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我們學佛,心要時時清淨,心淨,周圍境界就靜,萬法就入心來,何況我們在聽經聞法,更是要靜寂其心,佛陀是為眾生在無明中,所以他現相修行,同時修行成正覺。
第一個念頭就是將這個正覺,天地宇宙萬物道理,讓人人能夠透徹了解,原來大地萬物,所有真諦道理,無不都是在人人就本具有,要這樣對大家說,很容易啊!卻是這麼簡單的道理說出去,人人是不是能接受呢?
說的人簡單,因為他體會到了,體會到了之後,一切都是簡單,就是凡夫體會不到,所以就不簡單,不簡單的道理,怎麼說呢?
所以佛陀他就要將,這個真實的道理隱藏在內心,絕對不能讓它漏失,最終,這個道理一定要傳承下去,所以他必定要,「久遠之所護念」,保護著這念清淨覺性,要讓人人能夠透徹了解,人人本具,就是這麼簡單。
所以佛陀在四十多年間,同樣這個道理,還是還是放在心裡,心心念念就是要把這個道理,講給每一個人知道,卻是眾生根機鈍,觀機,無法暢演大教,因為眾生無法體會,所以佛陀又是要再用方便法。
所以本懷,佛陀的本懷,已經護念四十多年了,現在開始要來暢演,暢,就是無阻礙,隨所欲念,隨所付出。
但是雖然根機成熟,可以說的時候,佛陀還是自己再思惟,四十多年了,應世間法,為世間人說話,這在四十多年,這麼久的時間,現在忽然間,要轉變過去那種方便法,為現在的真實道理,這樣大家是不是能夠尊重呢?考慮,還要考慮,我要用什麼方法,引起人人尊重的心。
我們說過了,在這個道場,有很多現異變相,尤其是佛陀他本身,過去若要講經,先入定,人陸續來,他就在定中,但是這回不是,人來了,佛陀開始就說法,《無量義經》,所以陸續人一直來,佛陀就是陸陸續續,這樣一直開演《無量義經》。
所以在這個場面,經是講完了,卻是陸陸續續的人一直進來,佛陀開始就靜坐,一方面在思考,用什麼樣的方式,把過去那個權,施權方便法,要如何收攝下來,雖然要說真實法,也要收攝過去所說的法,所以還是要述說過去,也可以展現現在的真實,這也是佛陀要考慮。
世尊欲暢
久遠之所護念
本懷
但自思惟
說法既久
慮不尊重
故現種種瑞相
所以佛陀要思考,但是也是很歡喜,時間已經到了,根機成熟了,再也不能有障礙了,這個時間佛陀的內心,真的是用著很澎湃的心情,開始這個境界如何讓它靜下來,如何讓大家的眼睛接觸到的,內心會生起追求。
這個境界「先說經,次入定」,境界完全不同,儘管外面散花、地動,但是聽經的人的心,就是一心看佛,人人的眼光集中在佛的身上。
那個時候佛陀的眉間,已經發出毫光,大光普照,這個眉間的光已經照射,這個光能吸引人的心,這種大光普照,普照到很寬廣的地方,這個光可以照那麼廣,不只是我們一個人看得到,人人都看得到,看你想要看的境,所以這就是光,雖然是普照,但是能夠照進人人,不同心的境界,不同理解的方法,所以說「萬八千土」,那就是人人的心境。
有的人很清淨,有的人體會法會了解,很歡喜,很踴躍,這個心跟佛的心光會合在一起,那就是諸佛的境界了。
有的人,心起了那分疑,或者是懊惱等等,這種的心境,那就是六趣了,不管是天、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個心境就是看人人的心靈,心的大地,所以佛陀這道光明一出去,不只是有形的光,人人心靈所吸收的光,都已經照入人人的心,所以「大光普照」。
周圍的境界,有形的曼陀羅華,大柔軟花,小柔軟花,五彩繽紛的花在周圍的境界,其實這個花表示柔軟,柔軟,就是應人人所需要的顏色,入人人的心,調伏人人,眾生剛強的心,所以我們接觸到這種柔軟花,也是人的心地一種調伏剛強。
「栴檀香風」,自然這個香,德香、道香,佛陀從身體上發放出來的香,人人感覺到大地之香,樹木之香,或者心靈之香,這種栴檀香風時時而來,境界之美,這都是要讓大家的心生起歡喜,歡喜追求佛法,這種一心觀佛,六種震動,在眉際紛飛,這樣我們都能體會得到。
這就是佛陀說經的時候,讓大家心靈有這樣的境界,所以我們現在要知道,再來佛陀那就是眉間光明,下面這段經文:
眉間光明 照於東方
萬八千土 皆如金色
從阿鼻獄 上至有頂
諸世界中 六道眾生
生死所趣 善惡業緣
受報好醜 於此悉見
