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2月11日】福利眾生破憍慢心

Community:
Branch:

『捨離恩愛出家修道,福利眾生破憍慢心,攝御諸根不染世慾,遇樂不欣能忍如地。』
 
 
這就是要告訴大家,我們既然捨離恩愛,出家修道,就是要抱持那分福利眾生,破憍慢心。要知道人生苦難,所以我們發心修行,發心修行,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捨離恩愛。
 
家庭的恩、愛,眼前看來好像是享受,其實隱覆著是一種束縛,好像火爐不斷在焚銷我們的慧命,如一條鐵鎖綁得很緊,愈綁愈緊,愈綑愈大,愈纏愈深。知道道理以後,就是覺悟了,辭親割愛,出家修道。不是為了自己,覺悟之後還要去兼利他人。領受佛陀的法,再傳授,這叫做法脈傳承。
 
我們承著佛陀的教法,成長我們的慧命,傳承佛的教法,所以不斷一直傳下去,都稱為『法子』——從佛口生、從佛法生,是我們的慧命。
 
佛陀的口中說出來的話,就佛陀在世時,聲聞、緣覺無不都是從佛的音聲來悟道。佛陀當初說法之後,將佛法不斷結集、流傳。雖然佛陀的音聲不在人間,卻是佛陀的『法聲』——法的音聲,還是流傳。
 
所以佛生法子,從佛口生、從佛法生。佛的法不斷讓我們體悟,不斷讓我們增長慧命,所以出家者稱為『法子』——佛法所生之子。所以出家既然是承傳慧命,那麼我們必定就是有使命,荷擔如來家業,所以就是要『福利眾生』。
 
我們要為眾生造福,教化眾生,讓他有因緣接受佛法,這是很重要。所以接受佛法,開啟心智——心的智慧;我們若沒有接受佛法,心智就難開。要能夠讓他用心來接受,而且是深心接受,若能如此,破他憍慢的心,這才是真正『福利眾生』。
 
要破憍慢心唯有佛法,待機、待因緣。所以,我們出家要『攝御諸根』,最重要的,我們的六根要好好調伏。心在外面的境界,我們要發揮什麼樣的智慧,用什麼樣的見解,在這人間不要受六塵污染了,我們要入人群而不受世間一切的欲念誘引。
 
所以,一個方法,『遇樂不欣,能忍如地』。遇到大家在快樂等等,貪戀,我們不必羨慕人,不必羨慕別人的財產多、名利大,這都不用羨慕。我們應該要自慶幸我們的福,無貪著。你無貪著,無分別,無生滅,若如此,天下所有的不都是我們的嗎?
 
記得過去有一段期間,一群貴夫人都在炫耀鑽戒大小。我就告訴她們:『這樣炫耀,歡喜那一點點而已。若是遺失了一顆,那就很苦了!不如這個苦給別人,戴在別人的身上,我們來欣賞就好,這樣我們的心無掛礙,這樣不是很好?不一定爭取擁有在自己的身上。』我們用這種心,祝福別人的有,我們自己來享受,這就是『忍』,忍得欲念不會跑進我們的心。
 
就如大地一樣,大地擁有萬物,完全是供應給眾生,大地一點都不貪有。所以大地如母,不斷地供應,沒有貪念。我們若能瞭解,應該人人要用心。
 
 
⊙『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各作是念』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 
 
出家乃是大丈夫事。比丘亦叫做『福田僧』,他自己修行,心地整理得很好,這個心地很肥沃,尤其是雜草都去除了,只要種子撒下去,這畝田就很豐收。
 
對自己而言,自己破除憍慢心,這就是要除心地的雜草。佛法若入我們的心來,就會粒粒種子的佛法都在我們的心地,沒讓它漏失掉。這是對自己而言,自耕心地,自得福田。
 
 
⊙比丘亦名福田僧。福利眾生,破憍慢心,謙下自卑,以成清雅之德也。
 
 
比丘就是化度眾生。佛世時就是去托缽,這叫做化緣。接受佛陀的教法之後,我們向眾生去乞食,來養我們的生命,我們要施法給眾生,這叫做『福利眾生』。
 
比丘尼也一樣,同樣是向佛乞法、向眾生乞食,這就是要折憍慢幢。我們人人的心都很驕傲,有的隨佛出家,有的是王親皇族,為了要讓大家都平等,所以生活要到外面乞食,能夠接受,來出家,才能將法入心。
 
