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『宇宙浩瀚,銀河繁星,數如恆沙,難測其量。』
有二位天文學家,很用心,要讓我能了解天文的內容。聽到他們所說的天文,真的是浩瀚無涯,一張一張的相片都是不同的銀河體系。問他們說:『慈濟小星星,是不是繞著太陽?』他說:『是啊!這顆星也是這樣繞。』
我就問他說:『佛法二千多年前就講起了宇宙世界。我們地球繞著太陽是十二個月,那慈濟星繞了多久呢?』他就說:『這顆星繞著太陽,差不多是地球的五倍的時間。』所以,不斷了解天體、星河,愈是相信釋迦牟尼佛的智慧。真的是,四天王天的一天是人生五十年,真的要相信。
總而言之,宇宙之間,銀河繁星,很多很多的星,無法去計算。只知道這個天體有這麼寬闊,浩瀚無窮,到底大到多大?他是一位很權威的天文學者,他也說還不知道。這實在是還有很多,專門在研究這種性、相。這個性是浩瀚無窮,要如何能體會到,總之,在天體間,宇宙還有很多的道理。
甚至一張一張圖片,播放到最後,他有一張是整張都黑黑的,他說天:『宇宙中有一塊真的是很不可思議,整個都是空的,不過,知道有很豐富的(暗物)質。』到底是什麼質呢?不知道。我就說:『那就是叫做真空。真空裡就是有妙有,妙有就是在這裡。』
所以,釋迦佛的智慧,真的是我們要相信。天際到底有多少星?他用一句話:『恆河沙數。』就是以恆河沙數來比。這恆河沙數就是說,你無法去算數。這實在是奧妙。
我們人生在這地球之上,我就問說:『其他星球還有生物嗎?』他說:『說不定有。是比我們地球還古老,說不定比地球的人又更先進,那種比較高級的生靈存在。』
總之,佛陀告訴我們說『二十萬億佛國』,不知道還有多少的大覺者,遍布於二十萬億佛國。佛就是覺,國就是世界,在宇宙當中有無量十方世界,十方世界二十萬億佛國,這應該我們可以相信。因為天文學家說,其他的星球說不定有比我們人類更超越的生靈存在。
總之,這就是我們應該了解,所以才會一直說『無能測佛智』。我們應該相信,唯有佛與佛才能究竟了解我們這宇宙的世界,才能了解一乘真理。
所以,『如佛弟子,滿十方剎,盡思測量,一乘實性』。
看到天體、宇宙的星象,專門在研究的人都還無法了解,何況我們凡夫了解佛智,實在還是很渺茫。所以大家都要集思,測量一乘實性,佛性真的是浩瀚無窮。
總之,世間有很多值得我們再不斷去思考,盡思共度量。我們哪怕是無法像舍利弗那麼有智慧,不過,只要我們用心,舍利弗的智慧,我們也能很接近。因為,舍利弗要接近佛還有一段的距離,所以我們來追隨舍利弗的智慧,總是與佛的境界稍近一些。不過,我們的目標還是與舍利弗一樣,要再追隨佛的智慧。
總之,這分的智,我們要不斷集思。大家若有時間,聽了法之後,大家共思量,集思廣義,可以想看看,你了解到什麼程度?我聽到的這句話,我的理解又是怎麼樣?說不定你的理解、他的理解、人人的理解,結合起來就是一個大理解。應該彼此之間要共思量,大家共同來思考。佛法實在是很深奧。
我們之前說,『辟支佛利智,無漏最後身』。無漏最後身,就已經斷『分段生死』,但是『變易生死』,少分的無明還存在。所以他就是滿十方剎,還是『其數如竹林』,像這麼多都是已經斷了分段生死,如辟支佛,他們能覺悟人間無常,只是覺悟人間無常,但是還無法真真正正體會佛的一乘實性,這真如的本性還無法很貼切理解。所以,雖然他的數就是集十方,全都當作如一片竹林,那麼多,『斯等共一心,於億無量劫,欲思佛實智,莫能知少分』。
⊙『斯等共一心,於億無量劫,欲思佛實智,莫能知少分。』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這麼多的辟支佛,將十方的世界這些人,一個人將他當做一支竹子,你們想這麼多數量的辟支佛集合起來,所以叫做『斯等共一心』。『於億無量劫』,用時間去思考它。多長的時間?無量劫。劫就是時間,不是用我們的人間說億年、幾億年,不是。是無量的劫,更長的時間。
『欲思佛實智,莫能知少分』。這麼多辟支佛的利智結合起來,來思考,如此要了解佛的智慧,那就是『莫能知少分』。要知道佛之智,稍微的一部份,可能也是有困難。所以,我們要很用心。
所說的『斯等共一心』,什麼叫做一心?心就是『心性周遍,虛徹靈通』。
