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時間就是每分、每秒,不斷地流逝,我們要時時把握時間,尤其是盛會難遇,有因緣必定要好好把握,佛陀講《法華經》的靈鷲山的盛會之下,當初這個法會上有這麼多人,在佛陀的坐定中,大家的心境是有懷著那種懷疑,到底佛陀接下來的法,是多麼微妙,這是人人心地的境界,這當中:
菩薩悟得透徹
即知萬八千土
皆是本地風光
從此心光流出
彌勒慈氏啟問
文殊大智當答
雖然有很多人各人的猜測,但是菩薩能夠很了解,所以已經是透徹了,他透徹的就是知道,這「萬八千土」,「皆是本地風光」,其實都是在人人,自己心地的風光,人人這一念心,若能夠和佛心會合,人人本具,佛陀的光芒,能夠照到這麼廣、這麼直,豎窮三際。
直的,能夠通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佛陀的智慧,能夠這樣的透徹,甚至十方世界很普遍,佛陀的心性、智慧、光明,能夠透徹到,其實人人與佛本具,這種的光芒、智慧,應該都是一樣。
所以「皆是本地風光」,不在其他的地方,在人人自己心靈本地的風光,這萬八千土,「從此心光流出」,就是同樣能夠從心散發出去,到達萬八千的世界,能夠透徹了知,所以「彌勒慈氏啟問」,「文殊大智當答」。
現在在這個法會中,彌勒菩薩開始要啟動了,佛陀的定中,大家的看法,其實,還有,有人也是心會起疑,所以文中再說:
爾時
比丘、比丘尼
優婆塞、優婆夷
及諸天龍鬼神等
咸作此念
是佛光明
神通之相
今當問誰
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現在是大家的心聲,到底佛陀如此放光,現神變相這種的神通,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,這是在大會之中,比丘、比丘尼,優婆塞、優婆夷,這是佛的四眾弟子共同,還有天龍、鬼神等,都有這種心念,所以到底要問誰呢?大家的心開始起疑惑。
我們過去說過,這個大會裡有有學、無學,有的人已經證果了徹,有的還是初學,聚集在一個大會中,菩薩都能了解,初學的人還沒有辦法了解,境界還沒有到達的人,更無法能夠透徹,所以在那個會中,就有人有疑惑。
到底這是什麼樣的瑞相?到底要問什麼人?這是一個疑惑,大家作是念,所以心緣前境,重作想念,心緣前面的境界,從大家一直凝聚,從法會即將開始,眾人一直來了,紛紛到達,坐定以後,開始佛陀說無量義,之後的放光,能夠了解的人,知道佛陀一世功行圓滿,也是即將要取入滅時,所以要將他的本懷,要暢演本懷的時刻。
所以佛陀這一世,一生中,就開始要圓滿示滅的時候,這是心緣前境,於現在,一直緣到從佛陀降生人間,一世的行,圓滿這個時刻,所以重作是想念,緣過去的前境,重複要作這一生,開始要暢演的本懷,這是菩薩他能了解的;其他的人不了解,所以大家就想要問,誰能讓我們問呢?
爾時
彌勒菩薩欲自決疑
又觀四眾
比丘、比丘尼
優婆塞、優婆夷
及諸天龍鬼神等
眾會之心
而問文殊師利言
以何因緣而有此瑞
神通之相
放大光明
照于東方萬八千土
悉見彼佛國界莊嚴
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這段經文,我們應該能夠更加了解,當時在這個法會中,佛陀他放這個光,從眉間的光芒這樣放射出去,放射這個光,我們可以看到大會中,能夠隨著這個光,所看到的,有多廣,萬八千世界。
諸位,你們會不會想,這個光,萬八千的世界我們都能看到嗎?剛才跟大家說過了,我們若能對佛法很了解,前面有用鏡子來比喻,一面鏡子的作用很大,你看這一面鏡子,拿起來圓圓一面不太大,我們能向山照山,整個山河大地,攝入在這面鏡子裡面,假使哪個地方,暗的地方,太陽照不到的,很陰暗的,只要用這一面鏡子,隨著光這樣向著太陽,這個光照進鏡子,這面鏡子反射進去,在暗的地方,也是像太陽光照進暗的地方。
同樣的意思,佛陀的心光就像太陽一樣,太陽一出,無處不照,每一個地方都照得到,除非是把它遮蓋起來,自然太陽就照不到了,是什麼來遮蓋?無明遮蓋。