現在說『比丘尼』。『比丘尼』就是出家女眾受具足戒的總名,叫做比丘尼。比丘的意義與上面所說相同,比丘尼就是女眾。比丘尼的開頭,就是因為大愛道比丘尼。
 
 
⊙比丘尼,義說同上。出家受具足戒之女眾總名。以阿難懇請初度佛之姨母大愛道為僧,是為比丘尼之始。
 
 
大愛道,大家應該要知道,叫做摩訶波闍波提。摩訶波闍波提就是釋迦佛的姨母。釋迦佛出生時,摩耶夫人年紀較大才產子,所以產難,七天後就往生了。他的父王為了要撫養太子,摩耶夫人的妹妹自願要代替姊姊撫養太子,她叫做『摩訶波闍波提』,譯作華文的意思叫做『大愛道』,這就是佛的姨母。
 
佛陀成佛之後,有一段時間,淨飯王就邀請佛回皇宮說法。說法的期間,大愛道,就是摩訶波闍波提,率領著皇宮的宮女,人人都虔誠皈依佛陀。皈依佛之後,很精進修佛法、聽佛法,如是聽、如是聞、如是修。這是在皇宮裡面,有很多女眾都很歡喜佛法。
 
一段時間之後,佛陀離開迦毘羅衛國,遠離到外地去弘法。這段時間,摩訶波闍波提一直思念著佛,一直羨慕法,思慕佛與法。整個宮廷之中所有的人,包括耶輸陀羅,都一直悶悶不樂,常常在大家會聚時,對世間的娛樂享受感覺一點意義都沒有。佛陀離開皇宮之後,佛法的聲音消失掉了,大家的心很空虛,人生的生命,它的意義是什麼?所以大家都很不快樂。
 
有一天,摩訶波闍波提就提議:不如跟隨佛,來隨佛出家,時時來接受佛法,來增長我們的慧命。大家就呼應。她向佛要求:『佛啊!我們離開了法,這個生命好像空掉了,唯有佛法能夠滿足我們的心,我們的命才算是活著的命。』所以請佛能夠允許她們追隨佛陀的僧團,同樣能夠聽法。但是佛陀默然,不允許。連續三請,大愛道三請出家,佛陀就是沒有允許,所以摩訶波闍波提就要求阿難。
 
阿難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,就勉強接受這個使命,向佛陀請求,苦苦哀求。佛陀看到阿難來替大愛道請命,佛陀就允許了,但是要有條件,就是『八敬法』。所以,摩訶波闍波提等人,大家認為,只要能讓我們跟隨佛陀,在僧團中聽法,要什麼條件我都願意。
 
其實,佛陀提出這個『八敬法』,就是要刁難摩訶波闍波提,希望她能知難而退。但是摩訶波闍波提,大愛道,她的一心一志就是要追求佛道,所以無論佛開出什麼樣的條件,她都願意接受,所以才有『八敬法』的產生,就是要將『我慢幢』折斷。
 
因為,在僧團中的生活與在皇宮不同。在皇宮裡是一國的國母、皇后,全國人民所尊敬的,尤其在宮內是高高在上。所以,你來到僧團修行,這種名、地位,全都沒有了。來到此處修行,與大家的生活都一樣平等,同樣每天要出去托缽,面對這些比丘必須恭敬禮拜。
 
這就是要折掉她的『我慢幢』,為了恐怕這群女眾,尤其是在皇宮的身分很特殊,唯恐會破壞了僧團的規則,所以提出很嚴苛的條件出來。但是,大愛道還是願意接受。
 
不只是『八敬法』,甚至十戒,甚至具足戒,在生活中很微細的規矩都要奉持。這就是比丘尼的生活,比起比丘的生活更加嚴格,更加謙卑的心態來尊重所有的比丘。這是比丘尼種種的法要。
 
總而言之,學佛出家就是心存清新、很清淨,日日新,不要心有污染,每一天的人、事、物,在我們的心都不要有一點出差錯。我們的心,起心動念無不都是傷害了我們的道意,所以要勸耕心田,做一位真正的福田僧。
 
出家乃是大丈夫事,將相難為。這就是我們要勇敢,要破除憍慢心,我們要如何謙卑,要縮小自己,一切一切都要很清新,這種『日日新,苟日新』。
 
所以我們修行,是一種要如何斷除苦的源頭,這種恩愛等等,我們都要斷除了,家庭的生活享受都要脫離了,出家之後還有什麼好追求的呢?情與愛,名與利,全都斷除了,還有什麼好計較呢?所以,人若懂得顧守好道心,佛陀的一乘實法就不遠了。所以,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