⊙斯等共一心:心性周遍,虛徹靈通,是故善惡凡聖無不皆由此一心,以心本具萬法而能成立眾事。
我們的心若要能通達至佛之智,我們一定要到達這個心能夠周遍。周遍就是所有的天體、宇宙都無處不知,這種周遍。又再『虛徹靈通』。在這虛空中,哪怕就如最後那張圖片,宇宙都是空的,但是裡面就是有很豐富無量數的質,但是不知道到底是什麼?卻是佛『虛徹』,即使整片都是空的,那個真空中就是有妙有,所以『靈通』,了解這其中的質的妙有,裡面一定有,是我們凡夫無法去理解。
所以『虛徹靈通』就是在這個心,心性周遍在這天體宇宙間,沒有不通徹、不了解的事情。
『是故善惡凡聖無不皆由此一心』。現在又要告訴大家,不要氣餒。我們要知道,雖然這一心,這個心性是如此,要了解到佛的心性真是很不容易,雖然辟支佛這麼多,他們到達斷分段生死的階段,要了解到佛智卻還有一段距離,但是還能知少分,也還很少人能知少分。
我們雖然全都是凡夫,不過,我們要很了解自己,無論是善惡凡聖,是凡夫,或是聖人,全都有這個心,同樣有這個心性,那就是佛陀所說的,『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』。是我們的心,是善心、是惡的心,全都是在人的心。一切眾生的心是同一個心,這念心的偏差,差之毫釐,善惡分歧。有的人是一念向善,那就是善。
善的人懂得要追求道理,要了解人倫道德,這個真理學問,一定他要去了解。若是惡,就是撥無因果,所以他為非作歹的事情。其實,這都是在這個心。
這惡人同樣有善心存在,因為『人之初,性本善』,『性相近』,但是『習相遠』,這個習氣薰習,愈薰習就愈遠。所以,要向我們再強調一次,就是『善惡凡聖無不皆由此一心』。同樣有這個心,不只是人,包括所有的生靈。所以我們應該要對自己有信心,要集思,好好將我們的見解、思惟等等,我們要好好常常自己好好來警惕這念心。
所以,『以心本具萬法而能成立眾事』,一個心能成立很多的事情。天底下種種的事情不都是人做出來的嗎?意思就是要多用心,多用心就會去思考,就會去成就這件事情、成就那件事情,所以這個心『能成立眾事』。所以,人人就是本具。惡,惡法,惡的事情;善,善法,有善事。所以無不都是這念心。
所以『欲思佛實智:能照真性之智,稱理不虛』。
⊙欲思佛實智:能照真性之智,稱理不虛,名為實智。又以此實智為道,名一乘實智。
『欲思佛實智』,就是這些辟支佛,這麼多人,已經斷了分段生死,只是他還有一個變易的思惑還有少分在,只有這一點存在。所以他要到達了解佛知、佛見,一乘實性,這還是有一段時間。
所以『能照真性之智,稱理不虛,名為實智』。現在只說實智,這些辟支佛要來了解實智,什麼叫做實智?就是『能照真性之智』,能夠照,就是全都了解。
我們若是晚上電燈全都關掉,前面放什麼東西,我們連看都看不到。就如電燈點亮,什麼東西放在我們面前,離我們有多遠,我們知道。這叫做能照。所以這種的智慧,智叫做分別智,我們懂得去分別,這是什麼東西在我們面前,離我們多遠。
又『稱理不虛』,了解這是什麼東西,它是什麼性質,是硬體,或者是軟的東西等等,我們能夠去分別,這叫做『稱理』。這項東西的性質,我們看到,我們知道。現在說的是我們凡夫能夠分別之智。若是在佛的境界,就是佛已經對這宇宙天體間透徹,全都能通,所以這叫做實智。
又『以此實智為道,名一乘實智』。這個實智就是鋪出了一條路來,希望我們人人能通徹這條道的法,這就是實智。『以此實智為道』,所以叫做一乘。要用這個法,就是一乘,好像一艘大船,我們要利用這艘船,過去那邊的彼岸去,這叫做乘,這個『乘』就是我要到彼岸去的工具。就是你要了解實智,那必定行在這道法,用這些方法。
這些道法,四無量心、六波羅密,這全都也是方法之一,不能缺少。所以『欲思佛實智』,這麼多已經去除無明的人,為何不能了解?一直要向大家強調,他應該就是只到分段生死的最後身,但是還有變易生死,這個心還有少分無明,還未到達大入滅的境界。
所以,我們學佛,真的是要用心來學,想要了解的事情實在是很多,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,要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