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3月17日】聞法起信樂

Community:
Branch:

⊙『爾時,佛告舍利弗:止!止!不須復說。若說是事,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。』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 
 
時日過得很快。時間必定要用心好好把握,用了它,時時佛法就是用於我們的生活。若不用心,時間也是一樣過,佛法就是停留在那裡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警惕,時時用心。
 
我們前面已經在經文中就夠體會,《法華經》是佛陀內心所保護著,唯一要向眾生宣說的教法,那就是一乘法。沒有什麼三乘。三乘法,是因為眾生的根機不整齊,多數的人能夠瞭解到無常的道理,知道六道輪迴是苦,但是對自己也能成佛,這個信心還不很夠。所以佛陀就是用小乘、中乘,其實他的內心所懷、護著的,那就是一乘大法。
 
從《法華經》法會成就開始,不只是人間的四眾弟子,就是天與人、十方菩薩,全都聚會於靈鷲山。佛陀今天所要說的,是過去所還未說過的,是甚深無量微妙大法。大家開始很想要聽了,佛陀卻開始說:此法實在不是普通人能夠信受,此法可能還是不要說比較好。
 
不過,舍利弗開始就代替大家來請佛。但是,佛陀向著舍利弗說:『止!止!』『好了,到此為止,不要再說。此法雖然是真正甚深微妙的大法,恐怕現在這些人還無法接受,還是不要說好了。』
 
舍利弗的智慧,他就是鍥而不捨,請佛一定要說。佛陀就是一直:『止!止!不須復說。若說是事,一切世間諸天及人必當驚疑。』
 
 
『舍利弗重白佛言:世尊,唯願說之,唯願說之。所以者何?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,曾見諸佛,諸根猛利,智慧明瞭,聞佛所說,則能敬信』
 
 
這是舍利弗代替大家要來請佛,非常懇切請佛來說。因為,佛陀擔心大家無法接受,聽到後,可能心不是起懷疑就是起毀謗,這種驚疑的心態。
 
但是舍利弗還是向佛說:這裡這麼多人,敬信的人比較多,不能相信的人數應該是很少。所以舍利弗說『唯願說之,唯願說之』,為什麼呢?我一再來懇請佛陀說法,因為這大會之上還有很多,『無數百千萬阿僧祇眾生』,這就是表示人很多,多數都是相信佛所說的法。
 
因為這些人這麼多,無量數阿僧祇,這麼多的眾生。其實舍利弗的含意不只是指當場法會上的人,舍利弗更是為未來,就是現在的我們——未來的眾生,而請法。
 
佛陀二千多年前那時候說,能夠延續到未來、未來無量數劫,長時間的眾生所需要的。所以舍利弗說『無量阿僧祇眾生』。『曾見諸佛』,這些眾生從過去生不斷地在親近諸佛,有時候是與釋迦佛修行的時代同世,同世修行,所以叫做『曾見諸佛』。
 
這些人過去曾聽過了諸佛說法,也與釋迦佛未成佛前結過很深的緣,所以這些人應該『諸根猛利』。同樣都有在聽法,雖然人人還未到達成佛的境界,還未能找出內心的清淨本性,不過有此因緣不斷地聞法。直至現在,佛成佛了,靈山會上大家來聚會,這些人應該都是『諸根猛利』,智慧很清楚了,所以『智慧明瞭』。
 
『聞佛所說』,現在聽佛說法,能直接說出了佛陀內心所保護的一乘甚深之法,相信他們大家聽了應該也都能恭敬、相信。這是舍利弗向佛陀懇請,代替大家來說情。很貼佛陀的心。
 
假使佛陀若說:好了,不必再說了。舍利弗就不再問了,如此這個大會不就散了?這不是佛陀的本意。佛陀他來人間就是為一大事因緣,就是為講此部經而來人間,為了要教菩薩法,所以他才開三乘權教方便法。為何因緣成熟了,在此時佛陀不斷地讚歎法的微妙,等到大家已經提起了很想聽,反而此時佛陀說要停止?倘若這樣就停止,這就不是暢佛本懷了。
 
佛陀他對舍利弗很信任,舍利弗最瞭解佛陀的心意,所以佛陀稱舍利弗是智慧第一。所說的智慧第一,是舍利弗最能體會佛陀之意。這個話是否要說到此停止呢?或者是後面還有最重要的事情還未暢說?這唯有舍利弗能瞭解。舍利弗就是瞭解,才會代替大家一再一再地請法。佛陀也很相信舍利弗請法是鍥而不捨,他很相信,佛陀才會『止!止!』,三次不斷地三請三止。這就是師徒心的默契,非常貼心。
 
