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1月28日】佛法難遇當敬信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人身難得已得,佛法難聞已聞,即使得身聞法,不信敬法難說。』

 
是要告訴大家,在六道中能得人身確實困難。有人會說:生在天堂更好。但是『富貴學道難』,若是帶著業到天堂,因為天堂無佛可成,福盡也是要墮落人間或三途。
 
佛經也有這樣的記載:天帝五衰相現,趕緊求佛,但是來不及了,向佛禮拜下去時靈魂脫體,就這樣神識投生到馬廄的馬胎去了。在那個時候,母馬突然肚子痛得到處亂撞,撞倒了主人的陶坏,主人一生氣之下,拿起大棍子打,這匹母馬流產,小馬就這樣死了。天帝的神識才又回來天堂,在佛的面前發心皈依三寶,佛陀開始為他說法。還是佛法才有辦法永遠消除業障,不再造業就沒有這個因緣果報。
 
所以說來,人間才有佛法。阿修羅道也是無法接近佛法,因為心一直讓瞋恨的煩惱,就像被網所覆住,法是沒有辦法入心。若是生到地獄呢?苦不堪啊!哪有機會接觸佛法呢?若是生在餓鬼道,也是苦啊!沒有佛法可聽,在這種飢餓、苦難中,哪有機會呢?若是在畜生道呢?更加沒機會。所以說來,六道中,人道是六分之一的機會,能夠生得人身,真的是難得。
 
我們現在生為人了,全球有七十幾億的人口,但是真正能聽到佛法的比例實在很微小,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能聽到佛法。要不然『即使得身聞法』,哪怕我們已經得到人身,也聽到佛法了,若是不敬信佛法,這樣法也難說。
 
佛陀會考慮到,若他不敬信反而造口業。要有根機,願意敬信佛法,知道要相信,要尊重法,這樣才能聽到真實法。這個時代聽佛法很容易,網路打開就可以看到,電視打開就能聽到,這是佛法已經普遍在空間,以及人與人之間。聽了佛法之後,我們互相勉勵,彼此分享,我聽到的心得,你聽到的心得,我將心得做出來,說出我做到的歡喜,那樣的法喜充滿。這就是人與人之間,增加了我們的信心,增加了我們敬法、受法、聞法的機會。哪怕還不是慈濟人,卻也能聽到了之後,堅持聞法力行的人。
 
幾天前,說過了臺東一所水產商職學校的楊校長,因為這位楊校長,有早起的習慣,在二00四年,有一天五點多的時候,他打開了電視,很湊巧的轉到大愛頻道,大愛臺正好在播出『靜思晨語』節目,從那一天起,他就每天每天,都在這個時間看『靜思晨語』。
 
他將每一天畫面上所說的法,抄寫下來。上班時,若是遇到人事困擾著他,就趕緊將今天的法用在當下。
 
他在臺東商職學校,這個青少年階段的學生要怎麼教育呢?他的方法是每一天早上比學生早到,站在學校的門口,學生來了,他就一個一個向學生打招呼。學生的衣服稍不端正,他會走近親手將他的衣服整理好、釦子扣好,拍拍肩膀:『衣服要穿好。』
 
若是看到孩子無精打采來上學,好像心事重重,就會問問他:『有什麼心事?有事情向校長說,不要放在心裡。』他用很誠意的心來面對這一群青少年。看,雖然他還不是慈誠或是委員,但是他能將法入心,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這樣法就是入心來了,能夠滋潤心田。
 
所以說,我們得人身、聞佛法,一定要信受奉行,這樣佛法才能普遍天下,真正淨化人心。各位,佛陀來人間就是為了淨化人心。佛陀覺悟之後,思惟如何將法普遍施捨給眾生,也教育眾生?我們之前說過了,『如三世諸佛,說法之儀式』,先權後實,這就是佛說法的儀式。

 
⊙『如三世諸佛,說法之儀式,我今亦如是,說無分別法。』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 
釋迦佛說『我今亦如是』。我現在在人間,面對芸芸眾生說法的方法,也和過去三世諸佛一樣。『說無分別法』,所說的法,真實法和三乘法實在也無分別。若沒有過去以三乘法鋪路過來,哪有辦法通達真實法的境界呢?

 
接下來這段經文:『諸佛興出世,懸遠值遇難,正使出於世,說是法復難。』

 
諸佛能夠出現在人間,是『懸遠值遇難』。佛陀的時代人口有二億多,現在的時代已有七十幾億的人口。當時的印度到底有多少人口呢?應該不多。那時候的交通不發達,佛只靠雙足步行,能走多遠、多廣的空間呢?應該也不很大。(編按:釋尊一生弘法於恆河中游兩岸。)
 
所以,佛出現在那裡,能夠聽聞佛法;我們現在能夠聽到的佛法,應該比佛陀在世時更多。現在聞法的時間、空間有種種的方式,不只是印刷,又加上了電視,這麼方便能得到法,為何說現在是末法呢?應該是聽法的人雖然有比較多,但是人口總數和聽法的人相比,比例還是算很少。尤其是聽了佛法之後,有敬信嗎?能夠身體力行嗎?現在的人間,欲的誘引實在很大,法能夠留在心裡實在是微乎其微。
 
所以說來,遇到佛出世的時間不容易,這麼長久的時間,還能夠親身遇到佛,那更不容易,所以叫做『懸遠值遇難』。

 
⊙諸佛出世難適,長遠時乃說之,如優曇華時一現耳。諸佛興出世,生在前後,懸遠值遇難,如一眼之龜,值浮木孔。

 
『諸佛出世難適』。我們難得遇到佛出世,哪怕是已經與佛同世,但是要與佛見面也沒有那麼容易。大家還記得曾舉例過:印度有一個城市有九萬人口,三萬人見到佛,另外三萬人曾聽過,『有,聽說有一尊佛出世。』但是另外三萬人,連佛的名字都沒有聽過,何況見到佛呢?
 
