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⊙佛心本懷浩瀚,一念太虛沙界,悲智法髓蘊育,滋潤眾生慧命。
各位,佛心本懷是浩瀚無窮無際,這是佛陀他的慈悲,他的心懷,他的智慧,所以他[一念太虛沙界],一念中能夠包容太虛、量周沙界。所以,他用他的悲智蘊育、潤澤眾生的慧命,希望能夠將他的智慧化為髓,這樣來滋潤眾生的慧命。
各位菩薩,用心啊!我們一定要用心來體會佛陀這念悲心本懷,我們才能夠體會到佛陀,他的智慧與宇宙天體之間的會合,我們眾生才能夠體會到佛那念的本覺。
所以,我們法要從何處找呢?日常生活中都不離法。在我們的內心本具佛性,我們若能用心去體會到這分的佛心本懷,那樣浩瀚遼闊無邊際,我們的心印他的心,同樣的我們的心也能那麼開闊。這心念打開了,這個[量]能夠周遍沙界,這是我們也能夠辦到,不光是佛有而已。
我們要體會佛的悲智法髓在蘊育我們,我們的心與佛的心同等,我們才能接納他這分的法髓來滋潤我們。我們若不相信,我們的心永遠就是與佛拉長了很長的距離。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與佛的心是這麼契合、接近,這樣我們才能接觸到法髓的滋潤,慧命才能成長。這必定我們人人要相信。
所以,我們之前一直說過,佛知、佛見,佛所啟悟的智慧妙法,多數的人都只是差那麼一點點,差沒多少,差一點點而已。無論是舍利弗、辟支佛、新發意菩薩等等,一直一直在接近中,還是無法很徹底體會到。所以上面那段(經)文就說:[不退諸菩薩,其數如恆沙,一心共思求,亦復不能知]。
⊙[不退諸菩薩,其數如恆沙,一心共思求,亦復不能知。]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這段(經)文,我們大家應該要更加清楚。這樣一層一層、一段一段,一直在為我們比喻,三乘的聖人都還未達到與佛平等,何況是佛智與我們普通人的距離,所以我們還是要再努力。
下面這段(經)文就這樣說:[又告舍利弗,無漏不思議,甚深微妙法,我今已具得,唯我知是相,十方佛亦然]。
⊙[又告舍利弗,無漏不思議,甚深微妙法,我今已具得,唯我知是相,十方佛亦然。]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佛陀又再重新叫舍利弗,[舍利弗!要知道,無漏不思議]。無漏,什麼是[無漏]?
⊙漏者:煩惱之異名。貪瞋等之煩惱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門漏落流注而不止。
煩惱的異名叫做[漏]。煩惱就是讓我們不斷漏失掉,漏失了我們這念清淨的本性,漏失了我們本來與佛同等的智慧,就是讓我們有煩惱、無明,所以不斷讓我們漏失掉。
看看我們人生,不就是如此?出生之時開始,過去生中所帶來習性,薰習我們本來原有清淨的本性,在過去生中都已經受到薰習了,所以帶著那個因、緣,被薰習的性又再來到這輩子。
但是,薰習之後這個性,在這個家庭的後天慢慢成長,再又薰習現在今生此世的習氣。帶著過去的習氣,又薰習現在的,所以這個煩惱不斷又再增加,我們清淨的本性又覆蓋了另外一分的無明。所以,本性清淨,智慧是光明,受到這煩惱一層一層不斷覆蓋住,所以我們的智慧就在這被覆蓋的當中,慢慢漏失掉了。
所以說,業,隨著年歲增加業力。每天起心動念,壞的念頭一直累積下來,你們想,這種的煩惱,不就是讓我們所有的智慧在漏失嗎?連我們這輩子的知識,這輩子的體力,都會隨著年齡漏失,何況我們累生累世,無始劫以來,到底我們覆蓋了多少的煩惱在心裡?
