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心能造一切法,成就一切相,這就是我們常常說,[一切唯心造]。心與力量在世間,器世間相,我們都可以有心如何來造作。就像我們現在的空間,想到我們每天早上在講話,都需要依止在這種道場,就感恩啊!穩定的道場,周圍讓我們的身心安定,這我們就要很感恩,感恩來創造道場、建設道場,很多很多無量數的菩薩,成就這個莊嚴道場,所以我們要時時心存感恩。
《無量義經》也是要我們[眾]要很成就,尤其是很多的人眾合一心,用虔誠的心。我們信佛所說法,我們以誠懇的心依教奉行,所以我們現在就來說《無量義經》。
昨天我們就說到,大家很歡喜,看到佛就起了歡喜心。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讓人人歡喜,所以人人很虔誠殷勤敬禮。因為我們每天每天都向佛膜拜,向法學習,所以我們的貢高、驕傲的心、自大的心念,自然就去除了,用謙卑、溫順的心來信佛、學法,這就可以成就三十二相。佛陀也是這樣修來的,我們現在學佛,也是同樣要這樣修。
佛陀教我們,如何修行就能夠如何與人結好緣;如何結好緣,就可以讓人如何歡喜。學佛,完全要依順佛陀所教法。
此時,大莊嚴菩薩,在《無量義經》開始,他代表大家來說話。[我等八萬之等眾,俱共稽首咸歸命。]這是《無量義經》裡的大莊嚴菩薩代表來說話了。
⊙[我等八萬之等眾,俱共稽首咸歸命。]《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》
[我等],我們大家,共有八萬之等眾。光是菩薩就八萬人,他是代表菩薩,所以菩薩八萬等眾,[俱共稽首咸歸命]。這八萬多位菩薩很歡喜,大家已經在道場裡,這麼整齊,很恭敬。[稽首]就是頂禮,五體投地,就是將他的頭磕在地上,這樣五體投地。這種[俱共],全部大家同樣那麼地整齊,稽首、叩頭頂禮,這麼的恭敬,這是皈依、歸命,就是身心依靠。依靠佛陀的智慧,來指引著正確的方向。
⊙[善滅思想心意識,象馬調御無著聖。]《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》
[善滅思想心意識,象馬調御無著聖。]大家來求法,請佛來指導修行的方向。修行的方向,那就是要眾生[善滅]。
[善滅],意思就是說,我們人人,凡夫,不知從何時開始,我們的心念、思想、意識都已經受到無明染著了。現在知道了,知道佛陀所說,人人本具佛性。要如何才能再回歸這個本性呢?已經心、意識、思想都已經散漫在外面了,要如何才能收回這些散漫在外面的思想、心、意識呢?這就要有方法了。所以常常跟大家說,[轉識成智]。
這種思想、心、意識,都散開在所有欲的境界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散播在周圍的境界,在造煩惱業。所以,這些若不趕快好好修,要如何將這些東西轉過來,否則世間會很亂。
世間,因為人心混亂,所以世間亂,才需要佛菩薩來人間,用心來度眾。我們算是很有幸、有福,能夠在諸佛菩薩發心來人間度化的其中一個,所以我們每一個人要用很虔誠敬重的心,相信佛所教法。我們從意識、思想、心念,要趕快將它轉過來。既然日常都在外面緣塵境、起心念,現在我們要將塵境、心念,要趕快轉過來,叫做[轉識成智]。
知識,光是知道、認識而已。知道與認識,不知道它裡面的道理是無常變化,是不真,是幻化。世間很多都是幻化。有的人坐下來的時候,眼睛閉上想要專心,但是,我們的心與我們的腦,心腦之間,我們還有很多幻化的景象。不知道大家想到哪裡去了?明明想讓心專,明明我們坐下來默想,[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]的境界,這種心靈清淨、無相、無所著,我們明明就想要這樣,不過,哪一個人的心沒有思想、心念的幻化呢?
