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2月10日】常懷慚愧生善止惡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慚』就是慚自己,『愧』就是愧他人。
 
慚自己是不是德學很淺陋呢?我們不要看到別人能幹,沒有慚的心,反而說:『你會,我也會,你這樣的本領算什麼?』若這樣,叫做無慚心。若有慚的心,就要檢討自己:為什麼這些事別人做得那麼好,為什麼我做不到?我們要自慚己德淺陋。
 
我們的修行,對『德』的累積還很淺,所學的還不夠,我們就要懂得精進。『德者得也』。我們做不夠,得不到,或者做太少,得很少,所以我們的德行比較薄,學識比較淺。我們要常常抱持這樣的心,才有辦法『常懷慚念而生善』。
 
愧,就是愧他人。我們要常常檢討自己過去、現在的懈怠,會不會被人譏評?這叫做愧。愧我們自己是不是有惡,有做過錯的事?平時的生活是不是沒有檢點?我們有過去的錯誤,還有現在尚未徹底戒除的習氣等等,這些都是惡、不善的事情,這叫做『己惡』。
 
我們若能生愧疚心,就會止惡。也就是說,我們的過失讓人看到、聽到,自己曉得不好意思,做不對的事會讓人批評,這也叫做『廉恥』;這樣懂得不好意思,就會懂得趕快停下來,所以『愧,己惡受人譏評』,常常要檢討自己,做好自我反省。
 
常常聽到『慚愧、慚愧』。其實口稱『慚愧』二字,是不是對自己有反省?對自己有改過呢?慚是反省,愧是改過,我們懂得反省、改過,才叫做慚愧。
 
在一個時間,佛陀出去托缽,到有樹林的地方坐下來用餐,同樣也有比丘群在樹林裡用餐。用餐完畢,大家收好缽回到精舍稍作休息,大家坐下來靜坐。佛陀靜坐之後,就用眼光掃視,停留在某一位比丘的身上,說:『當我們托缽後,在那個樹林裡靜坐,有一位比丘在靜坐時,他的心念渙散,失了清淨心,起了欲念。樹林中出現了一位天神護法,他發現這位比丘心不專,精神散了,生起了欲念,所以天神就問這位比丘:『大德,請問您:人的身體若有生瘡、生癤子,該怎麼辦呢?』
 
這位比丘回答:『請醫生治療。』天人又問:『這粒癤子如果有膿、有血水,已經爛掉甚至長蟲了,這樣又該怎麼辦?』這位比丘回答:『這個癤子為什麼會那麼嚴重?一定是開始時照顧得不好。既然那麼嚴重了,那就要好好提起正念,以正念、正智來自我反省,正念就是治病最好的良方,然後顧好自己的衛生,再請醫師來治療。』天人聽了之後覺得很正確:『比丘大德,您說得很對。』這位天神說完,就退席離開了。
 
佛陀將這件事情說了之後,注視著這位比丘。這位比丘慢慢起身,來到佛前恭敬禮拜,向佛陀說:『佛啊,那個人就是我。慚愧啊,我的德行還不夠,容易起心動念。我了解了,從現在開始,我會好好照顧這念心,否則,沒有照顧好慧命,身命也容易病痛,但是身命病痛,還有來生來世;慧命的病痛,一失人身,要再得到慧命就困難了。』
 
這叫做慚愧。佛陀竟然能看到、感受到每一位比丘的心理。比丘也能及時慚愧,發露懺悔,這就是治療身心毛病的最好良方。所以,學佛也要時時自我警惕,不要以為我們無慚無愧,別人看不到,這是自己慧命的大問題。我們在人群中,時時要有慚愧心,才能保持慧命的健康。

 
前段的經文:『當來世惡人,聞佛說一乘,迷惑不信受,破法墮惡道。』

 
因為,有的人對善法不只不支持,反而破壞善法;自己做錯事情,不只不反省,還愈做愈大。這是五濁惡世的眾生容易犯的事,大家要好好自我警惕。佛法是很難遇,聽到佛法能夠入心,這更不容易,我們既然能夠聽到,能夠信解,已經是很難得了,所以要好好持法、受法,好好身體力行。要不然,一旦被迷惑了,信心很快就會失掉;失掉了信心,容易去破法,墮惡道中。這都在一念間。

 
再接下來這段經文說:『有慚愧清淨,志求佛道者,當為如是等,廣讚一乘道。』

 
我們要慚愧才會清淨,才能進步。因為有慚,才能夠修善;有愧,才能夠止惡。止惡修善,是身心清淨的來源,所以必定要很重視慚愧。若是沒有慚愧的心,一旦墮落下去,造惡不怕人知,懈怠不怕人批評,像這樣的人,意志是很薄弱,受到外面的境界誘惑就去了,沒辦法守志奉道,這種人很容易失掉道心。
 