哪怕是與佛同世,想要見到佛也是難。所以說,諸佛出世值遇難,要能得到佛出世就已經困難了,尤其即使佛出世,『說是法復難』,要說這個法也是很困難,因為眾生的根機、眾生的緣不夠等等,要真正說真實法也不容易。
 
『如優曇華時一現耳』,這是譬喻優曇華出現的時候,人們要見到的機會少,很快就過去了。所以才會常常向大家說,『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』,法聽了要入心,永遠放在心裡,運用在日常生活,這個法才是真正我們的。要不然,你聽再多的法,這些法跟我們都沒有關係,很快就會忘記了,每一句話都剎那就過去了,就像水流過水管,就不見了,漏掉了,是同樣的意思。我們應該不要讓法漏掉,所以叫做『三無漏學』。因為能值遇佛出世很困難,我們很有幸,還在佛化世的時代,法還留在人間,我們將法拿來現代應用,對用心的人來說,讓用心的人來聽。
 
『諸佛興出世』。我們多數都是生在佛前、佛後,我們現在就是生在佛後,佛世,他的身體在印度也已經過去了,只是他的法還存在,現在我們能接受佛的法身。我們若能接受佛法,等於佛在心中;若沒有,還是和佛前、佛後一樣。
 
要遇到佛當世真的是很困難,所以叫做『懸遠值遇難,如一眼之龜,值浮木孔』。
 
汪洋大海的那塊大木頭,正好蛀破一個洞,一隻龜在大海中這樣游啊游,忽然間抬起頭來,正好鑽出那塊木頭破掉的洞。你想,難不難啊!這和二天前與大家分享的,比毛孔更細小百倍,幾乎眼睛看不到,要用箭射進那個毫毛孔裡,那樣的不容易。所以『諸佛興出世,懸遠值遇難』,真的是很困難。

 
⊙懸遠值遇難。如諸梵王云:一百八十劫,空過無有佛等。又釋迦去後,過五十六億七千萬歲,彌勒方出世,豈不懸遠?久久懸遠,時有佛出,此舉佛難。

 
這個『懸遠值遇難』,就是在佛陀剛覺悟的那時候,他第一時間想要示滅,忽然間,梵天王浮現在佛陀的覺海道場上,說:『一百八十劫,空過無有佛等。』可見釋迦佛還沒有出世之前,已經過去一百八十劫的時間。一劫多久啊!以前和大家分享『劫』是那麼的久,一劫,無法算數,那是幾億年才算是一劫。
 
你們想,『一百八十劫,空過無有佛等。』可見釋迦佛還沒出世之前,那麼長久的時間沒有佛。所以,『又釋迦去後』,釋迦佛過去之後,那還要再經『過五十六億七千萬歲』那麼久的時間,彌勒佛才會出世。
 
看,要值遇佛真的難。這是要描述,若要遇到佛是多麼不容易。雖然我們是在佛後出生,過去我們應該也與佛同世過,這二千多年的時間,我們在人間,不知經過了幾世?不知輪迴過幾個道?我們不知道。不過,我們現在值遇佛法、聽聞佛法,我們應該要用很感恩心,做難遭遇想,所以我們要用心,這不就是很懸遠嗎?
 
『久久懸遠,時有佛出』,這樣這麼久、這麼久的時間,才有佛能夠出現人間,這表示我們要見佛實在是不容易。不過,也要跟大家說,諸佛菩薩都是在這種濁劫的時候,頻頻出現在人間,所以我們要以時時感恩、尊重、愛的心情,來對待任何一個人,說不定任何一個人是佛菩薩現前。

 
再來說經文:『正使出於世,說是法復難』。

 

 
⊙說是法復難:縱佛出世,眾生根器不等,未必就說此法,四十餘年來,久默斯要,節節調停。至今方說。

 
哪怕佛陀出現人間,要講真實法,真的是難,因為眾生的根器不整齊,所以沒辦法馬上說,暢佛的心懷。就像釋迦牟尼佛,四十多年後才開始暢佛心懷,將真實法『久默斯要』,沒有將真實法立即攤開來讓大家知道,人人本具佛性,直指明心見性,因為我們需要再經過菩薩道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。
 
我們在人生世間有這麼大的空間,再加上人口那麼多,以比例來算,得人身、聞佛法,本來就很不容易,我們是很有福,應該要把握當下,聽到了要及時運用。就像那位校長打開大愛臺,就這樣每天每天受法,將接受的法使用在他的生活和職業場中。看,這不就是法永存人間嗎?只要你用心受用,這是永恆的。我們若是不將它接收下來,同樣法也是在,所以我們要用心接受,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