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2月19日】深植大信 斷疑契悟

Community:
Branch:

[欲解疑念需至精勤,當深植大信根願力,體解佛智深入法海,究竟大乘真實妙法。]

 
 
也就是要告訴大家,們若要解開疑念,必定要有至誠精勤之心。[信為道源功德母],疑是很障礙道心,所以有信就不能有疑,有了疑念就無法相信真實甚深之妙法。所以,疑就是障礙道,所以我們的內心不能有疑念。
 
我們若要解開這個疑念,必定要從我們的內心至精、至誠、至勤,就是用最虔誠勤修的心念,所以我們必定要深植大信根願力。我們這個信根必定要很深、很闊,要鋪開、展開,如此我們才能將佛陀甚深微妙的道理入我們的心,我們才能從我們的心體解佛的智慧。我們若能體解佛陀的智慧,自然我們就能深入法海。
 
我們若在作三皈依時,不就是有一句[體解大道]。(編按:[自皈依佛,當願眾生,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。])我們要[體解大道],就是要深入佛的智慧海,這就是我們所追求。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,就是為了要[體解大道];同時要[發無上心],這個[無上心]就是大信根力的心。
 
我們若是皈依法,我們就要深入佛陀的智慧海,我們才能真正將佛陀的教法全都接受,信受入我們的心,我們才能[智慧如海]。(編按:[自皈依法,當願眾生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。])這是經藏,這麼多的東西,我們要如何將它吸收進來?唯有[信],這個大信根力,我們才能吸收佛陀智慧之法。[法]多,深如大海,我們既入大海,就要吸收甚深廣大的妙法。
 
我們不可空過時間,我們要走的就是究竟大乘真實的妙法,這是我們的一乘法,希望我們人人能夠體會。
 
前面我們說到人人心中有疑,在那當中,舍利弗也是知道全場的人,四眾的心境通通有疑念。過去四十多年來跟隨佛陀,佛陀的教育我們通通接受,現在佛所說的,難知難解,甚深的妙法,到底是什麼呢?心有疑,因此舍利弗代替大家要來請示佛。
 
 
⊙[爾時,舍利弗知四眾心疑,自亦未了,而白佛言:世尊,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,甚深微妙難解之法?]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 
 
[而白佛言],就是代替大家要來向佛請法,所以說[白]。[白佛]是一種的恭敬。來向佛這樣說:[世尊,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,(甚深微妙難解之法)?]。佛陀怎麼一直在稱歎,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的法。
 
過去釋迦佛就是用方便法來教育眾生,隨機。佛陀就是要表達,不只是我用方便法隨機逗教,過去的佛也是這樣,同樣用方便法來度眾生,這種的法是權巧妙法。佛陀,釋迦佛一直在稱歎,表示引過去諸佛來證明自己,同樣這樣施教的方法,用方便法,隨機逗教。
 
所以舍利弗就說:佛陀為何一直稱歎過去諸佛是第一方便之法,到底這甚深微妙難解之法又是什麼法呢?
 
 
⊙[我自昔來,未曾從佛聞如是說。今者四眾咸皆有疑,唯願世尊敷演斯事!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?]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 
 
[我自昔來,未曾從佛聞如是說]。在過去都不曾聽過,不曾聽過釋迦佛讚歎其他過去諸佛的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,從來也不曾聽過佛這樣說。
 
[今者四眾咸皆有疑]。現在我才聽到,其實大家也是與我一樣,都是現在才聽到,釋迦佛這樣在讚歎,稱歎過去佛的方便甚深難解之法。不只是我有疑,其實大家都同樣有疑。第一次聽到,所以心中無法瞭解,所以[唯願世尊,敷演斯事。]希望世尊您,能在此時向我們大家公開,很開闊的來為我們開示。
 
我們來瞭解到底是什麼法呢?這[難解之法],[難解]就是難知,難解、難知,悟入也是很困難。既然無法去理解,那就是因為我們還不知道,不知道就不瞭解,就是因為不瞭解,無法去體會佛的知見,所以要能夠覺悟、體悟就更難。大家的心都是差在這一點——難解、難知,悟入困難。就是差在這裡。
 
所以,這段(經)文也是這樣說:[諸佛智慧,甚深無量,其智慧門,難解難入]。
 
 
⊙[諸佛智慧,甚深無量,其智慧門,難解難入。]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 
 
我們已經說過了,因為佛陀的智慧很深,這種無量,不只是深,又闊,又是無量的智慧之門,我們還無法打開這一道門,所以難解難入。佛陀說[開、示],就是要開眾生的心門,才能夠讓大家瞭解此道理。
 
