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佛慈降一乘教,而分別說三乘;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,出現於世。』
也就是要與大家分享,佛陀從成佛,要向眾生所說的法就是一乘教,一乘的教法。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非常透徹的真理,回歸如來本性的妙法。但是,眾生根機不堪接受,無法受那麼高的法,所以他就降低下來,降成了非常普遍,一切眾生都能接受的法,那就是『分別說三乘』。
隨眾生的根機來說教,無非就是『欲示眾生佛之知見』,將佛的知見攤開來,讓大家瞭解——你們看,法是這樣,用這個方法就能回歸本性,佛的知見、眾生知見是平等。但是,這麼簡單的法,不過對我們凡夫還是難。
而平等在哪裡呢?你有你的境界,他有他的境界,我也有我的境界。雖然我本身常常在說,佛陀乃是宇宙大覺者,天下宇宙之間無事不知。但是,我自己每早從書房出來,向講堂來時,就是望向天空,早上的天空到底是什麼天氣呢?就如今早,剛剛站在那裡看,與昨天的天空就不一樣。有時候就會想,到底天是什麼顏色?我自己也感到很迷惑。
同樣稱為雲,卻是不同的顏色;同樣一片天空,卻每一天都不同。所以會想,到底佛陀,宇宙萬物真理那麼透徹;而凡夫也知道,佛陀覺悟的境界,那個心靈境界應該是如此如此,但是,回歸到自己本身,真實的環境,站在那裡,自己就會想:為什麼天的顏色會這麼不同?雲千變萬化,其中的道理,天文道理到底如何變形,讓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不同,它真實的顏色是什麼呢?所以,色無色,就是真色。
在我們人生,短短的人生來看天地間人為的事物,感覺起來每天都一樣。我們若要再透徹來說,其實分秒間都在變動,隨著時間在變動,只是我們不覺知。
就如我們自己的身體,從出生一直到長大,一直到老,到底我們是執著於永遠都一樣嗎?身體是與我們是最近的,我們以為每天都是『我』,每天都一樣,其實是不同,每一秒鐘都是在新陳代謝,都是在變,都是在生滅,絕對不會永遠都一樣。所以叫做無常。
天地宇宙萬物,從粗至細全都在這『無常』中,不過我們絕對無法瞭解,所以佛陀他就要降下來,讓我們知道——每一天、每一時的東西,花花草草,這個花草,它從什麼樣的種子,要什麼樣的因緣會合,能夠成長出什麼事情,什麼樣的形象來。告訴我們因緣果報,從一念無明開始,生了貪、瞋、癡,展開了人生,非常複雜的人事物。
佛陀就是將一乘的真理,散開來,隨眾生種種的根機,讓我們能夠接受。為了讓眾生回歸清淨無染,如來的真如本性,所以他要出現在這個世間,用種種的方法,降一乘法,說三乘的道理,從小乘、中乘、大乘等等,要來教育我們。
我們前面的(經)文就說了:『譬喻言辭,演說諸法,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。』
這實在是對我們眾生很無奈。不過,佛陀的慈悲,即使眾生難解、難思量,佛陀還是耐著本性,他的慈悲還是要為我們解釋,希望能讓人人回歸諸佛的知見。
我們與諸佛的知見一樣,但是我們還停滯於凡夫的境界,要我們用智慧去思量,真的是難。唯有我們要回歸如來的本性,不解而知,不必解釋就全都知道。所以,我們還是在凡夫。
『所以者何?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舍利弗!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?』
我們昨天已經說過了,佛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。這是再重複,要讓聽的人,大家更加清楚,諸佛出現於世,到底目的何在。
⊙諸佛出現於世:皆為開示一切眾生本有實相,令其咸得悟入佛之知見,捨此則非如來出世本懷。
『皆為開示一切眾生本有實相』,佛陀只是為了要來開示一切眾生。我們芸芸眾生,佛陀的慈悲,對一切的眾生絕對不放棄,不棄不捨眾生,生生世世不斷出現人間,生在我們人群中,就是用種種不同的身態、生態。身體的形態,無論是男、女、老、幼,用他們的身形來引導眾生;或者是佛陀用種種的說法,他的心理,要如何啟眾生機,來開示,就是只為了要開示一切眾生本有實相。
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一切究竟的真理,一乘實相,如來本性人人本具,這是佛陀要來告訴我們。就是希望人人『咸得悟入』,人人都能夠覺悟,能夠入佛的知見。否則,我們看的,『有看到嗎?』『有。』『瞭解嗎?』『瞭解。』『真的嗎?』『可能。』回答可能,你說是不是呢?