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我們用這一段經文,來想佛陀的年齡,開始要說法時,內心隱含著真實法,佛所護念的真實法,從中年覺悟了,一直一直在四十年間,欲施權,想要讓眾生,人人能夠接受佛法,人人能夠了解生活的道理,已經四十幾年了,佛陀的年齡,也已經是晚年的時間。
這當中,就像太陽從東方浮上來,一直到當空,一直到西斜時,看看西斜的太陽,也是同樣往東方照,東方浮出來的太陽,那就是往西行,所以取經往西,傳法往東。
看,照於東方,所以就是「萬八千土」,很開闊的境界「皆如金色」,太陽已經有這種金色,這個時間,太陽就不會像當空那麼炎熱,讓眾生無法接受,所以很壓迫,所以佛陀的智慧就是,將法柔軟化之後,讓人人已經能夠接受的時刻,這個當中,法還要,「從阿鼻獄,上至有頂」,苦難的眾生,正是很需要佛法的時刻。
所以常常說,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眾生最苦難的境界,所形容的就是地獄,所以佛法真的是要推展到,最苦難的人間,那個地方最需要。
所以佛的光明,也是照亮到阿鼻地獄,甚至上至有頂,有頂,那就是天,天,天人需要佛法,因為有佛法,天人才有安全,要不然天福享盡,還是要墮落三途,所以天也需要佛法。
「諸世界中,六道眾生」,「生死所趣,善惡業緣」,讓大家能夠了解,諸世界,不管是天的世界,或者是人道,或者是鬼道,或者是畜生道等等,這六趣的眾生,各境界不同,但是這個六趣在佛法中,無不都是在人的心地。
所以人「生死所趣」,不管是天地萬物都有生滅,物有「成住壞空」,人有「生老病死」,心有「生住異滅」,世間的法不離開「生死所趣」,都是在「善惡業緣」,善、惡都是業的緣。
過去生,你和他結善緣,你看到他就歡喜,不管他怎麼說,你就是怎麼聽,假如結了不好的緣,哪怕他的心就是很好,是很好的人,很用心要將你引導,走入善的路去,但是你看到他,就是不歡喜,記得嗎?佛陀和阿難度貧婆的因緣,佛陀跟這位貧婆沒有結好緣,佛陀的法,貧婆無法接受,看到佛,就沒有歡喜心。
但是看到阿難,很歡喜,阿難走到哪裡,她就要跟到哪裡,阿難跟她說話,她都能接受;這哪怕是到佛的境界,過去也有結了不好緣的地方。
各位,我們是不是要很提高警覺,我們對人人,真的要多結好緣,不要有一點點的態度,一點點的舉動,這樣和眾生結了不好的緣。
現在經文中就說,「善惡業緣,受報好醜,於此悉見」,在這裡都看得到,不管你是人與人之間,如何結的緣,到未來受報,是好是壞,都是在過去生中所結的緣,這一生中,你沒有及時努力,過去既然結那樣的緣,這一生,我們要知道因緣果報。
這一生的緣要趕快改過來,哪怕看到這個人很不投緣,我們也要趕快降伏我們的內心,我們要改變,我們對這個人的看法,這樣才能轉惡緣為善緣。
這一生,受他如何折磨,「受報好醜」,好、壞都是過去的,現在我應該要改,在這種的境界,我們若能透徹了解,我們才有辦法改,我們若沒有透徹了解,我們根本就改不過來。
常常說,你這樣不對,我哪有不對?還是一直不承認他不對,這樣就是沒有透徹,他若能夠悉見,悉見就是很透徹,我錯就是錯,不是錯在今生,我是錯在過去生,我們若可以這樣,這一生雖然我很有道理,但是他無法了解我,這不是我今生的錯,我要承認過去的錯。
所以我們人要知道因緣果報,好、壞的緣,若不是今生結的,便是過去生結的,所以「於此悉見」,這大家要用心,我們人與人之間,或是現在我們的身心所受,我們應該要反省,我們若每樣都不想,我們是不對的,那我們永遠都改變不過來。
各位,學佛,用心,用心學佛,法才能入心,我們才能夠與佛的心境會合,我們行的步驟,才能夠一步一步,隨著佛陀的芳蹤,隨著他的足跡。
跡佛來人間,就是要來教化,但是我但要回歸到佛,本佛的境界,就是回歸我們本具的佛性。
所以我們先跟著跡佛,如何教我們,我們跟著他怎麼走,我們才能夠到達最盡頭的境界,就是回歸到本佛,本,人人本具的佛性,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4_kk9JC72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