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信己無私弘大愛,真誠大乘施妙權,轉小為大菩薩道。』
佛心是心包太虛,廣大無邊,要相信我們的心與佛的心是同等、 平等。
佛心視天下眾生就如一子,那麼平等,那麼包容,那麼大愛。 我們的心也要學得與佛心一樣無私。最重要的, 知道我們有無私的心,就要再弘揚,讓人人的心同樣是無私大愛。 每天的心都是那麼開朗,那麼歡喜,自然就能『弘揚大愛』。
大愛要真誠,真正的誠意。常常告訴大家,修行立『四弘誓願』 就要『誠正信實』,這是靜思法脈最根本的,是人人都必須具備。 所以,每一天對人、對事要拿出真誠的心。若能用真誠的心, 令心在法中、行在法中,這叫做大乘。大乘法, 是為天下眾生作典範、立典範,我們所做的一切,也是影響他人。 別人對我們沒有不好的成見,又加上佩服的心,當我們和他說話, 這就是布施。
每一個人的心態不同、習氣不同;我們看這個人的習氣,對人、 對事會很辛苦、會起煩惱,若直接說,他可能不會接受。 我們要如何陪伴?要如何影響他呢?應該人人都要有這分心, 運用權巧的方法,這樣叫做『施妙權』,這也是在布施。
勸人『轉小為大』。有的人心量很窄, 他做事情不希望功勞是別人的,一切的一切都要自己擁有——『 這是我做的』;不肯成就別人,不想要提拔人, 現在的名詞叫做培養人才,以前叫做『牽成』。 天底下絕對沒有一個人,自己能夠成就很大的事情, 都要很多人來一起成就。將別人做的壓下來,認為都是自己做的, 這樣叫做小根、小器、小量的人。若這樣是很辛苦!
我們也要轉這樣的人;你可以做,但你還要『牽成』、提拔更多人, 讓人人都成大器,這樣叫做菩薩。有的人不肯布施財物, 看別人在辛苦,他卻只想要自己享受,『苦是別人的事, 和我有什麼關係。』這種物資有剩餘, 卻不願意付出的叫做慳貪的小根機的人。像這樣的人很難度化, 那要怎麼辦呢?唯有『真誠大乘施妙法,轉小為大菩薩道』。
就像佛陀在世時,目犍連尊者在佛的身邊,了解很多道理, 相信佛所說的法。他想到,有一位弟弟是數一數二的富翁, 但是很慳貪。目犍連尊者想:很可惜!我這位弟弟若是願意發心, 以他的財產能夠幫助很多人,能解除多少受飢受餓的苦難人。
有一天他下定決心就到他弟弟的家,去見他的弟弟,告訴他:『 你若是想要今生來世都能很富有,我教你一個方法。』 這位弟弟一聽到哥哥的話,『他很有修行, 他要教我如何保持今生來世都能夠富有,這樣我喜歡聽。』 目犍連尊者又說:『其實,因緣果報……』他將佛陀所說的法, 用心的從因緣果報開始說給他聽。
他聽得很歡喜的時候,目犍連尊者就說:『這樣你知道嗎? 布施是造富的因,布施給人就是結好的緣,你有好因、好緣, 來世的物資會很豐富。』弟弟聽到後說:『我知道了, 我了解應該怎麼做。』於是下定決心打開他的倉庫寶藏, 開始布施到整個城內。
他一連串的時間,一直布施出去,布施得很歡喜。他所歡喜的是:『 我布施出去,我能夠得到更多進來。』所以起初每天布施、 每天歡喜。經過一段時間,他開始起懷疑了, 就很不歡喜的對目犍連尊者說:『你說我若布施,福會一直來, 我的財產會再增加,怎麼沒有啊?我已經布施多少了, 我的倉庫寶藏已經減掉多少了!』
目犍連尊者就說:『你千萬不要起疑心, 也不要去想布施只是為了得到福。你應該布施出去, 看到大家能吃得飽、好過日子而歡喜。來,我帶你到一個地方。』 目犍連尊者就運用神通,將他的弟弟帶到『自在天』, 那是欲界第六天。
在那個地方,看到一座很大很大的宮殿,裡面的裝潢非常富麗堂皇。 周圍有池溏,池水非常清澈又很香。看到很多的天女在那裡忙碌著, 但是,怎麼都沒有看到宮殿的主人呢?就問目犍連。目犍連回答:『 不如你自己去問。』
他就走去詢問,一位很美的天女告訴他:『 我們才剛完成嶄新的宮殿,也在等待我們的主人。』『主人是誰?』 她說:『是在閻浮提,有一位目犍連尊者的弟弟。他樂善好施, 做很多好事情,讓人人每一天都能夠飽足,能幸福的過日子, 所以他的功德很大、福很大,將來會到這個地方。』
『這位目犍連尊者的弟弟布施,那個人不就是我嗎?』聽了之後, 很滿意的想:『我將來是這麼大間、這麼富麗堂皇建築的主人, 又擁有這麼多的美女,真令人期待。人間哪有這種環境呢? 我來生就能在這個地方。』
所以他歡喜了,趕快向目犍連尊者懺悔:『 我將來是不是真的能到那個地方呢?』目犍連尊者對弟弟說:『是, 但是你絕對不能起疑心,也不可以還想要貪很多。你一生起貪著, 這個福報就會消失。』『知道,知道,我從現在開始,心不貪著, 也不貪戀這個世間。』他從此開始樂善好施。