就如:有看到嗎?有,我看到天空。瞭解嗎?我若要說真實話,不瞭解。因為,昨天看的,今天看的,到底是遠是近呢?雲的顏色,天空的顏色,其實要我來說這到底是如何?我無法分析。
不過,佛陀就是要我們——你若無法分析,你就要再去用心,『咸得悟入』,全都都要能去悟。『悟』,就是離開迷,離開你不瞭解。你要去用心瞭解,用心去『入』,入這個事物。『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。』說是菩薩道,你若不去身體力行菩薩道,什麼樣的境界叫做菩薩道,你不知道。
我們大家做慈濟,在慈濟的團體中,你若不做,你不知道你做的感受。人生苦難,當你展開一雙手,用憐憫的心去膚慰苦難人,那種的感覺,你才能感受到你的愛是發自至誠無分別的心。
因為,當你去擁抱著苦難人,當他在最無靠無依的時候,你靠近他,他靠近你,你用那分的愛去膚慰他,那時你才能瞭解,原來人與人就是這麼親近,原來我們在疼惜他是那麼溫柔,那麼慈悲。那個時候,希望他能拔除苦難,這種的佛心、菩薩心,才真正能體會得到。否則,只說行菩薩道,好像很崇高的道理,但是你沒有體會到,給你再崇高的道理,仍然不是你的。一定你要去體會,去做到,這樣才叫做悟入佛的知見。
其實,佛的悲心慈懷,佛陀不忍眾生如此顛倒造業,輾轉複製,這個業力使世間愈來災禍愈多,佛陀不忍心。所以佛慈悲懷,佛的慈心,佛的悲懷,這是佛的知見,希望能夠將這慈心悲懷教眾生,來教導眾生能夠入這樣的境界。人人若入這樣的境界,你們想,這種的人生不就是人人很和平嗎?不就是一個很美的境界,人人無苦,人人都是很清淨的境界嗎?
所以,這就是佛陀,他若捨離了開示眾生,令眾生悟入這個知見,若捨離這件事,那就不是如來出現的本懷。如來出現的本懷,無非為一大事,就是要『開示悟入』——『開示』眾生,能夠『悟入』佛的知見。這是很重要的,所以我們應該要多用心去體解這分的理念。
⊙眾生有此機感佛名因,佛乘機而應故名為緣,是為出世本意。
再說『眾生有此機感佛名因』。我們眾生絕對有機會,能夠接受佛陀來為我們度化的這個因。因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這是因,這是種子,人人本來具有。『佛乘機而應』,隨著根機來感應於人間,所以名為緣。是出世的本意。佛陀就是為眾生,這樣感眾生的因緣。
眾生若無因緣,佛還是不能度。眾生與佛有緣,所以佛陀出現人間。這要製造很久的因緣。所以『諸佛世尊,欲令眾生開佛知見,使得清淨故,出現於世。』
⊙『諸佛世尊,欲令眾生開佛知見,使得清淨故,出現於世。』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佛陀就是要使一切眾生,欲令一切眾生開佛的知見,使人人能夠清淨,因此出現於人間。當你付出,為苦難眾生,要拔除他的苦難,那念心真正接觸到時,那就是最清淨的心。這無所求的付出,就是最清淨的心。
各位,時間是這麼短暫,一直過去。佛法是浩瀚無邊際,我們若不用心,常常就是在自己的境界裡,不知不覺。我們的生命也是隨著分秒在消逝,也是不知不覺煩惱隨著時間在增長。若如此,我們的人生就是不斷在複製業。
我們應該把握時間,生命一定是不斷在消減,卻是煩惱不一定增長,我們應該慧命增長。精進的人是增長慧命,懈怠的人是增長煩惱,各位修行者,是不是要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