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心靈寧靜下來,周圍環境無不都是淨土,智慧、神通,在我們平常學佛者,好像離我們很遙遠,其實,神通只是期待我們的心,心專,精神寧靜,我們的精神上若寧靜,自然事事皆通。
所以我們一直從法華會上,萬二千比丘、羅漢,眾所知識,來讓我們知道,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專長,有他的優點,他們都是具足,「諸漏已盡,無復煩惱」,「逮得己利,盡諸有結」。
這麼簡單的幾句,我們應該要常常記得住,佛世時,隨佛出家,是要追求到這樣的程度,我們人人自己內心的煩惱,全都要去除,才能很自在。
現在我們看:
神通智慧兩相伴
清淨道友共一心
求真諦覓大覺人
戒定慧解知見生
這就是要再向大家介紹,兩位大阿羅漢,目犍連和舍利弗,「舍利弗」譯他的名字,叫做鶖子,「鶖」是一種鳥,牠的眼睛特別明亮,舍利弗的母親很美,尤其最美的是那對眼睛,所以人人就將舍利弗的母親,叫做鶖,那既然大家都把,媽媽叫做「鶖」,這樣她所生的孩子,稱為「鶖子」。
除了「鶖子」以外,還有一個名字叫做「身子」,就是說他的母親的身材很美,也是一樣因母親而出名,這是舍利弗。
舍利弗
具云舍利弗羅
此云身子
其母好身形
身之所生
故云身子
舍利弗,他所住的是在王舍城,每一年他們都會集合,國中所有的學者,來跟國王、太子、大臣,來一個論壇,所以他們設這個論壇,這個論壇有三個壇,一個是國王和太子的壇,一個是大臣的壇,一個就是學者,宗教學者,這樣總共有三個壇,三個大座。
那時舍利弗才八歲而已,走到那裡他很好奇,就問了,這個壇,這三個大座到底是做什麼用的?大家就告訴他,這個地方是國王以及太子大臣,還有我們地方的學者,大家就是要在這裡討論,互相來論學問,舍利弗聽了,雖然才八歲而已,但是他大搖大擺,就坐在論師的大座上,準備要讓大家來問。
一些學者覺得,孩子這麼小,我若是論贏他,一點面子都沒有,若是要叫他下來,覺得很沒有風度,所以就派他的隨身弟子,就對他們說,上去,你們平時,我若在和人討論時,你們都有聽,那只是孩子而已,你去和他問答,真的他的侍者,一個一個上去,一個一個提出難題,來問這個孩子。
舍利弗他就是一一將之辯駁,真的很有道理的回答,所以再聰明的弟子,都被這個「身子」,就是舍利弗,一一這樣辯駁下台了,這當中就沒有人敢上去了,尤其是所說出來的話,句句都是道理,所以這些論師就不敢再上去了。
所以在那當中,全國的人都歡騰,很歡喜,覺得這個王舍城,能出一位很優秀,很出眾的青少年,這是一位大智慧者,一直這樣,一直到舍利弗十六歲了,他已經博覽古今,在他們全國,所有的藏書,所有的書,他全都看過了,全都了解了。
尤其是這個國家大事,若有人家來請教他,或是有人不相信他,真的那麼有智慧?要來和他辯駁,不管怎樣準備,都無法辯過他,所以舉國無雙,真的是很有智慧。
尤其不只是在王舍城,他的名聲也已經普遍到五天竺,就是整個印度差不多都知道,在王舍城有這麼年輕的大論師,在這當中,他覺得世俗紛擾,紛紛擾擾,所以他有心,想要再去探討人生的真理,所以他要專心修行。
但是那個時候婆羅門教很昌盛,他就選擇一位宗教師,這位宗教師的名字,叫做沙然梵志,是一位修苦行的人,他就去拜這一位為他的老師,這位老師道術也很高明,但是舍利弗跟隨在他的身邊,沒多久,所有的道術他全都學完了。
但是到最後,他的老師沙然,壽命已經臨終時,忽然間大聲笑,壽終怎麼這麼大聲笑?笑得很嘹亮,舍利弗就問老師:「老師,您現在一直說,你的壽將盡,您為何這麼歡喜的笑呢?」
沙然梵志他雖然是笑,但是他很慨嘆,他說:「我覺得人生實在很可笑,眾生這種迷茫顛倒,感覺起來很好笑,我發現到,世間人都是為了恩愛所癡,為了恩、愛,所以這樣纏綿綁綁,綁了他們的心,好像心失去了眼目,完全都黑暗了,這就是眾生因為男女恩愛,所以就混亂了明淨的心。」
