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:【09月11日】三昧威儀成就

Community:
Branch:

學佛,顧好這一念心,哪怕是很微細的起心動念,我們都要好好顧守我們的本分,何況說是修行者呢?所以我們要『微渧先墮,以淹欲塵,開涅槃門,扇解脫風,除世熱惱,致法清涼』。

 

⊙『微渧先墮,以淹欲塵,開涅槃門,扇解脫風,除世熱惱,致法清涼。』《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》

 

『微渧先墮』,就是要告訴大家,將我們的心照顧好,心要時時保持那分像大地的潤濕。大地要能潤濕,那就是需要靠天氣能調和。若是調和的天氣,白天有太陽,晚上有月亮,周圍的空氣有露水,因為白天太陽的熱將大地的水分蒸發上去,氣溫涼時,水分、濕氣會降下來,很微細,沒有感覺。一大清早太陽尚未出來之前,我們看看那些草、葉子,用心看,不是有露水嗎?或者是大地,我們用心看,大地就濕潤多了。這就像修行者的心,我們平時就要把心照顧好,沒有熱惱。

 

熱惱是來自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這些煩惱,造成無量數的『隨煩惱』,隨著這五項在我們的心裡不斷不斷起心動念,我們的心地就會很悶、很熱、很惱。懊熱、懊惱,這是很不好的心態,要怎麼辦呢?法譬如水,法水浸潤。能夠保持我們的心常常有法水,才不會土地乾燥時,風一來就起灰塵。所以我們的心要好好保護。

 

我們要保持這分清淨的心,法是點點滴滴在每一件事與人、物裡面,我們去吸收智慧,所以我們的心要時時有這種露水。世間一切的法,不只是從經典裡面,聽經才是叫做求法,在日常生活中無不都是法。所以『微渧先墮』,無不都是甘露法水,『以淹欲塵』,我們人的煩惱起自於心欲,我們若有法水常常滋潤心地,自然大地濕潤,風一吹,不會有沙塵。

 

所以這就是,『開涅槃門,扇解脫風』。涅槃門,就是清淨、寂靜。寂靜叫做『涅槃』。我們的心無為無欲,才能夠真正的恬安靜寂。這是修行人、所有想要學佛者,應該有的心態。我們若能夠這樣,就像很悶熱的時候有一陣風來,或者是很熱,用扇子搧一搧。我們修行者自己的內心自有解脫風,自己搧。我們若是很熱時,自己的心扇好好地搧一下,讓悶熱、懊惱的心可以清涼一點。

 

要自我反省、自我慚愧,我們要有慚愧心,要有反省的心,這就像我們的心的這一支扇子,稍微搧一搧,散熱、散熱就比較清涼。所以『除世熱惱,致法清涼』,這就是要向大家說,要把心照顧好。

 

《法華經》接下來,『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,名無量義,教菩薩法,佛所護念』。

 

也就是佛所要護念的,那就是大乘經,那就是教菩薩法,也就是無量義。無量義是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所攝取的法,在人群中所要付出教導的法,這叫做大乘法,也就是大乘經。

 

『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。』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行動中,與剛剛所說,佛陀的教育就是那樣的微細,也是同樣在吸收法,同樣在調伏我們的心,同樣這樣在做教育。所以,雖然是說修行出家,這樣的生態,其實也是在行大乘法,希望大家道理要能通達。

 

日月燈明佛的時代,同樣是如此,說大乘經,名無量義。無量義也是前面所說過的,那段小小的經文,其實就是調適我們的心,這也是無量義,菩薩的教法。

 

有的人會以為,菩薩就是布施、救濟人,這樣叫做菩薩。不只如此。菩薩才更要將我們的心更微細地受持『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之所成就』,不是嗎?這也是行菩薩道,自己的內心也要很微細,自我要調伏,才能夠入人群,做人群的典範。

 

這是佛陀的心所要保護的,所以叫做『佛所護念』。佛陀教育所有的弟子,都是期待人人從心開始,發大乘心,入人群。這就是表示,過去的日月燈明佛和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是一樣的,將本懷要暢演出來,這叫做佛所護念。從第一念時所覺悟的境界,就一直要和大家分享,心靈的微細、精徹要讓大家知道,這種宇宙萬法的真理,這麼浩瀚開闊的境界,要和大家分享。但是,還是時機未到,所以就這樣保護在他的本懷,在他的內心裡。

