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11月22日】虔誠聞法及時懺悔

Community:
Branch:

修行要把握當下,用心傾聽,萬物無時不在說法,我們要虔誠聞法,解佛教義,如霑法水,慧命增長。

 

⊙把握當下,用心傾聽,萬物無時,不在說法;虔誠聞法,解佛教義,如霑法水,慧命增長。

 

希望人人懂得疼惜時間,我們的修行、慧命,就是從把握時間來,所以要精進。我們要聽,聽聽天下間所有萬物之聲。我們剛剛靜靜地坐著,可有聽到外面的境界呢?雨水的聲音很有韻律,點點滴滴,這是雨露、雨水的聲音。我們在靜謐中能知道宇宙的道理,無時不在說法,即使沒有下雨時,很靜很靜,我們能聽到大地在呼吸的聲音,這就是我們的心非常寧靜。

 

用心聽,聽天地、宇宙、乾坤、萬物都有生命,都有呼吸,這是一個活的世界,所以我們應該要能好好去體會,萬物無時不在說法。看看土地上,我們在出坡,菜種子撒下去,撒到土裡,再過幾天看到地面也已經慢慢地,綠綠的菜芽也已經出來了,用心照顧,不知覺中菜已經長長了,這不就是在向我們說法。

 

我們若有用心,我們的心與周圍境界的生命都是息息相關。外面境界隨著春、夏、秋、冬,春茂盛,夏成長,秋就開始凋零,若是冬就在冬眠,這四季還是在向我們說法。我們要想自己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既然出生了,就是在時間裡在成長、長大,過去是如何長大,可能我們都沒有用心,也不知道,不知覺中就從幼而少、而青年、而中年,隨著歲月,生命軀體總是在很微細中轉變,我們過去都不曾注意。

 

現在修行了,我們應該要把心收回來,好好對待自己的軀體生命。我們要好好注意,軀體隨著時間轉[老]的變化,我們的生命也隨著時間的消退而減少。身體老化、生命減少,我們還要留住什麼?慧命。

 

慧命也是隨著時間增長,要如何才能增長慧命?那就是用心聞法,要把握當下。現在聽法,現在就要把握好[現在]。每一句話隨著﹁秒﹂過去,[秒]是極秒、飛秒、微秒,[極]就是極短的時間,[飛]就是這樣就飛過去,[微]就是非常微細,這樣的時間,那麼短暫,我們要好好把握。

 

把握,要在我們的用心中把握。用心來聽,每一句話我們若用心聽,從話語中含藏的法,你用心,法就能吸收在你心裡了。所以,要把握當下,用心傾聽。甚至離開了現在聽法的時間、空間,在日常的生活、面對的環境中,萬物無時不在說法。

 

我們的心對著一切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我們要用感恩心。因為無論是人、事、物,無一時不在教育我們,萬物無時不在說法。請大家真正要用虔誠心聞法,才能了解佛的教義。

 

不只是現在你們在這裡坐、我在這裡說,這樣才叫做[聽法],不只是如此。我們平時要很虔誠,聽有聲、無聲,周圍的境界無時不在說法中。我們若能用虔誠的心來對待,用虔誠的心來接受,若能如此,我們要了解佛的教義,就不困難了。

 

佛陀乃是宇宙的大覺者,他所說的法是包含宇宙萬物真理。所以我們學佛,時間是一直過去,我們的生命是一直縮短,所以我們的慧命,應該要在這個時間,在任何一個時間裡都要成長慧命。

 

就像是大地萬物在接受雨露,雨露潤濕大地,大地能夠養成萬物。同樣的道理,所以[如霑法水,慧命增長]。我們應該時時懂得用心。

 

在佛經裡,前面我們也曾說過,文殊菩薩在釋迦牟尼佛將要講經的道場,那個時候,佛陀正在放光現相,眉間毫光發散出去。大家心中有疑,所以在座的彌勒菩薩,請文殊菩薩來解釋,佛陀今天的法會,將要說法的這個大會中,佛陀為何與過去不同?入定這麼久,形態是光明瑞相,這到底是何原因?

