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2月23日】斷諸疑悔安穩泰然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聞法入心解大道,音教入耳心中會,信行菩提大直道,心與道會斷疑悔。』

 
各位,學佛必定要為我們自己是真正修行者,時時要好好用心,守住我們這念心。修行者守好心念,自然行為就能端正,方向就不會偏差,能夠這樣身心合一,這叫做修行,這叫做精進者。
 
學佛要守佛的教法。學佛的在家修行者持五戒、行十善,這就是守佛戒法。在家有在家的規戒,出家有出家的軌道,我們若是脫離了規戒、偏離了軌道,聽法就沒有用了。所以我們必定要將法度入心來,將法聽入心去,了解道理後,就行動在我們的身上,這叫做法入心、法在行中。這種心行合一,才是真正聞法者、修行者,這也才是真正『體解大道』。我們若沒有『體解大道』,法絕對不在心中,因為法不在心中,所以我們的行為偏差、懈怠、墮落,這和我們名稱說是『學佛』,是完全脫離了。
 
『音教入耳』,所聽的法,雖然從耳朵聽進去,其實是心中要能夠體會,所以『音教入耳心中會』。這邊聽進去,那邊漏出去,心中就沒有法了。聽在耳內,要入於心,這個法與我們的意要會合,這樣聽法才是真正聽懂。我們聽懂了,就能行動得出來,若行動不出來,就是聽不懂,聽不懂就是不用心,這表示音聲與心不契合。
 
所以大家還是要時時自我警惕,同樣的法這樣說,大家一起聽,有的人聽入耳,就很精進的守護這念心;有的人就只是聽過去而已,放蕩形態、懈怠、墮落,千萬不可啊!『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』,我們要好好記住,時光一去不再回來,佛法有(漏)失,就難得會合,所以要把握當下。
 
『信行菩提大直道』。我們一定要信,而且要深信;不只是深信,還要身體力行,向著菩提大直道,這一條覺道前進。『覺』與『迷』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。我們若甘願迷,人生是懵懵懂懂,每天過著迷失的人生,你就不會有信念,不會去實踐所聽的教法;而你若是有聽法,願意入心,並且身體力行,這樣迷就能消除。所以,有迷就沒有悟;有悟了,迷就會消失。我們若能夠將迷轉為悟,心中有悟、有覺,就不會讓『迷』來亂了心。
 
我們若不肯受法、用法,找回我們的本性,將永遠受迷念覆蓋。所以,人生在世的時間沒有多長,人人要把握當下,信而要入行,精進行在大菩提道。
 
『心與道會斷疑悔』。我們的懷疑、後悔,為什麼會有後悔呢?就是對法沒有很相信感,因為對法有疑,才會產生後悔的心。常常說,『最大的懲罰就是後悔』。我們何不一有機會就及時把握呢?好的法要入心,要用心去思考,讓心與道會合,自然我們的疑就會斷除,斷除了疑,就沒有再後悔的事情。趕緊把握當下,信行合一,這樣就是在菩提道中。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自我警惕,不要放縱自己。
 
從《譬喻品》開始,舍利弗表達他過去的心情。大家也應該將心比心的想,之前的經文,是表達舍利弗從過去聽佛陀講法,他停滯在小乘法,那分的悔,沒有真誠的信心展開心胸接受大法。對他來說,過去的信心不堅固,是一件很後悔的事。所說的『信心』,是說『我怎麼可能當菩薩呢?』,這是對自己有疑,對所接受到的法,信根沒有札深。這是舍利弗的疑悔。

 
所以上面那段經文說,『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,初聞佛法遇便信受、思惟、取證。』

 
初聽聞到的法,他就開始信受:法從因緣生,法從因緣滅。法的因緣很多,佛陀常常在說法,舍利弗怎麼聽法,也不離開這其中。其實,法之中有妙權,他只是執在『權』,還未體解到『妙』的道理。這是舍利弗的疑悔。

 
現在這段經文再說:『世尊!我從昔來,終日竟夜每自剋責。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,斷諸疑悔,身意泰然,快得安隱。』

 
這是舍利弗表達了他過去、現在的心情。『昔』就是過去,我過去數十年來,『終日竟夜每自剋責』,不論是白天一直到晚上,自己就在自責、在反省,到底我聽佛說法這麼長的時間,卻一直停滯在中、小乘。
 
常常聽佛在說三乘法,這個大乘法對於我的根機,有辦法接受嗎?面對著芸芸眾生,我有辦法去付出嗎?舍利弗不是聽不懂,是一直在考慮,自己是不是能夠投入人群?是不是能夠去度化眾生?他一直在日夜的思考大、中、小乘的法。

 
⊙世尊!我從昔來,終日竟夜每自剋責:即舍利弗自疑,何以獨受小乘之度脫,並悔當日不早從大乘法修習也。

 
舍利弗一直知道,中乘後,再來有大乘,也一直在想:在這個中、小乘後,我到底能夠接受大乘嗎?對自己一直在測量,而不敢向前走出去。所以『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。』現在既然聽到了,以前佛陀是有這樣說,但是我自己的心門還沒有打開,所以現在所聽到的,好像我過去沒聽到,或是過去聽到卻沒有用心,所以說是『未曾有法』。
 