 

希望這個法能夠很普遍,人人都能夠了解,人人自心能夠那樣的微細、透徹,人人能將此心懷開闊、包容在天下之間,這是佛陀的心懷。所以過去的日月燈明佛,現在的釋迦牟尼佛,同樣,所以待機說法就是在這個時候,這個時候應該是成熟了。

 

文殊師利把這樣的比喻,把過去佛的心懷與現在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會合在一起。因為釋迦牟尼還在定中,還未出定,所以文殊菩薩就形容現在的釋迦佛,就是準備要暢演他的本懷,開講他這四十多年來所保護著的法。這種微妙大乘的法,不只是在四十多年,從日月燈明佛的時代一直到現在。

 

日月燈明佛,大家要記得,有二萬多尊連續,佛佛道同,都是同樣有這樣的心境,真實的大法要向所有的眾生開懷暢演。但是,都是要等待時機。這是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面對芸芸眾生,眾生根機不同,總是要待機說法。

 

⊙此示相同,今佛將暢本懷,待機說法之,時成就也。

 

所以,下面再說:『說是經已,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,入於無量義處三昧,身心不動』。

 

佛說是經。『是經』,是哪一部經,大家知道嗎?《無量義經》。同樣,日月燈明佛在定中發光,『離言法華』就是入無量義處三昧,要啟發人人的心。因為這部經,大乘經,他希望三根普被。在大眾之中有小根機、中根機、大根機的人。前面不是說過嗎?說『四諦法』、『十二因緣法』、還有『六波羅密』,這可以適應三種根機的人。

 

這叫做『離言法華』,這就是微妙的大乘法,三種根機,因緣成熟,能夠來吸收,所以說《無量義經》之後,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之後,他又要再觀機,到底大家對『離言法華』能否了解?所以他就要結跏趺坐,坐起來觀察,這個時間就是入無量義三昧。入無量義的三昧,就是正定,在等待。既然入定了,當然就是要身心不動,心在定境中。

 

『說是經已』。介紹在那時講完經之後,在大乘法之中,在眾人之中,結跏趺坐。這就是表示和現在佛陀講經的儀式完全都一樣,過去的佛是這樣,現在的佛也是這樣。平常離言法華,無量義經,平時就是在教育,到這個時候開始入定,觀察人人的根機。身心不動,就是三昧威儀成就。

 

每一尊佛,不管什麼時候,行、住、坐、臥,威儀無不都在三昧中,因為佛的三十二相,威儀已經很具足。所以我們平時生活,常常告訴大家,行、住、坐、臥不離威儀。威儀就是法。我們也要好好照顧,我們的開口動舌、舉手動步,無不都是要在威儀中。哪怕是坐,也要有坐相,這都是叫做威儀。

 

⊙『說是經已,即於大眾中,結跏趺坐。』此示相同今佛之威儀成就也。如『身心不動』,為三昧威儀成就。

 

各位,學佛一定要從我們的心。我們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若沒有好好控制住,很可能那個動念就會很乾燥,我們的心就無法很沉著,容易不管是開口動舌、待人處事,很粗魯的形象就表達出來了。有的時候,說:『這個東西放在這裡,放好喔!』開頭還記得輕聲柔語,東西放好。放不好,『就叫你要放好,你這樣。』若回答:『我等一下再來。』就說:『現在就要放好!』你看,這就是我們的心若沒有好好控制住,日常的生活中就會有起心動念。

 

這就是沒有聽法、沒有聽話。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,這麼平常的事情,一而再,再而三,永永遠遠都是無法很快就能夠成就。這就是我們人的習氣。習氣若不改,要如何『微渧先墮』呢?我們的法若沒有入心,平時做事情的方法如何能上軌道呢?

 

所以說,『微渧先墮,以淹欲塵』。我們在生活中要很細心,顧好這一念心,法要用在無形中。我們要時時內心有法,行動中自然就有法,所以我們要將法放在心裡,才有辦法將微細的法入心,行在生活中。所以,生活的規律與佛法,絕對沒有違背。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