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無始來今為眾生,如慈父母呵護兒,出入濁世險道中。』
佛陀無始以來,來來回回娑婆世界,就只是為了度眾生、不捨眾生, 像慈父、如慈母疼惜孩子,不肯放棄孩子,世間的父母不都是這樣? 不論孩子怎麼不聽話,當父母的永遠都是不放棄。 佛陀就是這樣的心理。
雖然五濁惡世的人間像一條很險的道路, 慈悲父還是不斷保護著子女,所以,子女在哪裡、孩子在哪裡, 父親就跟到哪裡。就像佛在世時,有一段時間, 佛陀行腳到鄔陀延聚落,很多人都希望能聽佛說法。 佛陀在這個聚落中,他想到一個人,一位名喚『戰迦羅』的老婆婆, 不僅家庭很貧困,夫妻都在富有的家庭為奴為婢, 而且沒有子女讓她的心最苦了。
佛陀知道這位老婢女心裡的苦,有一天,他就對阿難說:『阿難, 你去度化這位戰迦羅。』阿難奉著佛陀的教示前往, 看到戰迦羅在溪邊汲水,正要挑水回去。阿難走近了,說:『 老婆婆,您能給我一些水嗎?』戰迦羅看到阿難,很恭敬地說:『 尊者,您要水?』阿難說:『不是我要的,是我的世尊需要水。』
她聽到了就很歡喜的說:『我可以親身帶這個水, 隨您到佛的面前供養嗎?』阿難就說:『好啊! 您能親自送水到佛前,當然很好。』所以她趕緊將水挑了, 跟著阿難走到佛陀安住的地方。
到達後,她將水放下來,用一個瓢裝水捧著這樣接近佛陀。 還沒有抵達佛前,只是遠遠的看到了佛陀,她心生歡喜, 歡喜得很激動忘我了!她將水放下,舉起了雙手、展開了雙手, 一直到佛的面前,好像要去擁抱佛的形態, 佛身邊的弟子趕緊向前將她攔住。佛陀就撥開這些弟子, 讓這位婆婆來到他的面前。看到佛陀, 她高高展開的手慢慢地放下來,就五體投地抱住佛陀的腳。
在這當中,佛陀為戰迦羅說『四諦法』──人生本來是苦, 聚集了各種的因緣成了現在的苦報;想要脫離這個苦, 就要修行於道,才能滅除宿世以來種種的苦難。她好像有所覺悟, 就立即回去向她的老先生,請求說:『能讓我出家嗎?』
這位老先生也有所感觸地說:『是啊!人生是苦! 一輩子付出的苦力,又受一般人輕視、瞧不起。妳有好的因緣, 妳願意,我祝福妳。』就這樣,戰迦羅趕緊再到佛前, 向佛陀請求要出家。佛陀歡喜了,收她入比丘尼的團體, 交給大愛道所領導的比丘尼團去修行。
那個時候,有人覺得這位戰迦羅為什麼會有這個好的因緣呢? 佛陀說:記得嗎?她來見佛的那一天, 就如母親見到孩子一樣的激動。你們可知道, 她和我的因緣是在五百世以前,她是我的母親。她很疼這個孩子, 孩子很有善根,一直想要布施、想要聽法、想要出家等等, 卻受到這位母親的阻礙。不只是障礙孩子的道業,又毀謗三寶, 所以她生生世世都是貧賤,尤其五百世以來都沒有子嗣。
今生此世,她一直有個心願,若能有一個孩子就滿足了, 這是她這輩子的遺憾。今生此世,這個時候正是她因緣成熟, 能夠接受佛法了,所以我叫阿難去接引她。 她看到佛就會生起愛子之心,很激動地抱著佛的腳, 好像將佛當成是她的孩子抱在身上一樣,那樣的滿足、激動。
佛陀的慈悲,就像慈父慈母在保護著孩子一樣, 所以哪怕是五百世以前的因緣,到現在佛陀還是要度她。其實, 我們人人與佛陀都是有緣,我們過去與佛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、 什麼樣的因緣呢?我們見佛、聞法,就是很歡喜! 無緣的人見了就會逃避、閃避,聽了法,不歡喜,沒有精神聽法, 這就是與佛與法無緣。有緣就能夠接受、信受奉行。 佛陀慈悲出入在濁世險道中,對眾生鍥而不捨的精神, 無非是要度化眾生,所以我們應該用最恭敬的心聞法。
⊙『舍利弗當知!我聞聖師子,深淨微妙音,喜稱南無佛。』《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昨天說過了,佛陀說:『舍利弗當知』,舍利弗你要知道。『 我聞聖師子』,我過去聽到諸佛『深淨微妙音』, 佛陀和過去的十方佛,湧現在道場中,所出的深妙音, 我從內心的恭敬,『喜稱南無佛』,那個時候, 我的心也是起了很恭敬的心。
看看佛陀,他已經成佛,對過去佛還是那麼恭敬、皈命的心, 何況我們現在更應該身心皈命。所以佛陀『復作是念』, 他用著最虔誠的心,念過去佛,決定入人間度化眾生。
所以經文:『復作如是念:我出濁惡世,如諸佛所說,我亦隨順行。 思惟是事已,即趣波羅奈。』這段經文,前面也有類似的經文, 已經與大家分析過。
⊙復作如是念,我出濁惡世:念隨順根機,眾生心垢五根遂境, 意不自守,濁惡之世,大法難投。
『復作如是念』,『復作』就是再重新思考:我來人間修行、成佛, 目的不就是為了要度眾生嗎?不能起取入涅槃的一念。 所以既然要度眾生,就是隨順眾生的根機。眾生的根機有上中下, 有利根、有中根、有鈍根。所以『念隨順根機』,也就是隨順眾生, 這叫做隨他意,順著你的意,說你聽得懂的話,解開你內心的疑惑。 過去四十多年間,佛陀不就是這樣嗎?