我現在聽到的法,是過去已經聽過了,但是沒有接受到心裡,現在已經聽到了,聽到那時候佛陀所說的和現在所說的,我的心已經能夠接受了,所以自己表達『未曾有法』。『未曾有法』,不是佛沒有說過,是他過去的心沒有去接觸到,沒有去接受進到心裡。
 
『斷諸疑悔』。以前我若有接受這個大法,我的心就沒有疑了,現在就不必有悔恨。後悔自己,過去佛陀同樣在說法,能夠同聞佛法、同入法性,現在知道行大乘法的人、小乘法的人,都是有同樣平等的法性,也就是共同一起聽聞,都有各人的法性存在,自己卻還沒有接受過來。
 
現在的心已經打開了,接受到這個真實法,因為佛陀已經很懇切、明瞭的說:『過去我說的都是方便法。』這種開權顯實,讓舍利弗看到佛陀心中所保護的法,已經心對心體會到了。所以這樣說:現在的心,所得到的是過去不曾有過的那個法。這表示已經入心了,所以『斷諸疑悔』,已經將疑全斷掉了,再也不疑、不後悔了,現在已經又聽到了,能讓真實法入心。因此,『身意泰然,快得安隱』。我現在的心很舒暢,也展開了,都通了,沒有疑來阻礙著。這是舍利弗的身意表達。不是佛沒有傳法,是自己的根機不肯去接受。
 
『當日』,是指當初佛陀說法的那個時候。『不早從大乘法修習也』,就是沒有早早從這個大乘法來修行。同樣是佛陀說的法,是三根普被,我怎麼自己選擇小乘、中乘,當一個自了漢呢?悔不當初。當初我應該要早早從大乘法修習,何必等到現在。凡是佛的弟子,都是『同入法性』,為何我會自我停滯?
 
『而今從佛聞所未聞』。現在佛陀已經很明瞭說,這小乘、中乘只是階段性的接引,因為眾生根機無法一下子就接受大乘法,說:『你本來就有佛性,你有這樣充足的智慧,來,你能夠去度眾生。』沒有那麼簡單。一定要讓他從『一切因緣生,一切因緣滅』,一切法就是在因緣中。
 
過去,不論是在講《水懺》或是《法華經》,都一直告訴大家,我們一定要重視因緣果報,要相信真諦的道理,一切法不離因緣。大乘法是如此,小乘法更是完全說因緣,以因緣、譬喻等等,讓眾生的根機能夠會合。
 
所以在這法華會當中,佛陀明說:過去所說的是小乘、中乘,從今天開始要回歸大乘。過去是方便法,現在大家要聽的是行菩薩道的法,大家的目標是要會合覺性慧海,要展現出人人心中都『有法度』,將覺性慧海度入人人的內心。

 
⊙斷諸疑悔,身意泰然,快得安隱:安隱快樂者,則寂靜妙常。世事永息者,則攀緣心斷。

 
舍利弗現在終於瞭解了,所以『斷諸疑悔,身意泰然,快得安隱』。這時候,所有的疑和後悔都沒有用,就是要『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』,從現在開始要好好把握。這個時候自己做了決定:我應該要向大乘法走。所以決定之後,大乘法就是他的方向。
 
自從聽到這個法之後,因為方向已定,發心向大乘法前進,所以『身意泰然,快得安隱』,每天都很快樂、安穩、身心自在。這是因為心已經能夠靜下來了。
 
有疑、有悔的心,就是心中還有煩惱。這個煩惱起伏,讓心定不下來。現在既然決定了,方向對準了,自然就『寂靜妙常』。這個妙法穩定了我們的心,就是『常』,再也不會有煩惱起伏的事情。
 
對『世事永息』。不論是在人群中,世間的事情,我們既然決心要入人群,所接觸的世事一定會很多。但是,我們既發大乘心,安頓了我們的心,我們的心永遠要很寂靜,不受世間事的人我是非影響,所以『世事永息』,再也不去攀緣。我們完全斷除攀緣的心,能夠這樣才是道心堅固。
 
各位,我們聽經之後,要好好再反省、思惟:我們的心是不是受到世事、物質、人我是非影響,誘引我們像世俗人般的生活?有這樣嗎?我們是不是開始當人群典範?聞法有入心嗎?有體解大道嗎?我們現在一直鼓勵人人要發大心,行菩薩道,修行者在這個道場,是要成為天下人的典範。天下的世俗人聽聞到佛法,耳朵聽法,眼睛看修行者的行儀,讓他們能夠堅固道心,對人間有益人群。
 
修行者應該要能這樣,法要入心,體解大道,我們真正要開闢一條菩提道,不是還在鋪人間路而已。現在,我們菩提道趕緊鋪起來,讓在家人了解,他們去鋪的人間路,是要趕緊來接上我們的菩提道,這樣才能夠到達佛的境界。所以『音教入耳』,在心中要會合起來。否則只是聽、聽、聽,但是法沒有在心裡,一邊聽,一邊過去而已。
 
『信行菩提大直道』,心要直,來聽法、受法。心若能夠與道相會,我們才不會再起心動念,才能夠安穩、快樂,才能夠寂靜妙常,才能夠讓世事、人我是非,在我們的內心安息下來,不再起心動念。這樣我們的行儀就能夠端正,可以用身教來度眾生。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