 

文殊菩薩接受彌勒菩薩的請問,所以他來分析,回顧過去日月燈明佛的時代。不只是一尊佛而已,而是經過了二萬尊佛,同一個名叫做[日月燈明佛]。二萬佛中最後的那一尊佛,有八王子隨佛出家。這在前面就已經向大家分析過了。

 

文殊菩薩敘述過去,應該是要告訴我們現場的人──人人本具佛性。人人都是生生世世,同一個佛性、同一個名稱,那就是我們的本性清淨無染,我們的本性就是佛性。

 

人人在凡夫的階段,總說是有八識,而過去常常告訴大家,我們清淨的佛性,是還有第九識(阿摩羅識)。第九識,才是我們清淨無染的佛性。

 

所以從這個清淨無染的佛性,只因一念妄動,產生了八識,八識就透過貪、瞋、癡,從外面去緣境,不斷受污染。所以在這當中,我們若能有人來引導,知道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八識就開始要修。

 

凡夫緣著外面的六塵境,這個六識去收來的六塵,污染我們的思考,我們的(第七識)思考,就會生出貪、瞋、癡,要去爭、取等等,開始身體就去動作、開始去造業,造了很多很多的業,回收存到第八識。這是凡夫。

 

但是當佛性顯現,開始發心要修行,就像日月燈明佛,放下王位出家,這叫做[展現佛性]。我們的佛性展現出來了,開始知道要修行,知道要修行就要[八識]共同修行,所以八王子應該是比喻[八識]。

 

⊙[彼佛滅度後,懈怠者汝是]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
 

所以[彼佛滅度後,懈怠者汝是][彼佛滅度],[滅]就是滅[見思惑]。我們日常生活,在外面追逐的境界都是妄想,都是虛妄的境界,求不可得。為了這些求不可得的事情起煩惱,思想就很複雜,這是凡夫的[夢妄思想念]。彼佛已經滅了,將它滅除,已經沒有那些夢妄思想,都沒有了。既然沒有那些夢妄思想,自然[惑]就沒有了。所以[滅],那就是滅[見思惑]。

 

而且[度],[度]就是斷,度了[分段生死],甚至還要斷[變易生死]。[分段生死],是我們一段一段的人生,輪迴六道中。[變易生死]是在我們的內心生滅。我們若是發心要發大心,發拯救眾生的菩薩心。若是心還未很定,儘管已經是發菩薩心,但是[發心容易,恆心難],為何會[恆心難]?因為心還在生滅。這種變易生滅,那就是[變易生死]。

 

所以[滅度],就是表示那尊佛已經所有的[見思惑]都斷除了,甚至[分段生死]也都沒有了,[變易生死]也完全乾淨了。應該就是回歸到[第九識],就是[佛性],不生不滅,這就是[佛性]。

 

來人間度眾生,就是不忍世間眾生苦,所以倒駕慈航。他不是由於因緣果報來人間,不是。他已經脫離了因緣果報,應該就是回歸清淨的本性,不生不滅,這就是[大患永滅]。

 

所說的[滅度],是所有的大患永滅,[分段生死]、[變易生死﹂全都滅了,八識不再去緣外面的境界,第八識原本還藏著非常多的業識,也已經都沒有了,所以稱為[滅度],也叫做[涅槃]。[涅槃],就是[滅度]的意思。

 

⊙滅見思惑,斷分段生死,言其大患永滅,亦言涅槃者。

 

[彼佛滅度後,懈怠者汝是。]文殊菩薩回歸到釋迦佛的道場,因為是彌勒菩薩在問他,所以他引述了無量劫以前的日月燈明佛的事跡,現在回歸到現實釋迦佛的道場中,他回答的就是彌勒菩薩,[那個懈怠者就是你,彌勒菩薩。]

 

因為彌勒菩薩就是[當來成佛],所以這麼想來,所說的[你],我們大家自己要反省,說不定我們人人也是在釋迦佛的道場中。文殊菩薩的智慧,他所指的彌勒菩薩[你],同時含意著在當時的道場中聽法者,就是[你],你也曾經過這樣的懈怠,貪著在名利,[多遊族姓家],說不定是你。

 

所以我們人人聽法,這叫做[傾聽],好好地聽。別人在說別人的錯,我們自己要趕緊反省,我有錯嗎?我是否也是那一位[懈怠者]?這就是要及時懺悔。

 

所以我們人人要時時用心,要記住,[把握當下,用心傾聽,萬物無時,不在說法;虔誠聞法,解佛教義,如霑法水,慧命增長。]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