像這樣就是『信己無私弘大愛』,目犍連尊者已經無私了,『 真誠大乘施妙權』,用真誠的心、權巧的方法去度化他的弟弟, 他的弟弟能夠大捨大喜也是造功德,這是『轉小為大』行『菩薩道』 的方法。
前面的經文說,佛陀知道自己所得的法,一般的眾生沒辦法接受, 所以用種種的方法,『為諸眾生類,分別說三乘』。 接下來經文又說:『少智樂小法,不自信作佛,是故以方便, 分別說諸果;雖復說三乘,但為教菩薩。』
眾生就是這樣『少智』,只知道眼前的事情,只『樂小法』, 獨善其身就好了,『不自信作佛』。他認為要作佛哪有那麼容易, 成佛沒那麼簡單,我若能求得解脫苦就很滿足了。 這種人是小根小智,不相信自己能夠成佛。
『是故以方便』。因為這些眾生是這樣的根機, 所以佛陀就要用方便的方法,『分別說諸果』,所以才有初果、 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這種種適應眾生的根機,就像『談有說空』 等種種的方法。『雖復說三乘,但為教菩薩』, 雖然佛陀只是應眾生的根機,名稱說三乘,其實是教菩薩法。
看目犍連尊者帶他的弟弟到『自在天』,去看(未來所受福報) 的景象,又提醒他:『你千萬不要貪著。』一直付出再付出, 不要貪著,這不就是在教他行菩薩道?他若能不間斷的付出, 付出到很歡喜而無所求,這已是去除煩惱,這就是一種的方便法。
我們要了解『少智樂小法』。多數的人付出就是有所求, 這是少智的人;『樂小法』就是求得一時的福, 求得一時脫離苦就好了,這樣的人很多, 沒想過要覺悟成佛的人更多。所以這都叫做小智不求大法,只是『 獨善自利得少為足』,覺得這樣就好了。這叫做小乘的人、 小智樂小法的人。
⊙少智:不求大法,獨善自利得少為足,謂小乘人,小智樂小法, 不求大乘法,而不自信能成佛。
如此『不求大乘法』的人,就是因為他不相信自己會成佛, 對自己沒有信心,哪有辦法信佛的大法呢?所以要先對自己有信心, 『信己無私』才有辦法『弘大愛』。
因為這樣的人都只想要獨善其身,所以『是故以方便,分別說諸果』 ,適應這些眾生的根機。
⊙方便是善巧之名,善巧者智之用也。理實無三,是故以方便力, 分別說諸果。對實智之稱,達於方便法。
『方便是善巧之名』。一般我們都說『方便』,其實是『善巧』, 用種種巧妙的方法、善法,來適應眾生的根機。所以, 善巧就是智慧之用,就是運用我們的智慧,這叫做善巧。
『理實無三』,運用這個道理,其實道理只是一項,沒有三種, 只是為了適應眾生的根機而已。每天說的法都一樣, 但是什麼樣的人,在什麼時間,聽到什麼樣的法就能起歡喜, 願意發心,其實每天說的法都是一樣。所以『理實無三』, 道理若三種,那就不算道理。
一大乘的道理,就只是一個道理——就是人人本具佛性, 人人都有這樣的智慧,這是真理。所以叫做設方便,道理僅有一種, 只是人的根機不同,所以要設種種善巧的方法,這叫做方便。
為這些人仔細地分別來說諸果。『你若這樣做, 將來你能得到這樣的果報。』大家很重視未來的果報, 要怎樣能讓大家將心靈的煩惱,一次又一次將它去除, 破解無明見解,這是佛陀對弟子的用心,運用種種方法『 分別說諸果』,讓人人能夠了解。『對實智之稱,達於方便法』, 將這個實在的智慧,用方便的方法來引導。
『雖復說三乘,但為教菩薩』。雖然名稱是說三乘法, 其實是善巧的方法,讓眾生能夠了達三乘——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 這種三乘的道理;能夠知道從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 漸次地解脫。
聲聞這些弟子就是執著於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;緣覺, 他雖然心都清淨了,但是不願啟開大心去度眾生, 所以就為他再說菩薩法。所以說,三乘總歸納回來是一乘實智—— 真實的智慧的道理。
⊙雖復以方便,善巧之法,唯為眾生能了達三乘,乃是一乘實智。 故云:但為教菩薩。
『但為教菩薩』,開種種善巧方便的法門,應世間所需要, 這就是佛陀的慈悲。苦難人需要有愛心的人去幫助他,但是, 人人都有貪念,凡事都要擁為己有,所以佛陀就要慢慢、 慢慢的破除人人的貪、瞋、癡念頭,才能啟發愛心去幫助更多的人。 從幫助別人的當中,體會更多的道理, 這是佛陀用方便法來度化眾生,三根普被,普遍在人間, 這是善的道理。
所以我們大家用心學佛,必定要學得『信己無私弘大愛, 真誠大乘施妙權』,我們都要會這個方法,同時要『 轉小為大菩薩道』。我們每天都要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