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佛性恆無始終,靜寂清澄圓明,同體法海昇平,善念智慧深諦』
每天都告訴大家,『佛性恆無始終』,希望人人能夠深信。 每個人都有清淨佛性,佛性無始無終, 儘管我們歷劫以來在六道中生死流輪,佛性依然不增不減, 人人本具。佛性的境界就是『靜寂清澄圓明』,永遠都是這樣。 我們人人心境回歸到清淨本性,就是這樣的境界,多麼美啊!
『同體法海昇平』,宇宙萬物無量數,我們見聞一切, 所含的道理都在腦海中。十法界中,不只『四聖』共有這種『 同體法海昇平』的心境,就是你、我,我們大家都一樣,有『 同體法海昇平』的心境,那就是智慧。智慧就是如來清淨本性, 人人本具。我們唯有善念、智慧,好好深入真諦的道理, 自然慢慢煩惱消除、慧命增長。
善念、智慧,內含著很深的真理,叫做深諦。 我們若能深入真如境界,那就是靜寂清澄圓明,就是佛性。『 在凡不減,在佛不增』,大家都是從無始以來,無始無終, 人人本具,所以真理是自己往內找,佛性不離日常生活, 我們要時時用心。
前面說過了,佛運用種種方法,開三乘法,方便巧妙的道理, 入人群中轉法輪。第一場是在鹿野苑中轉法輪。
⊙『是名轉法輪,便有涅槃音,及以阿羅漢,法僧差別名。』《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在這轉法輪當中,『便有涅槃音』。開始向大家說『四諦法』 的真理,雖然是苦,苦中有真諦,就是真實的道理存在,所以苦、 集、滅、道。佛陀的聲音,用種種的方法,度入了五比丘的內心。
在佛陀用心,將佛心的法度入了這五個人,成為五比丘, 所以開始有『法』、有『僧』,差別的名詞就出來了。所以佛、法、 僧三寶,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有這樣的名詞。
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:『從久遠劫來,讚示涅槃法,生死苦永盡, 我常如是說。』
上面說過,設種種方便法,轉法輪,其實在這段經文就看出來了。『 從久遠劫來』,不是在二千多年前,悉達多太子修行覺悟成佛, 這個時候才開始,不是。是從久遠劫來,那就是無始無終以來,『 讚示涅槃法』,就是時時都很讚歎這個清淨無染、靜寂清澄、 淨如琉璃的心境。這是一個真理,這是在與宇宙會合的心境。
佛陀就是從久遠劫來,一直這樣讚歎,想要向大家開示, 將這種的心境能夠展現讓人人知道。不過無始劫以來, 凡夫要聽這樣的法,也不是一生一世,同樣要久遠劫。所以, 已覺悟的覺者,必定要不斷設法,倒駕慈航。所以《本生經》
裡,佛陀用智慧來敘說過去無量劫以來,生生世世為眾生付出、 為眾生修行,心境永遠都是靜寂清澄、淨如琉璃。 就用這樣來教示眾生,這叫做『讚示涅槃法』。
『涅槃』就是靜寂清澄。從這個苦難中,很污濁的世間, 大家已經知苦了,但不知要用什麼方式來捨去這個苦, 所以佛陀就要先讚歎,有另外這樣的境界——靜寂清澄。 眾生聽了能欣慕,想找這樣的環境,自然就明白—— 人生何必計較呢?何必追求、爭、取呢? 到頭來不是生死苦海一場嗎?知道苦,就想要求解脫。 所以佛陀用種種方法,依眾生的根機,給他方法,令得解脫。
『生死苦永盡』,這個境界若能夠得到,自然就脫離生死苦, 永遠沒有再墮落的機會。所以『我常如是說』,佛陀從久遠劫來, 來來回回就是這樣說,讓大家知道有這樣的境界。
佛陀曾經說過《阿彌陀經》
,讚歎阿彌陀佛四十八弘願,願願都是要度眾生。 修行的方法很簡單,念念『阿彌陀佛』,自然就有那麼清淨的境界。 那是適應這樣的眾生,將這雜念心歸一。 這也是佛所設的方便法之一。
不管什麼樣的方便法,佛陀就是不斷說,說過去喻現在, 無非就是要度眾生於未來。不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 對佛而言都是同一個時間,雖然是久遠劫, 但是佛心靈境界永遠都是一時、一念,念念不忘度眾生。所以說,『 從久遠劫來』,難以計量的長久時間,『佛性恆住』, 我們的佛性永遠都在。
⊙從久遠劫來:難以計量長時間以來,佛性恆住,久遠劫以來, 眾生沉淪於無明海洪流中,順其法,則法不應機;順其機, 則不達法,聞必不信,起邪惡念,謗佛僧、破正法,墜落三途久遠。 佛為眾生長時間順他意語,說三乘法。
