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修學法者,持戒定慧,立信願行,心得安穩,行一乘道。』
我們修學佛法之人,必定要持戒定慧,立信願行,心得安穩,行一乘道。這是我們的目標。既然發心修學,我們必定要守持於我們的軌道,那就是持戒、定、慧。
預防錯誤的念頭,阻止錯誤的行為,必定要持戒。有戒,心才能定下來。心若不定,浪費時光。今天的發心,認真精進,忽然間一個雜念入心來,心中的『定』就被搖動了;雜念在心中起煩惱,過去所受持的『定』就消於一旦,片刻的時間,就將我們過去所立堅定的願破除了。
因為一個雜念,使我們的心起行動,行為就偏差。所以我們的定心、願力,一定要顧守得很好。心中若無定,絕對是沒智慧。智慧是從靜中來,靜而定。
佛陀的教育,就是期待人人可以不再有錯誤,定力一定要堅定;這是佛陀的教法。必定要立信、願。你有戒、定、慧的心,立願之後,向前前進,心地風光才看得見——原來心定的境界是這麼美,不受人、事、物搖動。
事情過了之後,『幸好,我的定念,我這念清淨不受波動的心,是多麼輕安自在。』這種輕安自在就是在立信、願、行當中。因為我們相信,就不受搖動;因為我們立堅定行,向前路前進,過程中再次回憶一下——幸好!這段心地風光很美啊!這種心得能夠安穩,安穩於何處?就是行於一乘道中。
佛陀雖然離我們二千多年,其實並沒有離開,『法』如今還在,一乘法就是佛陀一代時教的本懷。
不是二千多年前的釋迦佛而已,於無量數劫,無量數劫,對佛而言也不是很長的時間,所以他從開始就是這念心——希望人人能夠透徹真理,真理本住人心,人人的心具有佛性。這麼簡單幾句話就說完,偏偏我們眾生,在凡夫界的長時間,造作了很多,也染習了很多的習氣。佛陀希望眾生人人能夠回歸這麼簡單的道理入心,所以他一代時教的本懷在他的內心。
⊙皆說一乘道:一乘法,乃是佛為一代時教本懷,究竟至極之教。即今此大乘妙法蓮華經。
這是佛陀一代時教,來到靈山會之時,佛陀開懷了,將他心中所有的教法,完全直接要向大家說。說什麼教呢?說出了究竟至極之教,那就是現在我們在聽,我們在說的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。
其實,『皆說一乘道』。此『皆說』,全部,四十多年來,雖然佛陀說,過去的四十二年間是設方便教,其實,我一直向大家強調:方便教是施妙權。『妙』就是道理存在;雖然是說小乘法,但是,這就是法的基礎。就如一間房子,一定要有地基,我們若沒有從土地往下挖,將地基打穩,哪有辦法將柱子一層、一層豎立上去呢?如果沒有柱子,沒有牆,如何能稱為一間房子呢?
同樣的道理,佛陀要將很完整的法說出,他一定要先向下鋪地基。我們若基礎不瞭解,如何能到達一個很完整的道理呢?所以說,佛陀過去的方便法不是沒道理,全部都是道理,所以叫做『皆說一乘道』。
就是現在的《法華經》,不能沒有過去佛陀四十多年間,所施設的巧妙的方便法,這就是完整的法。就是在《法華經》裡,也是同樣用譬喻、言教、因緣等等,『九部法』來向我們解說,構造了經典的完整。
⊙九部法,又稱九分教,略稱九經。為修多羅、祇夜、伽陀、本事、本生、未曾有、因緣、譬喻、優波提舍。
前面我們也說過了『九部法』,無論是用何方式,讓大家容易聽得懂,又能入心,如此就是完整的法。
⊙今此諸大眾:靈山會上諸大眾聞法眾,心意至誠懇切,信受聞法之諸大眾。
『今此諸大眾』。過去『皆說一乘道』,『今此諸大眾』,現在這些大眾,是在何時?佛陀的時代,將要講《法華經》那個時候,靈山會上諸大眾聞法的人。
還記得嗎?講《法華經》的開頭,佛陀發光現瑞,入定很長的時間。大家的內心,各人各人心靈的境界,所猜測佛陀到底為什麼,怎麼今天的身形與過去都不同?大家面面相觀。因此才有彌勒菩薩請問文殊菩薩,文殊菩薩就趁著佛陀入定時,他就引述過去二萬日月燈明佛的那個時代。一直到佛陀開始出定了,不斷一直讚歎,讚歎將要說的法,從內心,過去還不曾說過的,現在開始要宣說。要將過去的方便法完全捨掉,要直接所說的是真實法。
有的人沒有耐心,『過去講的法,差不多我都知道了,佛陀說那麼多,我都知道了。未來所要說的真實法,也無不都是如此,差不多吧。』所以沒有耐心。至誠懇切的心意不夠,聽法的誠意之心不夠,所以當場五千人退席。佛陀看到這五千人退席,趕緊安穩大家的心:『退亦佳矣!』退去也好,因為這些人都是增上慢人。
那些人已經退席,留下來的人就是心意至誠懇切的人,已經大根大機要來接受大法的這些人。所以『今此諸大眾』,就是這樣的人;此大眾,是信受聞法之大眾,願意很用心來信佛所說的法,用很虔誠鄭重的心要來接受佛陀的法,所以恭敬地聽,恭敬地接受,這些大眾。