舍利弗就又問:「到底老師所說的男女恩愛,會迷茫了心,到底老師您是發現到什麼?」
他就說:「我看到了,看到金地國王已經死了,但是他的夫人,因為恩愛,所以她想不開,當國王死了之後在火化,想不開,夫人也投火自盡。」
舍利弗又問:「老師,你這段時間都沒有出門,你怎麼知道這些事情?」
他就說:「我不必離開這個地方,我看得到。」
舍利弗覺得不可思議,這哪有可能的事情?不過老師是這麼說的,說完之後,就搖搖頭很嘆息,這樣一口氣,就沒有再呼出去,就往生了。
舍利弗處理他老師的後事之後,過了一段時間,在金地商人來做生意,他就問:「你從金地來,但是你們金地的國王?」他說:「不久之前往生了,他的夫人呢?」
「他的夫人,就是與國王的情深恩愛,看不開,所以在國王火化時,夫人就傷心欲絕,跳入火窟裡。」
那時候舍利弗聽了,非常的震驚,原來我的老師真的有神通,但是這種神通的工夫,怎麼沒有傳給我?開始心裡很鬱悶、很頹廢,所以他就想,我應該要再去找老師,在這當中,他就趕快要去訪名師。
在遊學的當中,一位目犍連,大目犍連,兩個人意志和合,所以兩個人很歡喜做朋友,兩個人共同有理想要找名師,使自己能更上一層樓,更能徹底了解,覺悟天下事,所以兩個人相約,你若是有遇到好老師,你要跟我說,我若有遇到,我會跟你說,我們兩個人能共一師,來好好修行。
在這當中,有一天,舍利弗又遇到一位修行者,一見面就覺得,這個人的舉止行動,無不都是能攝伏人心,這麼莊嚴,所以舍利弗由不得自己,向前去向這位修行者,很恭敬地請教他,請教他:「你的老師是誰?到底他給你什麼法,看起來你跟一般的俗人,修行者,一般的都不一樣,從你身上能看出很深奧的道理。」
原來這位修行者叫做馬勝,馬勝比丘是佛的弟子,所以他聽到舍利弗問他,他就很恭敬地說:
諸法從緣生
亦復從緣滅
吾師大沙門
常作如是說
「你的師父到底是誰?」
他就說:「是現在人稱為大覺者,釋迦牟尼佛,是迦毘羅衛國的太子修行成佛,現在已經遊化來到王舍城。」
這當中,舍利弗滿心歡喜,從未有過這麼的歡喜,輕安自在。
舍利弗趕快去找目犍連說:「我找到了,我找到這麼好的一位老師。」就跟馬勝比丘所對答的話,再說一次。
原來佛法,是這麼深奧、這麼微妙,諸法因緣這麼透徹、微細,所以就約說,來,我們兩個人趕快去,拜見這一位人間的大覺者。
所以兩個人就趕快去了,到達的時候,看到佛陀身形的莊嚴,不必聽到什麼法,又看到僧團的整齊,兩個人就開始決心隨佛出家,同時帶著他們的弟子也來出家,所以他們來出家,就是在七天之內,就能遍通佛法。
佛陀所說的教法在七天內,「智慧第一」的舍利弗,全都能了解,十五天後就能證無學果,無學果就是說佛陀所說的教法,他全都很了解了,智慧入耳就住心,沒有讓它漏掉。
所以在《阿含經》中這麼說,佛陀說:
我佛法中
智慧無窮
決了諸疑者
舍利弗
智慧第一
我弟子中
神通第一者
大目犍連
《阿含經》卷三<弟子品>第四
各位,智慧、神通,應該也就是連貫在一起,有智慧的人,才能將所有的煩惱去除,有智慧的人,心才能清淨,才不會煩惱,所以諸漏已盡,無復煩惱,得到明師,所有的漏、煩惱全都去除了,所有的結也全都已經解結了,所以「戒定慧解知見生」,這就是舍利弗、目犍連,兩位尊者他們的過程。
各位,好好用心,過去佛在世時,修學佛法無非也就是,要先清除內心的煩惱,現在我們的學佛也是一樣,與佛同等,我們要學到和佛那分覺性,所以不得有漏,所以我們的漏若盡,法就自在了,所以要大家時時多用心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6_qoNvzWt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