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慈心護念持法傳承,妙法未圓應生精懇,信力精進迴向大乘,誠心願力體解大道。』
就是希望我們人人體會佛陀慈悲護念一乘妙法,我們應該要更用心聽聞,同時要能持法,聞而修,修而持,所以法就是要人人用心傳承。
在佛的時代,常隨佛的大眾,雖然常常跟隨在佛的身邊,卻也是無法體會佛心本懷,所以『妙法未圓』。真正很微妙的法,也就是佛內心所護念,大眾還無法很透徹瞭解,所以『妙法未圓』。這是對大眾的根機而言。
所以我們應該,當初大眾應該要生起精懇的心,要真正的精心無雜,真正懇切來求法,要認真聽,能聽出佛陀所護念的心聲。所以,叫做『妙法未圓』,還有一點點不是很瞭解。所以更要生起了精心、懇切,要用心。
所以『信力精進,迴向大乘』。因為佛陀所要說的一乘妙法,那就是大乘了。過去佛陀是對機說法,鋪一條路,讓你們能方便到達現在所開啟的這條真實大路。過去是一條的便道,雖然是便道,也能夠到達我們要去的地方,不過,就是還差這一段,這一段大道,歸向到佛的境界的大道,所以我們要『信力精進』。
『迴向』就是說我們的心要凝聚,向大乘的道路。所以,誠心願力才能夠體解大道,大家的心要抱持真正虔誠的心願,大信的力量,這樣才能真心體解大道,我們的心與道能契合。
我們前面說過了,『佛說一解脫義,我等亦得此法,到於涅槃,而今不知是意所趣?』
⊙『佛說一解脫義,我等亦得此法,到於涅槃,而今不知是意所趣?』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那是前面的(經)文,說:佛所說的解脫的道理,我們好像有得到了,我們的心很平靜,瞭解佛的教法,知道一切因緣果報,所以將心很安靜下來。我們以為這樣就已經得到解脫了。不過,現在佛陀再度提起法很深妙,說我們大家,聲聞、辟支佛所不能解,還不能夠瞭解,到底是什麼法呢?
這是四眾無法體會,內心的所念。所以這期間,『爾時』,『爾時』就是那個時候,從阿若憍陳如與千二百五十人,還有求辟支佛、菩薩心的人,全場的人都無法瞭解。以為已經得法了,沒想到還是沒有真切瞭解佛的心意。在大家的心有生起這樣的念頭那個時候,叫做『爾時』。
⊙『爾時,舍利弗知四眾心疑,自亦未了,而白佛言:世尊,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?』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『舍利弗知四眾心疑,自亦未了』。知道大家心有疑,自己想自己也還是還沒有很瞭解。
先來瞭解『舍利弗』。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。看,光是佛的常隨眾就有千二百五十人,卻是佛陀時時在讚歎的才有十位而已,可見修行能夠真正貼切於佛心,而且能夠瞭解佛法,身體力行,能夠到這樣的水準不是很容易。
十大弟子各有優點,目犍連是『神通第一』,舍利弗是『智慧第一』。在所有智慧,歸納於智慧中的弟子,是舍利弗為代表,他為第一,所以他以智慧著稱。又,舍利弗雖然很有智慧,卻是也曾經過很久很久才發大心。舍利弗都這樣了,其他的呢?
