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諸佛智慧甚深無量,其智慧門難解難入。』
大家還記得,在〈方便品〉裡這段文,一直出現在經文中。確實,想一想,人間就是一個五趣雜居地。五趣是天、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我們世間,地球上,雖然人類是一種,卻是非常雜居,因為人人的心很複雜,五個人差不多有六種心。所以,我們這麼複雜的人間觀念,這全都是充滿了無明煩惱。佛陀要來指導我們的方向,很單純,就只是一項——回歸心靈清淨本性。所以說,『五個人六個心』,其實五個人是共一心,那就是佛心。
我們往往都將佛心——佛的心意、趣向,我們都將它忘失。各人回歸各人的『五趣雜居』在這人群中,所以複雜了。所以,我們要瞭解,學佛最重要的,就是要理解佛的意趣。不過,意趣難解,這是我們昨天說過的。所以在佛陀還未答應要講說之前,就是一直讚歎,讚歎一乘微妙的真實法。
一乘微妙真實法,是諸佛的智慧,甚深無量。『其智慧門難解難入』,智慧門就是佛的意趣,他的心意的趣向。所以我們的趣向若不準,要如何入此門呢?我們要入一個門,我們的方向也要對。
記得昨天我們也說過,佛陀是隨順眾生的根機,所說言教不虛,無論是用圓教、頓教、漸教等等,無非是要隨順眾生,引導眾生能夠『開解』——心門能夠打得開,意趣能夠瞭解。這是佛陀的心意。但是偏偏我們眾生,無明覆蔽了我們的心,一直無法去體會。所以『或圓,或頓,或漸』。
有四教:『偏、圓、頓、漸』,或者是『藏、通、別、圓』,這全都是佛陀對機說法的教義。在這當中,就是『圓教』最圓融,佛陀『時乃說之』,常常就是要告訴大家,這種圓融的教育。
⊙圓教,以不偏為義。
這『圓』,圓就是不偏,就是他的教義非常圓滿。如月,農曆十五、十六日的圓月一樣,就是這麼圓。所以這『圓教』,就是要表明不思議的因緣。
⊙圓教:明不思議因緣、二諦、中道、事理具足不別,適宜最上利根之人,故名圓教也。
佛陀在說教中,不離『如是因,如是緣,如是果、報』等等,這是佛陀說法的基礎,也是真理。所以常常告訴大家,哪怕是要說話,也要選擇時機,選擇地點,選擇人與人,眾生會合的時候,這也就是有因有緣。所以,佛陀面對著眾生說法,沒有離開『因緣』。
還有『二諦』,是『真諦』、『假諦』,或者是『空諦』、『有諦』。無論是真假二諦,空有二諦,都是不離『中道』。這『中道』說的是真空嗎?恐怕有人將它偏解了,變成了『偏空』。那說『有』呢?恐怕有人執著,迷著於『有』而執不捨。所以,佛陀在講法時,說二諦也不離開中道;真假會合,就是『中道』。或者是事,對人講事,其實是在說理,所以事理具足。
這就是佛陀一代說教的方法,所以這叫做『圓教』。無論何時,佛陀都是在說法,都不離這種不可思議的因緣、二諦、中諦、事理,全都很具足。
但是,眾生的根機能夠如何適合?實在是有比較困難。但是能夠全都具足,因緣、二諦、中諦、事理,若能夠了解透徹佛陀的意趣,所說的法,能夠全都圓融接受,這種人叫做上根利智的人。其實,道理都沒有分別,只是眾生的取著。若能完全具體接受,這就是叫做圓教。
所以接下來這段(經)文,也是昨天有說過了。我們再來看。『舍利弗!諸佛隨宜說法,意趣難解,所以者何?我以無數方便、種種因緣』
⊙『舍利弗!諸佛隨宜說法,意趣難解,所以者何?我以無數方便、種種因緣』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這段(經)文與前面所說的,是同樣的道理。
諸佛,不只是釋迦佛,還有過去、未來的諸佛。『隨宜說法』,同樣要適應眾生的根機來逗教,無非就是要使令眾生能夠理解。但是眾生還是意趣難解,無論佛如何隨宜,適應根機來說話,無論怎麼說,大家總是取著於部份。所以,到了佛陀要講《法華經》這個時間,佛陀還說『意趣難解』。