剛才說過,久遠劫以來,眾生就是沉淪無明海, 在這個無明海的洪流中沉沉浮浮。佛陀的妙法要如何適應眾生, 讓人人肯接受呢?所以佛陀要思惟。
因為眾生的無明如海,這個洪流真的很廣,在波動的海流中, 很難得心能靜下來。所以說,『順其法,則法不應機』。 用這個法要給眾生,是法不應機,眾生的根機還很鈍劣, 不容易接受。
若是『順其機,則不達法,聞必不敬信』。 佛陀若是隨眾生的根機來說話,這樣要真正達到那個靜寂清澄、 淨如琉璃、如如不動的境界,很難!眾生雖然修善法, 但若是缺智慧,只是修到福報,修善生天堂,而天堂不究竟, 福盡同樣要墮落。
佛陀所希望的是,人人都能夠通達佛心靈的境界。所以, 光是隨順眾生根機,也是不達法,無法到達那個清淨最妙法。所以『 聞必不信』,雖然聽了,他只知道:『我若能造福,就能夠得到福。 』求福得福,這樣就好了。小根、小智,他那個正念、 正法沒辦法很穩固下來。
我們記得,佛開始開權顯實,在《法華經》
的開頭,佛陀在解釋智慧:一切智、自然智、無師智等等。 一直讚歎、讚歎, 這種的智慧是來自於過去幾十億佛所教化累積來的。
『請佛陀能趕快將這個真實法說給大家聽。』舍利弗是三請, 佛陀才應允說:『好,我要說。』但是在這當中,五千人退席。 這是小根、小智,未得謂得。他所要追求的,小小的法他就滿足了, 所以他不要再繼續聽下去。『聞必不信』,說『你們能夠成佛』, 他不相信,覺得『我聽了很多,我了解了』,就只是這樣而已。
或者有的人覺得:修行還要這麼久啊!佛陀必須累生累世不斷修行、 不斷對人間這樣付出。所以有的人就想,修行還可以用其他的方法, 速修、速得、速成。所以,這種求旁門左道的路走, 這就是起邪惡念。佛陀弟子中也有這樣的人。
象首比丘,他還未出家之前,人人視為惡人。有一天, 他睡覺做了一個惡夢,墮落地獄苦不堪。清醒過來, 感覺自己這樣的人生,萬一若墮落地獄,就是這麼苦, 所以他一時心生恐懼,決定出家修行。
出家之後,佛陀說法,他歡喜接受,殷勤精進。很多人就讚歎: 這個過去的大惡之人,人見人怕,人見人厭, 竟然修行之後能夠這麼用功精進,這麼有修行。所以很多人佩服他, 供養他。
他的名聲漸漸起來了,習氣也跟著起來了。貢高、驕傲的心起, 過去還未修行以前那個貪、瞋、癡的念又復生。常常和人對立, 擔心別人的名聲比他還大,擔心供養他的信徒會去供養別人, 所以嫉妒心就有了,所有的惡念又再復生。
後來,心不調、身不調,後來往生了。有比丘就來向佛報告:『 象首比丘病死了,在某一個城裡,死得很慘。』就又有人問佛說:『 像這樣,象首比丘這樣往生之後呢?』佛陀就很慨嘆:『唉! 他這一生中所做,他是什麼樣的行為,往生之後就是什麼樣的果報; 惡行就是墮惡道。』這是佛世的時代,僧團中有這樣的比丘。
這種貢高、驕傲,『起邪惡念,謗佛僧、破正法』, 這樣必定是墮三惡道。所以,『佛為眾生長時間順他意語』, 佛陀知道眾生必須先用善法引導,知道眾生所需要的是什麼, 隨順眾生意來說話,『說三乘法』。
所以,『讚示涅槃法』。雖然開方便門,說三乘法,卻是常常用『 涅槃』這個清淨的法來教化眾生。所以,『涅槃寂靜,永盡眾苦』, 這是佛陀的心意。『遂為古今修覺道之法,最為讚示涅槃法』。
⊙讚示涅槃法:涅槃寂靜,永盡眾苦。遂為古今修覺道之法, 最為讚示涅槃法。
過去是這樣,其實現在也是這樣。所以,佛陀雖然用很多方便, 隨眾生意來說法,不過佛陀依然守住寂靜涅槃的心境,這樣在讚歎, 所以『生死苦永盡,我常如是說』。到了涅槃的境界, 生死就永盡了。這是佛陀告訴大家,身心要清淨。
⊙生死苦:是諸眾生迷失沉溺生死泥沼,無能自拔, 苦難堪忍何時盡? 佛慈隨機度化,故云:我常如是說令離苦法。
『是諸眾生迷失沉溺生死泥沼』。我們眾生永遠都在生死的泥沼, 一直深陷下去。想要救,那泥沼是這麼黏,下去只會沉, 要浮上來就沒辦法;人要去救,也很難。所以,沉溺在生死泥沼,『 無能自拔』,沒辦法浮上來,真的是『苦難堪忍何時盡』, 什麼時候能盡這個苦呢?
我們眾生一旦墮落,凡夫要覺醒真的難!但是,『佛慈隨機度化, 故云:我常如是說令離苦法。』這是佛陀的慈悲,隨眾生意, 開三乘法,鍥而不捨,希望人人都能與佛同等, 能夠回歸到真如清淨的本性。
各位,大家都想往這條菩薩道走,所以我們必定要發大心、立大願, 入真實佛法的境界來。人人都能夠成佛,因為佛性是人人本具, 所以我們要時時皈依自性佛。希望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