我們眾生凡夫的心門就是關得很緊,我們的真如本性,自己用一道障礙的門將它障礙住了。佛陀就是要來開啟這道門,讓人人能夠瞭解,在這一道門內就是真如的本性。所以佛陀為這樣的一大事來人間,要來開啟這一道門,叫做[開、示]。讓大家知道,我們人人原本都具有如來智性。但是這道門,佛陀自己本身是開了,但是其他的人智慧門還未開,所以難解難入。
 
這個智慧門真的是無法瞭解,因為我們大家全都是向外追求,要去看佛陀的那個心門。其實,佛陀是要來為我們開啟我們的心門。所以這就是只差這一點。我們若能反觀自性,自性本來就是如來的本性。但是我們人人總是一直無法自己反觀自性,只一直向外、向外去追求。
 
所以,佛陀的智慧門,佛陀自開,佛陀自己瞭解,他自己瞭解之後,知道方法,所以要教我們大家,自開我們的門。但是,我們還不懂如何回歸回來,開我們的心門,所以難解難入。
 
[四眾咸皆有疑]。舍利弗還是在此處說:因為佛陀說,佛陀的智慧門難解難入,因此大家還是都有疑。
 
 
⊙於諸實理猶豫不決之心也,故非契悟諦理不能絕疑。
 
 
[於諸實理,猶豫不決之心,故非契悟諦理,不能絕疑。]還在那裡猶豫。因為,佛陀告訴我們,人人本具佛性,而我們還無法真切體會,還無法大信力,相信我們自己本身還是有真如本性。所以,於諸諦理,真實的道理中,我們還在門外猶豫,還無法下決心說:[對,我與佛一樣。我只要這道門打開了,我的真如本性在其中。]
 
我這道門是什麼門呢?那就是無明的門、障礙的門。我們這無明、障礙這道門,我們還無法打開。無法打開,就是因為有猶豫不決的心,[故非契悟諦理,不能絕疑]。我們一定要去契悟,佛陀在說,你要相信。要契佛心,必定要有大信力,你真正相信佛,才能去契悟佛的心。
 
佛心就是諦,真諦的道理。佛陀他的內心所護念的、所保護著的,心心念念,那就是真諦的道理。我們若沒有去體會佛陀用這分真諦道理,我們若無法契悟,我們就是無法絕疑,這個疑無法去除。所以,我們第一要大信力,大信心,才能夠相信佛的道理;我們相信佛的道理,我們才能將它去除。[絕]就是完全斷絕了疑。
 
所以要入佛門、契佛理,一定要先斷絕疑心;而要斷絕疑心,一定要有大信力;而要有大信力,必須大根機的人,才能有大信力。若是小乘預流果,就是在小乘才開始準備要再進階,這樣初果以上的人,以及菩薩初地以上,這樣的人更要用心斷疑。
 
在這會中,很多人還有疑,這都是在小乘,或者初發心要行菩薩道,這樣的人,四眾弟子。所以他們的心還有疑,舍利弗是代替這些人再來請問佛。
 
 
⊙云何為疑?於諸諦理猶豫為性,能障諸善法為業。謂猶豫者,是令善難生故。
 
[云何為疑?]什麼是疑?[於諸諦理猶豫為性],就是無法下決心的人。我們大家若說:[這個人怎麼了,這樣起起落落?][他就是這樣猶豫不決。]像這種猶豫的人,他就是這樣的習性,就是無法下決心的人,他會障礙諸善法。
 
這種疑心,不懂得要決定下定信心,這樣的人,他是自我障礙,他會障礙所有的善法。這就是業,就是猶豫。[令善難生],現在要生起一念善法也很為難。我們一般的人就這樣猶豫不決,善的法,他無法[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],無法下這麼堅定的決心,所以他的心就在那裡起落不安定,這就是我們的凡夫心。
 
現在舍利弗就是代替大家來懇請佛陀向大家公開,開闊更開闊,來向大家開示,讓人人能瞭解,佛陀過去的方便法,與過去諸佛開方便的門,到底如何適應眾生的根機,現在眾生要如何將過去方便的法回歸入一乘妙法。所以大家心有疑,請佛慈悲開啟大家的疑念,要如何讓大家更能相信、瞭解。這也是舍利弗的慈悲,代替大家。他說:[我也還不是很瞭解,大家還有疑,所以請佛開示。]
 
總而言之,我們要用心聽法,聞、思、修,最重要的,周圍的益友、善友也是很重要,能夠助益我們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