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我們學佛者行菩薩道,我們必定要用精進心,學佛乃是出世的大事,我們要知道眾生,在六道中不得脫離,受盡了很多的折磨;佛陀來人間,無非就是要讓人人能了解,一念心動就輪轉六道中,要脫離六道輪迴,唯有一條道路,這條道路就是菩薩道。
行菩薩道是我們人人,本來具有清淨的佛性,所以佛陀無非說盡萬法,就是為了一項,指引我們回歸本源這念心,尤其是在《法華經》,佛陀開始從讓人人了解,我們這念心,我們能夠發揮了無限量的力量,所以他指引我們行菩薩道,指引我們行菩薩道,就是希望人人能成佛。
但是成佛說起來,又是這麼簡單,又是這麼不容易,所以佛陀就要為,發心身體力行的人來授證。
授證是一種約定,你若是能夠如此努力,你將來絕對有這樣成佛的可能,這就是佛陀對弟子,要讓他生起一分的信心。
像舍利弗等等,這一群佛的弟子,佛陀要為他們授證,他們將來也能成佛,佛陀對每一個弟子,都有這樣的預言,這樣的約定,所以說起來,在那個當中,聽佛說法的這些人,也是已經快要接近佛的心。
所以皆為出世之聖人,因為那個場合,除了這些聲聞弟子以外,還有菩薩,有法身的菩薩,法身菩薩就像,彌勒、文殊等等這樣的菩薩,已經受佛授證過了,也有將來要成佛的,也有已成佛,甚至教導過弟子已成佛,這叫做法身菩薩,就是前回跟大家說過的,來輔助釋迦佛,教化娑婆世界的這些菩薩,這是顯跡菩薩。
所以這些也是聖人,所以有過去已經成佛的,有將於未來要成佛的,還有預聖位,預定要入聖位的人,所以這些都是出世聖人,尤其是佛陀,他呢?佛為諸聖之典範,既然現在娑婆世界這個時候,釋迦佛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,所以佛就是諸聖之典範。
現在的佛弟子,也就是看佛的修行,向佛看齊,就是學佛:
學佛者
行菩薩道
皆為出世之聖人
佛為諸聖之典範
學佛,我們就是看佛陀他的德行,他的德行怎麼來修,內修的功,外行的德,佛陀內外修行,過去、現在這就是,我們現在學佛的人,常常都會提起,佛陀過去怎麼修行,我們以佛陀為我們的典範。
佛德浩瀚
慈澤萬物
柔軟妙語
能斷眾生一切疑惑
使之由凡入聖
佛德浩瀚,慈澤萬物,他的慈悲能夠澤潤萬物,不是只有人類,我們若是由佛經裡所看到的,佛陀的《本生經》,他不只是對人,對一切萬物的影響,記得嗎?曾經說過一個故事:
佛的影子這樣過去,鳥若來到佛的影子裡,這隻鳥就很靜謐,佛陀走過的影子,後面舍利弗走過來了,這隻鳥就不得安寧,只是一個影子,就可以讓鳥類,覺得很安定的感覺,為什麼舍利弗的影子,無法覆護眾生,那就是一個德。
這個德行,連那個影子都會有德了,何況說佛陀的德呢?所以佛德是浩瀚,能夠慈澤萬物,尤其是佛陀柔軟的妙語;佛陀的聲音他有八音,八音其中有一個叫做柔軟音,光是聽到佛的聲音,沒有聽內容是什麼?光是聽聲音,他就起歡喜心,聽到的語言,總是能夠降伏他的煩惱,這叫做妙語。
不管是聲音,不管是內含的法,都能斷眾生一切疑惑,眾生,心的疑惑很重,但是無信不能入,聽到佛陀的聲音,他自然就能信服,再加上了佛陀的妙法解釋,自然就可以使眾生的疑斷除,因為我們眾生,就是無明、煩惱、惑,會障礙我們這念回歸本性,所以唯有佛陀的妙法,他的妙音、柔軟音,能降伏眾生的心。
所以前面我們說過:
又覩諸佛 聖主師子
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
其聲清淨 出柔輭音
教諸菩薩 無數億萬
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這個聖主師子就是佛陀,我們常常用一個譬喻,佛說法如獅子吼,獅子吼就是說,一個山林裡面有百獸,獅子就是山林裡面的獸王,假如獅子若是吼一聲出去,地會震動,所有的獸都會生起畏懼心,那種的心會被震伏,這是一種譬喻,在獸類中獅子,就是為獸類之王。
佛陀來人間,他也就是人類之王,諸法之王,那就是出世之王,所以說起來,佛的法能夠降伏一切,所以佛譬如聖主師子,在人間為聖主;所以說學佛我們要修德,唯有德能降伏一切,他是以德來降伏,種種心靈的疑惑。