若有清淨心的人,自然像志求佛道這樣的人,『當為如是等,廣讚一乘法』。若有慚愧心的人,有立志堅定修學佛道的人,我們對這種人應該要多用心來牽引他,時時向他們講一乘道、讚歎一乘法,要趕快及時栽培、引導。這就是佛陀教我們要如何將法傳承在人間,我們要擇才而教,這種傳承佛法很重要。

 
⊙有慚愧清淨之人,用心精勤求道,得此良機,明理自受,對機不失人,對時不失言,志求佛道者。

 
『有慚愧清淨、志求佛道者』,就是慚愧清淨、用心精勤求道的人,知道得佛法難,得正法更難,懂得把握良機。
 
過去四十幾年間,佛陀用方便教法,是教如何做人的方法。未來的這段,開始以一乘法,就是學佛、成佛唯一的一條道路,現在才要開始。所以這是一個機會,過去已經用心精勤求道的人,現在得到機會。就像前次向大家比喻,過去是關著門,在門的外面運用很多圖像和文字、聲音向大家指導,裡面是這樣的境界,是那樣的境界,讓大家了解、體會。一直到了大家差不多知道了,才把門打開來,看看裡面的真實境界。
 
用譬喻、用方法,慢慢接引、慢慢引導到這裡,已正是時機了。所以『得此良機,明理自受』。已經能真實看到:『道理原來就是這樣喔!』令心與境真正會合起來。心與道理已經會合起來,所以『對機不失人』。在面前的這些人,根機已經適合了,能夠接受大法了,要趕快趁這個機會,趕緊讓他能夠接受到這個道理。
 
『對時不失言』,正是說大法,要顯實的時候了,這個時候要趕快說否則來不及了。所以,不論是對機、對人、對時施教都要及時。
 
各位,我們既然是立志學佛、修行,意志一定要很堅定,才能夠體佛心懷,體會到佛內心的真實法。否則四十多年間,佛陀常常護念著,一直希望能讓大家即刻體會,只是大家心智未開,根機不契合,所以佛陀不得不施權教。到現在才開始顯實了,佛陀要向這些根機成熟的人『廣讚一乘道』。

 
⊙當為如是等,廣讚一乘道:若人遇佛正法,志求佛道者,為說一乘真實法。當為如是等,善修樂聞法人,廣讚一乘道。

 
所以,『若人遇佛正法,志求佛道者』。若有人已經遇到佛法,尤其是正法,不是指獨善其身,也不是只懂因果,卻了解的不徹底;不是只會聽法,卻沒有聽到法的精髓,若這樣就很可惜。所以,正法是正確的道路,佛陀要引導我們向前精進,入菩薩的道路,才能夠到達佛的境界。
 
『志求佛道者,為說一乘真實法。當為如是等,善修樂聞法人』。『如是等』是指根機成熟的人,已經能夠體會佛的心懷,佛陀就和他談心,將內心的真實法來教育他。『善修樂聞法人』,很認真、很精勤修行,也是很歡喜、很快樂來聽法的人;聽了法又能入心受用的人,我們要趕快為他再更開闊來讚歎一乘道。
 
我們若能體會法,應該時時將佛法的好處和大家分享心得,好像對我們的體解有幫助,或者是我們的體悟、了解,說不定能在對方回應給我們,而我們啟發出來的又比他更詳細,再用我們的心得與他互動。這種彼此之間,法是愈辯愈明、愈體會則愈廣。所以,我們不要光執著在文字相上,我們必定將文字化為道理,道理入我們的心,心得道理,我們所聞聲、觸物,全都是在法中。
 
看看我們慈濟人不就是這樣嗎?『漏氣求進步』。我們過去的錯誤,不如在大眾中公開說,大家聽了之後,不但沒有輕視他,還讚歎說:『你很勇敢。』若是又聽到有後面的人在說某某人過錯,我們就能替他說:『他已經改過了。過去的錯誤,他都向我們說過,我們全都知道了。』所以是非止於智者,這也就是慚愧、發露懺悔。我們的身心能清淨,不必再掛礙過去的錯,會不會讓人在背後批評?要讓人批評我們,不如全部說出來。這個法門——法譬如水,不就是洗滌垢穢,得清淨了!
 
我們學佛就要認真,不要再犯。過去的懈怠或是貢高的心態不要再有,錯誤不要覆藏,要發露,這樣才會進步。所以,學佛真的要用心,『有慚愧清淨,志求佛道者』這樣的人,我們都能為他說法,要『廣讚一乘道』。這條菩薩道人人都能走,只要你發心、你有信心,就能到達佛的境界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