佛陀就向我們解釋,不用想那麼多,我們要面對現實。雖然我們面對的現實,種種的形象還是無常,我們若能全都去瞭解,不只不執著內心的幻化形象,也不去執著現實擺在眼前的東西是好、是壞,起心動念也不需要去為了外面境界所執著,這就是要讓我們身心能夠通達道理。
所以[善滅],[善滅]就是我們內心、外面,思想。思想就是在腦海中,可以說是心、腦、意識,我們可以轉變過來成[智]。智是分別世間,是[是],是[非],是非清楚,這叫做[分別智]。人人本具[平等慧],眾生只要有生命,全都是平等。生命是平等的,哪怕是蠢動含靈都是生命。所以慧就會啟動,悲智雙運,我們若有智慧,就有愛心,無量無邊無所執的大愛,自然就會啟動起來,悲智雙運,行在菩薩道中。
這就是[善滅思想心意識]。我們若是內外執著去除了,就能夠智慧成長了。所以說,將這個思想、心、意識,轉成為清淨無染的智慧。《無量義經》每一句的含意都很深。
⊙善滅:思想、心、意識,轉成清淨無染的智慧。
再說,皈依佛的法身。前面說[稽首歸命],其實就是皈依。我們身心所要依靠的,我們要修的方法,我們皈依的是佛的法身,就是皈依佛的法,就是道理,佛陀所說的真理。
我們既然皈依,就要有方法修行,那就是[戒定慧解知見聚]。戒、定、慧就三項了,再來就是要[解脫]、[解脫知見]。
⊙[稽首歸依法色身,戒定慧解知見聚。]《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》
就是說,我們從前面所說的思想、心、意識,我們將它轉過來為[解脫知見],是智慧的見解,可以看一切事物與一般凡夫所見的不同。
佛菩薩所看的,一切見解都是真實。人要如何教育,能夠[格]圓滿,就是[德]。像佛一樣來修行,經過菩薩道,智慧、德行圓滿,這就是所見的世間一切相與佛菩薩同等,自然我們就走這樣的路。
我們現在明明是凡夫,要如何與佛菩薩同等呢?佛怎麼教我們,我們就跟著菩薩怎麼走,菩薩能夠到達佛的境界。我們現在也是在學菩薩,只要你能跟得上菩薩,佛的境界就能夠到達。
所以,佛的法身,就是引導我們第一步要持[戒];心要決[定],不要受外面的境界影響;我們的智[慧]、慧命要成長,自然就心無掛礙,就能夠[解脫],成為與佛菩薩同等的[(解脫)知見],這叫做[五分法身]。
⊙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即五分法身。
這就是我們歸命佛菩薩所要進行的,人人要經過的,要修這[五分法身],就是這五項的真實道理,我們必定要依教奉行。
下面說[象馬調御無著聖],這就是讚佛功德圓滿。佛陀既然成佛了,還要再來人間調伏剛強的眾生。
⊙[象馬調御無著聖],讚佛功德圓滿。
任何眾生不管如何剛強,諸佛菩薩都是秉慈運悲。這就是秉著他的慈,要如何讓眾生平安、幸福,要如何弘法來救濟眾生,從眾生心靈無窮盡的苦,一直到身外環境,一切無常變化人間的苦。這就是佛陀的慈悲,運悲啟智,運著他的慈悲,啟發這個智慧,來救度眾生。這是《無量義經》再次啟發人人用心去瞭解。
下面《法華經》這段(經)文還是一樣,諸菩薩的尊重、敬愛,諸天龍神就已經起歡喜,[供養人中尊],這種環境中,世尊開始在大眾中[敷演深法義,一一諸佛土,聲聞眾無數]。
⊙[世尊在大眾,敷演深法義,一一諸佛土,聲聞眾無數。]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[法義]——法者,教法;義者,就是隱藏著它的義理。
⊙法者,教法;義者,蘊藏之義理也。
法就是道理,如何來教導眾生的方法。道理是無形、無相,就要施法,用這個方法將這道理顯現出來,所以叫做教法。義者,就是隱藏著它的義理,每一項事情它都含藏著道理,物有物理,人有生理,還有心理,所以一切萬物不離開隱含藏著裡面的道理,所以這就是[義]。
所以,[如來大慈,為說如是微妙法義]。如來大慈悲,要說的就是很多的微妙法。
⊙如來大慈,為說如是微妙法義。
這微妙法就是在《無量義經》,法華的精髓裡面所說的,含藏著無量的義理在。現在又從《法華經》全部很開闊的道理,要將它收攝過來,很深,讓大家能更瞭解。
所以,各位,《無量義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還有《觀普賢經》,三經合一叫做[法華三部經]。
《觀普賢經》就是懺悔,引導我們要如何懺悔。法要入心,要先懺悔一切,心要常常保持得那麼乾淨。我們心的道場,若不將那些無明污染清掉,無法容納進來莊嚴、充滿了微妙真實的道理,這些就無法入心了。所以我們平時要時時用心,不要讓煩惱來困擾、污染了我們清淨的心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。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