所以我們要知道,這個聲音的清淨,這個柔軟音,是佛陀說法可以入眾生心,調伏剛強眾生,斷除眾生的疑惑,這就是佛陀說法,能夠入眾生的心,使令一切眾生,那個疑、亂的心能降伏下來,能夠調伏眾生的貪、瞋、癡,這種惡念讓他能夠回歸本性,行於菩薩道。
所以「教諸菩薩 無數億萬」,佛陀,釋迦佛在娑婆世界來來回回,已經無數無量,無始以來,所以他教導眾生發大心,行菩薩行,已經是無數億萬,很多的數量,所以再下來說:
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
各於世界 講說正法
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
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
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這段意思就是要對大家說,佛在講法時,必定要觀機逗教,有因有緣,看應什麼樣的眾生,佛陀也啟發他的大悲,佛之大悲為因,因為眾生有很多不同的苦,有的是心靈的苦難,有的是在物質上的苦難,有的是身體的苦難,所以身、心、物質等等的苦難;佛陀不忍心眾生,受這麼多內外的苦,所以佛陀啟動他的悲心為因。
所以佛陀要說法,就是要有因緣,因,是因佛陀的大悲,以眾生樂欲為緣,佛陀內心的慈悲,要如何啟開眾生的疑惑,要如何去除掉眾生的無明,佛陀一念悲心為因,但是要如何將這個法,能度入眾生的心,這就要看眾生的緣。
眾生他所好樂,想要聽的各不相同,所以佛陀要應機逗教,才會說佛陀成佛之後,要應眾生的根機,要用了四十多年的方法,應眾生根,用方便,方便法,方等,般若,再來就是法華,就是要應眾生的根機。
雖然我們說,佛陀過去說的方便法,他無非就是,要將他的心靈境界,那個華嚴海會,佛陀他的這個境界,要來跟眾生分享,回歸佛寂靜清澄那個境界,不生不滅很恬寂的境界,要跟大家分享。
但是勞勞碌碌的眾生,人生這種的現象,佛陀只是要說,其實我們的本性清淨,不生不滅這個境界有多美,任憑怎麼說,凡夫就是聽不懂。
所以佛陀必定要應現實的境界,所以用這種方便法,適應眾生的根機來跟他說話,眾生的樂欲為緣,因為眾生的根機,他所要追求的是什麼?佛陀就要應他的根機,適應他所需要的法,雖然說是方便法,其實也是深妙的法,方等,般若,這種要將有的東西,分析到要破除眾生的執著,到了不執著事相,這種的智慧,也是佛陀在這個方便法裡,適應眾生的根機,同時也在施用。
所以談空說有,在四十幾年間,佛陀就是因為一念的悲心,對眾生的根機談空說有,要看眾生的樂欲為緣,所以能於無量譬喻,顯明佛法,用很多的譬喻來講說佛法。
人生有種種的形態,種種的生態,用人的事來教育人,教育這些有煩惱心,貪欲的心,無明的心,一點偏差就陷入了錯誤的人生。
人間人救人,有的是直接,他有災難的時候,我們直接物質救濟,有的是心靈有苦難,我們為他引導走入正確的方向,有的是我們以身作則,我們所在做的累積下來,能夠影響現在在迷茫中的眾生,看到這樣在做,他們也能及時反省。
其實佛陀時時,用種種的方法來開導我們,我們應該按照,佛陀的教法來實行,所以佛陀時時都是,用種種的方法來譬喻,用很淺的方式,來顯明,佛法原來就是這樣。
所以使令眾生,得因開示而悟入佛之知見,佛陀用種種方法留在人間,我們也能用種種的方法,來引導人與人,引導他們可以走入佛陀的知見;所以人生世間,本來就是這樣的短暫,我們能讓這短暫的人生空過嗎?我們若有覺悟,我們將佛陀的教法,用在我們現在,我們可以影響在未來,用在我們的身上,我們能影響到我們的周圍。
所以佛陀二千多年前,他從出生到入滅,八十年的時間,他能影響無量劫未來的眾生,那就是需要我們人人,將佛法不斷地讓它長存人間,希望佛陀他的教法,他的知見能夠,入眾生人人的內心。
所以佛知、佛見,是佛陀一大事因緣在人間,所以我們將這個一大事的因緣,用在我們的生活中,若這樣佛、心、眾生就三無差別,平等觀。
所以佛陀是聖人,諸聖的典範,我們以這個典範,用在我們的身上,我們不就是追求佛法,應用佛法在每一天,每一個時刻嗎?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QmqDwsLcZ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