記得過去有沙塵暴,早上起來,就看到整片天灰濛濛的,抬頭看不到太陽,往前看去,前面明明就有一座山,卻是看不清楚那個山形,這就是沙塵,風飛沙。
因為土地乾旱,所以稍微有風吹來,沙會從很遠的地方吹來,到底台灣的沙塵暴,是從那裡來?從蒙古、外蒙古、內蒙古,或者是新疆那裡,那裡很乾旱,所以已經整個山,都沒有樹、沒有草,一片的沙漠,在那裡一陣風這麼地吹,乾旱的沙,就變成隨著風飄,叫做沙塵暴。
多遠呢?二、三千公里遠,來到台灣,這幾千公里遠的沙塵,可以飄啊飄啊,那麼厚的沙,這樣來到我們這裡,這也可以說,我們眾生無明,來自已久了,很久了,我們無始以來,一念無明起,八萬四千煩惱門開了。
為什麼我們煩惱的門,這樣一直開呢?那就是缺了雨露,缺法水,說不定我們凡夫,在無始劫以前,不知道多久以前,一念無明起,背覺合塵,人人原本具有的覺性,我們已經和「覺」相背,背道而行,到那裡去呢?合塵,塵就是塵埃,紅塵滾滾的地方,所以我們凡夫一落無明,那就無法再回頭,所以我們已經背覺合塵了。
所以我們在很久的時間,生生世世在六道中,六道,雖然也曾造過福、行十善,上天堂去,我們也是曾有過守人道規戒,所以來人間,有善、有戒,在人間,還是安分守己,有那個因緣能得聞佛法,但是無明還是常常處處陷阱,無明常常現前,一念偏差,差之毫釐,又是脫離了人道,可能就要入畜生道了。
說不定再造更惡的,就入地獄道去了;或是在人間,慳貪、不捨,就入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,種種都是在我們一念無明起,要再回歸我們的本地風光,那就有差了。
所以我們應該學佛,必定要把握因緣會合的時候,聽了佛法,好像一片乾旱的土地,能夠遇到雨露,有雨、有露水,慢慢地潤濕我們的心地,記得嗎?《無量義經》中,「微渧先墮、以淹欲塵」,因為我們的心地若缺法水,自然不斷不斷變成了心地乾旱,我們的心地,若像大地這樣乾旱,哪怕有一顆好的種子,落入我們的心地,這心地欠缺雨露,有土地,沒有雨、沒有露水,所以這粒種子在大地,也是無法萌芽長苗,也沒有辦法,一樣的意思。
我們的心地,若沒有法的水來滋潤,哪怕聽到好的話,奧妙的佛法,我們有機會接觸到,但是我們也無法受用,法,無法入心來,就如同那粒種子,丟在乾旱的心地上,很快的,種子無法發芽,哪有辦法向下生根呢?
道根,無法在內心伸長,我們的內心若缺了道根,樹,覺悟的樹,菩提的樹無法生長起來。
所以我們的心地要時時,要有法水來滋潤,必定要用很長的時間,守好我們的心,煩惱、無明,我們應該要不斷不斷地去除,就像心地,種子既然播下去,雜草要一直除,好的一念的覺性、道念,我們要好好保存好,那些雜念,我們要不斷去除,守好道念,去除雜念,這是我們要把握在這個時間。
凡是一個法,不是只有依文讀誦,將法入心之後,能夠將文意再發揚廣大,除了自己受用,也能用種種方法,讓大家理解、受用,這才是真正法入心來,能夠應化無窮。
心光就是這樣把它發揮出去,雖然我們坐在這裡,「人人有個靈山塔」,每一個人的內心,都有靈山的道場,我們就能跟佛一樣,會合這心靈的風光,能夠透徹透徹,佛陀一生說法,一生示教,這些道理,我們都能夠攝受,這都是在我們的本地風光,從此心光能夠流出。
所以佛陀眉間的毫光,其實應該是要照射入我們的心,我們的心和佛心會合在一起,萬八千世界,都是攝受在我們的內心裡,所以心地風光,真的離我們不遠,很近,在我們的心地裡面。
但是在這個會場,我們要時時感恩,我們要時時,都有彌勒慈氏在啟問,有時候,有一件事情,突然間有人出來問,這就是機會,應該有另一位文殊菩薩,能夠將過去他走過的路,聽到的話,再述說一次。
這是不管何時都在我們的身邊,不管是,「彌勒慈氏啟問」,或是「文殊大智當答」,其實人人不都是彌勒嗎?能夠代替我們問法,人人不都是文殊嗎?能代替我們去解釋法?
各位,學佛,我們的心地風光,我們要好好保存、攝持住,絕對不要一點放散掉,應該要時時把握,事事都要多用心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9VEgHur_nc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