所以說,『日光不為無目者而隱,佛法豈為癡盲者而默。』
 
 
⊙日光不為無目者而隱,佛法豈為癡盲者而默。
 
 
不能如此。因為這麼多人盼望著。佛陀一大事因緣就是要傳此法,一乘大法。佛陀絕對不會為了在座還有少數不敬信一乘大法的人,就真的不說,就停下來,不可能。
 
所以說,『日光不為無目者而隱』。太陽出來了,不會因為他眼睛看不見,太陽就不出來,絕對不會如此。佛陀也不會為了少數人不了解,不敬信大法,他就停止法而不說。所以說,『佛法豈為癡盲者而默』。佛法也不能因為少數人愚癡,他無法去瞭解、體會佛陀的心意大法,這樣就不說,也不可能。所以,這就是佛陀繼續下去,還是要說的法。
 
這是前面佛與舍利弗的對答。看到這段文,會很羨慕佛陀,他的身邊有如此貼心的弟子,那麼瞭解佛陀心意的舍利弗。否則,世間如此複雜,凡事都如此求而得,如此不是太過草率嗎?所以,應該要讓他知道此法是很寶貴,人人若想聽法,心理就要有準備,準備出這分的信,那分的信心一定要有。這『信』是很重要。
 
在佛陀時代,有一位叫做真珠鬘。這位真珠鬘是出生於一位很有錢的長者的家庭,她出生時,很奇怪,就是額頭上好像一顆珍珠,會發亮的珍珠。更加奇怪的,自從這個女孩子出生後,家庭的珠寶自然湧出。
 
父母很疼惜這女兒,乖巧、聰明、伶俐,長得很漂亮,又很善良。若是看到貧困之人,她就將她的珠寶不斷不斷地布施給貧困之人。
 
到了十七、八歲時,另外一位長者家裡有一兒子,非常英俊的青少年,學問很好,也是很善良。就這樣,這兩個家庭就結為親家。
 
這對年輕的夫妻有共同的心願,那就是信仰佛法,同時樂善好施。二個人相約著,保持乾淨的身與心,身心清淨找機會出家。
 
這二個家庭也是信仰佛法的家庭,所以歡喜成就這對年輕的夫妻,一起到佛前去皈依,同時發願出家,二個人都剃度了。大家看了很羨慕,怎麼能有這麼好的人生呢?出生在富有的家庭,修行是如此順利,隨心所欲。大家感覺這因緣是如何呢?佛陀開始就說出了這個因緣。
 
就是說,在過去賢劫的時代,有一尊佛叫做迦葉佛。迦葉佛到波羅奈國時,在波羅奈國有一位年輕人名叫阿沙羅,他不是很有錢,卻是他很信仰佛法。他拜見了迦葉佛時,看到迦葉佛的莊嚴,瞭解迦葉佛佛法的微妙,他覺得一個人聽到、少數人聽到很可惜,發一個願要舉行一個『無遮法會』,想要讓更多人來接觸佛法。所以他就要去勸募,募很多人的心,募很多人來信仰,同時讓大家共同來出錢,來舉辦這麼大的『無遮大會』。
 
『無遮大會』就是請佛來受供養,同時佛陀向無數大眾來說法。當他在勸募人人成就『無遮大會』時,有一位婦女聽到了,內心就起了信樂,很相信迦葉佛的法微妙,而且也隨喜。古代印度的有錢人,女人的裝扮會用珍珠披在額頭上,她就隨手將額頭上的這顆珍珠取下來,價值很高,就讓這位阿沙羅。這阿沙羅拿到這顆珍珠,就趕緊去辦『無遮大會』。
 
女人回到家中,先生看到,『妳額頭上那顆珍珠呢?』她就將在街上看到、聽到,歡喜,隨喜將這顆珍珠捐出去。這位婦女的先生聽到,很歡喜,不只是沒有責罵她,同時讚歎她、隨喜她,同時也發願:『有這樣的佛出現於人間,我很願意去聽佛說法,甚至我要發願,生生世世能聽聞佛法,因緣成熟能夠隨佛出家。』二個人同時都尚未聽到佛法就已信仰佛法,所以二人同時發這樣的願。
 
所以說來,信,信法是如此豐富的因緣。這對夫妻在迦葉佛的時代,一直到現在釋迦佛這個時代,已經因緣成熟。這對年輕的夫妻是賢劫以前,迦葉佛時代那對夫妻。
 
總而言之,這種隨喜也是功德,這種要擴大人人能來瞭解佛法,這也是一種修行難得的功德。總之,我們學佛、聽法,必定要時時起歡喜心、信仰心,而且要相信佛陀所說法。一切就是要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