所以佛陀特別向當時那些大眾——『今此諸大眾』,就是這些人,『皆應除疑惑』,全都要除掉懷疑之心。『既然是這麼堅定留下來聽法,大家應該要虔誠,信根要深入,有疑的心要趕緊去除。既然留下來要聽,就不要有疑心。』這是佛陀慈悲,再次叮嚀。
⊙皆應除疑惑:謂人宿世無善種,於佛法中心生疑惑,而不愛樂聞佛正法。於是疑理迷於事,不能決定是非者。
這就是『謂人宿世無善種』。宿世,就是過去的過去;善根沒有深入,所以叫做『無善種』。這種人『於佛法中心生疑惑』。善根不夠,信根不深,就是於佛法中,一邊聽,但是一邊懷疑。信與疑一半一半的這種人,雖然他聽到佛法,也是在佛法中,卻是『信』不完全,所以『心生疑惑』。
『於佛法中生疑惑,而不愛樂聞佛正法』。不懂得很珍惜,不懂得很愛,這種『不愛樂聞佛正法』這很可惜。在佛法中還不懂得珍惜佛法,所以有聽與沒有聽差不多,這邊聽,那邊漏,正法都無法入心。所以就開始疑理,道理在他的心中也是很迷惑,遇到人、事、物,就迷了。
這就是信根不深入,戒根動搖,所以不懂得預防邪思、邪念、邪見。沒有預防,讓外面的人事物,偏差的事相入心,所以搖動了定念,就失去了智慧,『不能決定是非』。我們如果疑理迷事,我們就無法決定是是或不是。是非不清,那就迷了,這就很可惜。
⊙世尊咐囑:今此靈山上聞法大眾,深信莫生疑,若有存疑慮,故云:皆應除疑惑。
所以,世尊於大眾中再叮嚀、咐囑,為我們叮嚀。『今此靈山會上聞法大眾』。佛陀,世尊,對當時靈山會上的大眾,很殷切來咐囑,要大家『深信莫生疑』。大家要深信,現在於法華會上,這部經已經是佛陀的本懷,從無數劫以來所保護著,心懷的一乘法。在這個時候,完全正直捨方便,來開此真實法的法門,希望大家能一心直入如來真如的本性。
因為時間有限,大限將至,所以不得不在此時一實妙法,趕緊說出,又擔心大家又是一信半解——信,又無法透徹了解,所以半信半疑。佛陀還是很堅定,又再次交代、叮嚀,叮嚀靈山會上聽法的大眾,大家要『深信莫生疑』,不要生出疑心。『若有存疑慮』,『皆應除疑惑』,這就是佛陀向大家交代,不要再有疑心。
⊙諸佛語無異:諸佛之道同,佛所說之如來藏心也。
『諸佛語無異』,意思就是說,佛,不只是釋迦佛,過去的佛也是一樣,所說的法都是一樣,所以『諸佛語無異』。佛,諸佛之道同,佛所說如來藏心。這就是諸佛『如來藏』。『如來藏』是不是大家都有呢?
我們說『八識』,常常說『九識』,第八識就是業識,眾生具足八識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意隨著外面的五塵、五境去緣,收納於意識(第六識)裡。而意識再收納於第七識的思——思考、見解。如何去造作,造善為惡,這輩子造何因、結何緣,這一切的一切都收納進來於第八識,所以第八識稱為『藏識』,所有好壞之事都是在藏識中。
塵沙煩惱全都在藏識中,所以就無明。這是凡夫所藏著,這個倉庫裡面很亂,很複雜的東西都丟在那裡。我們要修行,就是要趕緊清理好這個倉庫,這個第八識。過去錯誤的、不對的,我們要趕緊將它除開,趕緊將它淘汰掉,不要再撿回來,好好整理,整理好,清淨了,就成為『如來藏心』。『如來藏心』就是清淨心,這叫做第九識。
所以佛陀,諸佛都是一樣,『佛佛道同』,將他心懷中所藏著的這種清淨、無染污的法,已經告訴大家了,這『佛佛道同』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云:『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。』就是實語,真實語之人,這是佛佛道同。
⊙金剛經云: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。
『唯一無二乘』。每一尊來到人間所說的法,只要說一項,告訴大家,人人本具佛性。這麼簡單。我們要修行,回歸本性,『唯是一乘法,才是真實的菩提道』。所以,其他二乘或者三乘,都是方便的權教而已。所以說『十方佛法唯是一乘』,二乘是權說。
⊙唯一無二乘:唯是一乘法,才是真實的菩提道。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方便的權教而已。十方佛法唯是一乘,故知二乘權說也。
希望我們人人能了解,佛陀來人間的目的,就是這麼殷切希望人人能用心接受,愛樂佛法。我們要深信佛法,才能從此法入菩提道;步步向前走,才能得到心靈的風光,佛陀寂靜的境界中。所以必定要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