因為煩惱無明,讓我們漏失掉了很多的智慧光明,所以這個[漏],真的是我們慧命中最毒的東西。也就是貪、瞋、癡等等的煩惱,日夜都是在我們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根,這[六根門]這樣漏出去。我們眼睛看到東西,開始就想要貪,這種無論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所接觸到外面這個六塵境,我們的[意]門,就是[識],眼識、耳識、意識等等,這個門就打開了,打開了這個門,我們的智慧就隨這個門漏失掉。
因為,你增長一念之貪,就是消失了一念之智慧。所以,我們的智慧都是在這六根門這樣漏落掉,漏掉了,所以[流注不止],這樣一直漏、一直漏,每天就是智慧一直漏出去。
我們昨天不是說,菩薩[十地],從歡喜地一直到焰慧地,一直到法雲地,是多麼亮麗光明。我們若不發這樣的心,不想要去這樣實行,我們的智慧就無法發光、發亮。
再來,這個煩惱會令人漏落三惡道,這也叫做[漏]。
⊙煩惱能令人漏落於三惡道,謂之[漏]。
[漏]就是漏落,就墮落下去。這個煩惱會使我們的智慧一直漏掉,最後充滿了煩惱,去造很多的惡業。所以,這麼多的惡業,隨我們的惡業到我們由不得自己的三惡道去,這叫做[漏]。
⊙離煩惱之法云[無漏]。
離煩惱之法叫做[無漏]。我們若能趕緊將煩惱去除,這樣才能叫做[無漏]。所以,要去除煩惱,還是要很用功。
[無漏不思議],真的是無漏不思議。我們要知道,佛陀的智慧不是普通人就能夠瞭解,哪怕就是十地菩薩,還有微分的煩惱,所以還無法與佛這個心懷貼近起來,還是有一點距離,所以叫做[不思議]。
這[無漏]就是非常清淨,這妙法,我們要修就是希望修到[無漏],智慧入我們的心來,都沒有讓它漏失掉;種種的微妙法要存在於心,沒有漏掉。這是一個很不可思議的事情。
⊙不思議:超過尋思言語道故,微妙甚深自內修證,非諸世間語言所喻故。謂如來所有知見,萬行圓成,諸法具足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不能測其少分,是名不可思議。
這[不思議]意思就是超過尋思、言語之道,就是不思議。所以[六凡]絕對是無法體會到這[不思議]。佛陀所證,就是他覺悟的這個知見,對我們六道之凡夫,根本就差很多,那個距離很長。哪怕就是[四聖],在佛之前的三聖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樣用心共思量,大家集合起來去縝思之後,要用語言來說,表達,其實也還是很難。所以,這超過了[尋思],就是找,一直在找。
其實,你要到哪裡找呢?[佛在靈山莫遠求],不過,我們人人要回歸自性,方法還是不清楚,只是向外在找,所以叫做超過尋思。找語言,從外面找很多語言,還是無法瞭解,所以[微妙],就是甚深。要內修,一定要內修,不是出去外面找。我們要人人內修,內修才能夠把這些因全都瞭解,才能夠證果位,結果。
[非諸世間語言所喻]。所以說這麼久,要用什麼法來比喻?很簡單,不是只在外面找,最重要的,反觀自性。佛陀他是反觀自性,所以體會了宇宙萬物之真理。也就是說,如來所有的知見,萬行圓成。
[如來]就是釋迦佛,從過去親近無數百千萬億的諸佛,所有這麼長久的時間不斷不斷去找,最終還是向內反觀自性,所以內外都已經很圓滿,所以叫做萬行圓成,佛之知見全都完成了。[諸法具足],所有的法都具足了,像這樣這麼圓滿的覺悟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當然無法測其少分。
就如十地菩薩在法雲地,還有那個[法雲]的痕跡在。佛都沒有了。佛陀的境界,連薄薄微微的雲都已經晴朗了,這是佛陀的智慧,佛陀的知見。所以,甚深微妙法,這個妙法就是[第一最勝之法不可思議],這是佛的智慧,叫做[微妙法]。
⊙甚深微妙法:第一最勝之法不可思議,曰微妙法;以斯妙法濟群生。
他的智慧,他對宇宙天地萬物所有的法都已經完成、具足,所以能夠稱為[微妙],這個法已經是甚深微妙。所以他用此妙法來濟群生,用他的智慧,用他的心思,要來普濟給眾生。你們想,這種這麼甚深微妙法,要來普濟給眾生,眾生能夠瞭解嗎?確實,佛陀的法,在我們一般的眾生是真正難思議。
所以這段(經)文,向舍利弗說:[無漏不思議,甚深微妙法,我今已具得。]因為佛已經完成了,具足之法,[唯我知是相,十方佛亦然]。
⊙[又告舍利弗,無漏不思議,甚深微妙法,我今已具得,唯我知是相,十方佛亦然。]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[唯我知是相],這[相],之前我們說[十如],他都完全透徹瞭解了。[十方佛亦然],唯有十方的佛也都能瞭解。
因為佛心本懷浩瀚,一念中能夠包含虛空沙界,這是佛的本懷。將這開闊的心胸要讓大家知道——同樣你們的心胸也有這麼開闊。所以我們要入此門,佛已經開了這個本懷,開這個一乘實相,本懷,藏於他的內心,這念心開啟,要讓大家用心入。所以大家要用心,不要只向外面找,很重要的是反觀自性,看我們的心是否有那麼開闊。人人要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