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證嚴上人說故事】年輕、健康、貧窮

(攝影者:方友仁)

Community:
Branch:

(攝影者:方友仁)【證嚴上人說故事】

年輕能擁有多一點的時間來完成心願;健康則有飽滿的精神,可發揮人生的智慧;貧窮則鬥志高而易有成就。

時日推移,回顧一下人生的過程,可以知道「人」生活在空間,消逝於時間。每一個人的生命、事業都是在空間與時間中完成的,所以,人人都需要把握時間、利用時間,從時間的累積中成就學業、事業、道業。


如果有來生

美國有一位非常博學多聞的學者,在八十多歲時,慨嘆宇宙之間有無窮盡的道理,儘管他以數十年的時間從事研究工作,仍然覺得所學不周;而最遺憾的是他還不能透徹生命的奧祕。

他說了一句話:「如果能有來生,我只求三個願望──一是年輕,二是健康,三是貧窮。」年輕與健康是人人企求的,為什麼這位學者還求貧窮呢?當然有他的道理。

求年輕是希望擁有更多的時間。人的身體和精神總是受到歲月的磨損而衰弱,人過了中年以後,就會覺得時間不夠用,體力弱、腦力差。年輕時有著無窮的希望及衝勁,也有長久的時間來完成心願,所以,人到了年老時才知道年輕的寶貴,總希望自己年輕一點,能夠有較長久的人生。

第二項是健康。一個人即使年輕,如果身體不健康,則智慧、腦力也無法充足。人一定要善加調節日常生活,不論是睡眠或食量都要有適度的調節,有好的身體就有飽滿的精神,才可以發揮人生的智慧效用。

佛陀說:「諸苦患中,病苦為最。」病比老更痛苦、比死更難過,所以身體的健康非常重要。

接著,他所求的就是貧窮。

這一點使我們感到非常困惑,每個人都要求事事如意、生活富有,為什麼這位學者卻要求貧窮呢?

原來富有的人生容易使人喪失鬥志。有很多成功的學者、偉大的人物,都是在貧窮、困苦的環境中產生鬥志而有所成就的。例如釋迦牟尼佛,他雖然生活在富有的環境中,但是為了完成道業、透徹宇宙的道理,他毅然捨棄榮華富貴的享受,自願擇取常人無法忍受的貧窮──苦行生活。


安貧樂道 心靈無掛礙

不只是這位學者,就是其他宗教,如基督教、天主教也有同樣的情形。譬如近代的德雷莎修女,她可謂是天主教的光榮,我個人也非常敬仰。她只是一位修女,為什麼能夠得到國際人士的稱讚、敬重?那是因為她真正守持天主教的三條教戒──貞潔、奉獻與守貧。

貞潔方面,她也一樣捨棄了小家庭,出家走入修道院,保持身心的貞潔,這就是他們的規戒。

其次是奉獻。我常說,真正的修行人是沒有自我的,佛陀就是為了眾生而修行、為眾生而成佛;德雷莎修女也是為人類而奉獻,她把心獻給天主、人民,並且走入最艱苦、最困頓的地方,在貧病飢餓的處所,獻出她的心力,救濟那些窮苦的眾生,這就是救貧。

三者守貧,因為身邊一無所有,所以她的心一無掛礙。沒有事業的牽絆,沒有物質的累積,我們的心靈自然沒有掛礙。這就是聖者所持有的規戒,也是學者所追求的境界。

看到他們如此致力於入世的志業,我們更應以出世者的精神,堅強而超脫,抱持著只要有一口氣存在,就貢獻一分力量;一天能夠行動,就做一天志業的信念,絕對不可有逃避的心態,要生活在貧而樂道的境況中。孔子稱讚顏淵,就是因為他能夠安貧樂道。

所以,有智慧的人並不要求財富,也不求享受。他勇於接受各種磨練的環境,因為有磨練的環境才能昇華人格。鐵塊一旦丟入洪爐裡,就會被熔化,但光在洪爐裡燒熔,仍然無法成器,必須再經過幾番錘煉,才能夠造就各式各樣的器具。所以要成就精純的人生,除了接受一番磨練,還要再經過無數次的挫折打擊,才能真正完成歷練的過程。

我們要好好把握現在,利用環境、時間及健康的條件,除了自性的啟發之外,還要趕緊發揮我們的良能,以無牽掛、無污染的感情,奉獻給人類一分愛心。

本文摘自:證嚴上人著作《塵盡光生──年輕、健康、貧窮》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