『眾生心垢五根遂境』。眾生的心是垢穢,被無明覆蔽, 就是因為五根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追逐著外面的境界,所以『 意不自守』。每一個人的心隨著外面的境界去攀緣, 人家如果向我們說好聽的話,就會很歡喜、飄飄欲仙; 若是說我們哪裡有怎樣的缺點,怎樣的不對,聽到了就是很生氣, 破口大罵、怒目對視。這就是我們耳朵聽的、眼睛看的, 我們的心的感觸等等,這個五根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 就是緣著外面的境界,我們的身去造作。
所以這種『五根遂境,意不自守』,就是『濁惡之世,大法難投』。 佛陀所覺悟到的是這麼廣大無邊際、微妙的道理,哪有辦法讓心垢、 『意不自守』的眾生來接受呢?所以『大法難投』。 佛陀也是這樣想『我出濁惡世』,我既然來到這個濁惡世中, 要給這些眾生的法,就要隨他們的根機來設法。
⊙如諸佛所說,我亦隨順行:隨順諸佛方便說三。施權設教。 此明佛不得不隱實施權,分別說三,實非佛本懷。
『如諸佛所說,我亦隨順行』。過去的諸佛所說的法,也是隨他意、 設方便,循循善誘。過去佛也是這樣。
『隨順諸佛方便說三』。三乘法就是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。同時是『 施權設教』。這是要表明『佛不得不隱實施權』, 佛陀為了要讓大家聽得懂,應眾生的根機,所以不得不說小教、 施權,不得不隱實。
其實,真實法就是直指明心見性。告訴你們:『你和我一樣, 我能夠覺悟,你們也能夠覺悟,因為人人本具佛性。』 但是什麼人能理解呢?所以,還要回過頭來,不厭其煩的設小教, 投眾生的小根機,隨眾生的根機而設教,這叫『隱實』, 將實教隱藏,『施權』。
『分別說三』。哪怕用很多種的方法來譬喻,你要這樣的制度、 你要這樣的規格,怎樣來引導度化他。像慈濟的團體這麼大, 必定要有慈誠、委員,有組、有隊,而且必定要有這樣的次序。 當然,委員、慈誠,人人是共一法,那就是菩薩法。 人人都要親身去接觸眾生,我們要親身為大眾付出。去與人接觸, 去與事接觸,要身體力行,有接觸到,才真的體悟人生的道理。 過去有句話說:『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』。 你一定要經過這件事情之後,你才知道原來是這樣。
佛陀一直在說苦、集、滅、道。你看到他苦,要知道他『苦』 的原因是從哪裡來?從『集』種種的因緣匯集起來, 所以有這樣的苦。也就是,現在所受的苦果,是來自因與緣的匯集, 這叫做『集』,是因緣匯集。既然因與緣能夠這樣匯集, 我們了解道理之後,才能常常警惕自己。這個道理是,要好因好緣, 不要去造惡因惡緣。修行道上,我們要怎樣才能夠成佛, 必定要了解這個惡。了解之後,我們才能夠自我警惕。
所以,要增長我們的智慧,懂得分析什麼叫做苦果?什麼叫做惡緣? 就能夠警惕自己。我們付出就是好因、善因善緣, 能夠時時警惕自己,就要用戒定慧保護我們的心。 我們的心要能夠自守,因為心若隨著五根在外面緣境, 難免就會因與緣會合,然後又再造因。
你要造福因,或是造惡因呢?這就要看我們是否有守戒、定、慧。 若有守戒定慧,自然所造的因都是福、慧的因,所結的緣就是福、 慧的緣。我們有戒定慧,福慧就是『兩足尊』,福與慧是行菩薩道, 體解大道、深入經藏、領導大眾,一切無礙。
戒定慧是來自於入人群體會之後的體悟,我們要『經一事,長一智』 ,必定在人群中身體力行。不是說:『我當組長, 就只去關懷就好了。你有做嗎?你這項要這樣做。』不是這樣,是『 我們有做嗎?我們大家應該這樣做。』所以大家要能夠清楚, 這也是我們在人間修行。
所以佛陀最期待的是人人能夠接觸到這個法,能夠產生戒、定、慧, 了解因緣果報。看到眾生的苦難,我們要發大心,要度眾生, 所以佛陀對度眾生的方法是『思惟是事已』,去思惟要怎樣度眾生? 『即趣波羅奈』,波羅奈,就是鹿野苑那個地方,為五比丘說法, 所以去度五比丘。
⊙思惟是事已,即趣波羅奈:波羅奈即鹿野苑,為五比丘得度處。 由此次轉法輪後,遂有佛、法、僧三寶差別之名出現於世。
這五比丘得道的地方,是佛陀當初覺悟後的第一場說法處, 那就是鹿野苑。『由此次轉法輪後』一直到現在,在鹿野苑佛、法、 僧三寶具足。佛既然說平等,怎麼會佛還是佛、法還是法、 僧還是僧?當然,本來佛陀直指說:『你們已經是佛了。』不過, 心還是凡夫心,充滿了煩惱、無明,還沒覺悟不能稱『佛』。所以, 要依照這個法去修行,才叫做『僧』。
我們人人既然發心為佛弟子,應該要『體解大道』,同時要『 發無上心』,要好好聽法,好好身體力行在菩提大直道上。 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