我們《法華經》再接下來,佛陀要將此大法付託於弟子,這個娑婆世界的弟子,還是無人敢接受,向佛說:『佛陀啊!我知道佛陀的期待,不過,我們不敢。為什麼不敢?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,難調難伏。』你們若常常讀《法華經》,甚至禮拜《法華經》,這段(經)文你們應該都有讀過了。
想想看,佛陀一代時教,一輩子在人間殷殷勤勤說法,教化眾生,希望人人能夠這麼簡單就接受佛陀的心懷,佛陀的意趣。但是,四十多年過去了,開始決定要講《法華經》,還有這麼多人,『未得謂得』的增上慢。一直到佛陀開始正式宣佈:你已經三請,我豈得不說,大家諦聽,善思念之。這時候,五千人退席而去。
你看,這是佛陀,他在人間四十多年的施教,卻是所得來的是那樣的境界,五千人退席了。留下來的這些人,佛開始讚歎:『無復枝葉,純有貞實』。佛陀開始說,到將要結束之前,『大家瞭解嗎?教菩薩法,就是要承擔天下眾生的責任,大家瞭解嗎?』這個法將要付託給大家,那個場面,還是大家很冷漠,無人願意說:『我瞭解,我承擔。』還是沒有。
這段(經)文,我也是這樣常常迴旋於我的腦海中——是啊!確實如此,到底真正是誰願意全部來承擔呢?因為人人根機,心量還無法打開,無法將自己淨空。所以,這就是還有眾生剛強,難調難伏,這種怯弱的心,所以都是各執一端。
⊙無數方便:謂修菩薩行者,於諸有情,或於聖教有未入者,引之令入。
『無數方便』,也就是說,佛陀用種種的方法要來教化,無不都是教人人要行菩薩道。有人願意發心,將佛陀的典範,佛陀教育,以身作則,這個教法瞭解了,開始在修菩薩行。
這種菩薩行者,『於諸有情』,就是入人群中。入人群去,或用佛陀的聖教,用佛陀的教法這樣去施教。
『或於聖教有未入者,引之令入』。雖然同樣用佛的教法,於眾生群中去施教,但是有的人還無法入,無法去瞭解。不只是佛用種種的方法,佛陀教育的菩薩,開始要施教,同樣入人群中,用種種方法來引導令入。
⊙種種因緣:未成熟者令其成熟,已成熟者令入道法。
這種種方法就是種種因緣,向大家說種種的因緣。但是有的人『未成熟者』,就設法如何『令其成熟』;若已經成熟者,還是鍥而不捨,不斷牽引他入於道法。
所以,我們人間五趣雜居,人人都想要入佛的知見,但是各人根機不同。有的人根機比較利,就是已成熟,但是尚未決心真正入佛的知見,所以也是要用心引導。
⊙乃至諸戒律儀受持,防非止惡,種種方便,令諸有情皆得利益,是為方便善巧。
『乃至』用種種『諸戒律儀』,要如何讓他能順利進來,用佛陀的教法。佛陀的教法:戒、定、慧;戒是最基本。所以『諸戒律儀受持』,要讓大家受持,『防非止惡,種種方便,令諸有情,皆得利益』,這全都是方便法。
就如我們慈濟,雖然人人都是以善門入,我們還要引他入佛門。我們『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』,但是智慧一定不離這個法脈。所以,『慈濟宗門』就是要入人群去,去行『四無量心』;『靜思法脈』,人人就要開始發心『四弘誓願』,要從我們的內心誠、正、信、實。
修行的理念,這種的『諸戒律儀』才能開闊,用種種方便,使一切有情皆得利益,去為善付出,結好緣。無論什麼時間,什麼空間,什麼樣的人與人之間,在這有情世間,就是要去付出,去利益,這叫做方便善巧。
各位菩薩,學佛實在也是深,但是我們若用心,這是在平時的教法,佛陀雖然說圓教、頓教、漸教、偏教,或者是藏、通、別、圓等等,無不都是一理包含所有圓滿的法。看我們用什麼心來接受佛陀的教育。所以時時就要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