常說『心寬念純』,我們要依教奉行,這樣要通達諸法才有辦法。所以佛陀說:『當生大信力』。你要相信,要有這個力量,願意不怕辛苦支持下去,這就是要『當生大信力』。
大家,我們慈濟人不就是人人有信心,很多關關卡卡的困難,都說『克服萬難,使命必達。』不就是常常聽到這樣說嗎?這就是勇敢的信力,發大心,一定要勇敢,一定要相信法。同時還要有力量,要有勇敢的力量,否則很快就會退失道心。
舍利弗知道四眾心疑。何謂『四眾』?就是佛說法時,大家共同在那裡聽法,有三種的四眾。
第一種,就是發起講經的人。就如在《法華經》中,在座的人,如舍利弗,他為了要瞭解佛陀到底內心的本懷,佛知、佛見,所保護著的微妙法是什麼?他代替四眾來請法,第一次、第二次、第三次,舍利弗要請三次,佛陀才開始講這部經。所以,舍利弗就是請佛說《法華經》的『發起眾』。
我們凡是什麼事情,哪一本經、什麼樣的法,都有人起來請問。請法的人,叫做『發起眾』。
我們一直說到現在,還在敘述佛陀的心意,還在敘述小根、小智之人,《法華經》尚未開講。現在開始有『發起眾』,那就是舍利弗,知道四眾心疑,他站起來,請佛講現在《法華經》的開經。那就是舍利弗,叫做『發起眾』。
第二種,就是『當機眾』。『當機眾』就是常常隨在佛的身邊,所有的法,他們都有聽到,全都是依教奉行,各人得各人的心得,各人修各人的行。已經瞭解佛的教法,但是停滯在心已經寂靜,覺得:『我現在都心無煩惱、無掛礙。』只停滯在那裡。分段生死雖然是去除,但是變易生死的最後那一關還沒有過,還未完全透徹。所以,這千二百五十人也是叫做『當機眾』。
或者是宿植德本,已經開始修行。不一定在千二百人之列,還有其他的人,很久以來都已經在修行,內修、外行的這個德,已經積了很多功德,也能回歸本源——『人之初,性本善』那個本源;只是還未透徹明瞭。像這樣的人,『緣合時熟』,到了因緣和合,這樣的人『聞即得道』,這種的人也叫做『當機眾』。此外,在那個時候,想要聽佛陀再開示一乘妙法的人,也都是叫做『當機眾』。
第三、是『影響眾』。這『影響眾』就是他方來助佛宣法,宣揚佛法的菩薩。例如八萬菩薩眾,有的是從他方來,或者是已經成佛,來助佛道場。常說,彌勒、文殊、觀音、普賢等等,這全都是來助道場的人。所以他方菩薩到來,這叫做『影響眾』。有這麼多人,他們不是不透徹道理,他們是來影響大家,也來見證佛所說的法是真實法,這都是叫做『影響眾』。
第四、叫做『結緣眾』。那就是一般下根機的人,德薄、福淺這種的人。聽,根本就聽不懂,也發不起大心,不過,就說:『結緣啦!佛在講經,我就去聽。』這種不是真心想要修行的人,也不是真心想要來求法的人。
這叫做『四眾』:發起眾、當機眾、影響眾,以及這種結緣眾。這是第一種類的『四眾』。
第二種就是『出家四眾』。都出家了,就是比丘、比丘尼,還有沙彌、沙彌尼。
還有,『俗四眾』。僧就是比丘、丘尼,俗就是優婆塞、婆夷,這樣也是四眾。所以這是第三種的四眾。
這三種四眾,在靈鷲山那期間已經具足在那個道場。『影響眾』是來到此處影響人人,這『影響眾』如文殊菩薩等等菩薩,他們的心已經無疑,是來影響這個道場,來見證佛所說法的人,所以當然他的心無疑。現在所說的四眾,是在家二眾、出家二眾。這種的四眾,所以這是『疑方便』。
⊙四眾心疑:此疑方便。佛所得法甚深難解者,而今世尊何故而作是言?
『佛所得法甚深難解者』。以前佛陀這樣告訴我們的法,感覺是很深的法,我們好不容易已經瞭解了。不過,佛陀現在,『而今世尊』,現在釋迦佛,怎麼又再這樣說,『而作是言』。現在、過去都已經是難解之法了,我們很用心,很不容易已經都能瞭解了,現在世尊又說:『諸佛智慧,廣大深遠,成就希有,難解之法』。
⊙『諸佛智慧,廣大深遠,成就希有,難解之法。』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過去我們以為這麼深的法,我們已經瞭解,現在佛又說諸佛智慧廣大深遠,所成就的是希有難解之法。這是現在佛所說的,我們真的是無法瞭解。這是大家的心所疑的。
今天所說的甚深,這個深與過去的深,現在這個深,真實甚深這個法,到底意趣真的是難解。前面所說的是『疑過去』,佛陀所說的法,那些方便法是不是真實法呢?現在佛陀又要說更深的法,到底是我們能夠接受的法嗎?這就是他們的心所疑。
『法』是有那麼深嗎?只是我們的心還未與法真實接合而已。所以,我們現在要學佛的慈心,佛陀的心護念,我們也要用很珍惜的心來護念。我們現在要聽的法,我們要很珍惜,我們還要再發心『持法傳承』,我們一定要持法來傳承。
『妙法未圓』,我們應該要再生起精勤的心。我們的信力要精進,要迴向大乘,人人要啟發我們的大心,不要迴大向小,我們要繼續大信力要維持下去,誠心願力才能夠體解大道。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