四諦法、四弘誓願,大家若瞭解,四諦法是施權的開頭,四弘誓願是顯一乘實相性的總願,菩薩初發心的開始。所以我們拿來對照看看,真是妙啊!在權中有妙,現在完全是一實相的妙法。
 
所以,不要再有疑了,疑都要除斷。因為這樣心都沒有疑了『得未曾有』,這是前面的經文,講舍利弗的心態。在《序品》裡也有一段經文:『若有疑悔者,佛當為除斷,令盡無有餘。』這是現在一乘實相開始,《法華經》就是要去除人人的疑,所以從《序品》開始『開三顯一』,佛陀就明講:『若有疑悔者,佛當為除斷,令盡無有餘。』現在全部去除我們『疑』的時刻了。《法華經》就是不希望我們再有存疑,在人間中不要有存這個疑問了。

 
⊙心懷大歡喜,疑網皆已除:因心聞得佛開權顯真實法,心懷大歡喜,過去疑網皆已除。疑惑難於出離,如墮於網。

 
『心懷大歡喜,疑網皆已除』。現在的心就是歡喜了,因為所有的疑網,就像魚被網給網住了,一條魚都跑不出去。所以,我們過去的煩惱,就像被無明網網住,譬如說:『習氣要改!』我們都會說:『困難啊!慢慢地來啦!』這就是被無明網把我們網住了,無法解脫;因為我們的習氣若未斷,就無法解脫。所以,煩惱解不開,佛法就無法入心。疑網若全除去了,我們的心門才能開,否則心門被這個網網住,就不通了。
 
『因心聞得佛開權顯真實法』,因為我們的心,真的把它聽進去了,佛陀的法真的已經入心了,現在要趕緊向前前進,心不要再有懷疑。過去所疑的,全要斷除。
 
各位,我們必定要將疑惑去除,真實的法要接受入心。其實,從開頭的施權就有妙理存在,直到現在,無非也是要我們發大心、立大願,入人間的苦難中去,因為人人造業受苦難。我們入人群中,不要受人群所影響,希望大家要轉煩惱成菩提,才能鍛練出了清淨的本性。
 
鐵器若要精純,就要不斷在洪爐裡鍛煉,不斷的經過搥、打,這樣才能成器。同樣的道理,我們的本性要讓它顯現,必定要訓練自己入人群中。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