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經言
無復煩惱
正讚諸大阿羅漢之
諸漏已盡
逮得己利
棄捨重擔
證阿羅漢果者
為有餘涅槃
靜寂的境界,就像水淨如鏡,這就是沒有煩惱的境界,所以經文裡面這樣說,無復煩惱,當初在靈山會上聽佛說法,所有的大比丘都是大阿羅漢,阿羅漢已經諸漏已盡。
諸漏已盡,就是無復煩惱,煩惱全都沒有了,這就是在讚嘆諸大阿羅漢,「逮得己利」,就是已經卸了重擔。
我們人的煩惱,好像擔子很重壓住我們,這個重擔若能將他放下來,那就輕鬆了,輕鬆就是解脫了。
所以棄捨重擔證阿羅漢果,這是逮得己利,但是阿羅漢尚未成佛,只是證果,在那個時候,法華會上,佛陀捨棄了過去的方便法,開始就是要說大乘法。
大家還記得《法華經》之前,佛陀離言法華,那就是《無量義經》,《無量義經》已經將修行者,以及一切的眾生視同一體,因為不忍眾生苦,他運用佛法入人群中,這是在《無量義經》它的精要。
所以,阿羅漢,過去所證的小乘果位,現在就是要轉為大乘。
所以應該,過去所證的阿羅漢果,私已自利,解脫的心念,慢慢一直捨掉,轉小為大,但是這個地方又再解釋說,棄捨重擔證阿羅漢果者,現在一般就是有餘涅槃。
有餘涅槃,還沒有到達無餘涅槃,所以因三界分段生死,那個因,雖然暫時可滅,但是現有業果的身體,還是存在,還未除,今生這個身體,還是沒有了脫,同樣還是有生死,不同的生死,但是長短還是無法預料,不是說,證阿羅漢果了,他就壽命很長,生死自在,也不是說證阿羅漢,就不會接受到意外的果報,不是這樣。
所說的是內心,我們的內心煩惱去除,在這一生知道,不會再去結未來的因緣果報,過去的因緣果報也是存在,斷除未來的因緣果報,是現在所修的,所以現在還是一樣,還在有餘涅槃。 阿羅漢,已經證阿羅漢內心清淨,不受生死煩惱困擾,這樣用正智解脫,若能正智解脫,即謂證無餘涅槃。
因三界分段生死之因
雖可斷滅
而現有業果之身
仍然存在尚未解脫
仍是有報
故為有餘涅槃
阿羅漢
若以正智解脫
則亦謂證無餘涅槃也
這是說現在,雖然都沒有和人結不好的緣,沒有牽未來的因、緣,但是對生死很自在,這才叫做是無餘涅槃。
所以修行我們必定要知道,要將內心的煩惱先去除,出家或者是在家,同樣一切唯心造。
所以心有煩惱,無明漏失,唯有結未除,我們一直在說,證阿羅漢,心得自在,我們要如何能心得自在?就要盡諸有結,要盡諸有結。
因為我們有很多煩惱,都是來自結,結,我們平時叫做結,若看到有人有煩惱時,就說,怎麼樣?你的心又打結了嗎?是啊,打結了,打結就是拉不開,我們的心若是打結,就是煩惱。
所以盡諸有結,盡就是完全去除的意思,煩惱全部都淨除掉了,煩惱全都淨除掉,就是得到斷煩惱,不復生無明的德,無明若不再生起,德就現前了。
「盡諸有結」
即淨除一切煩惱
讚歎不復生
無明之德
不是對大家說過,德就是得,你不修不得,不得就無德了,修行就是要去除煩惱,我們過去的習氣如何去除,這是很重要,所以我們要不斷不斷,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氣,我們要去除,去除了習氣就是斷無明。
斷了無明,斷一分無明,成長一分慧命,這叫做德,因果不亡曰有,因果若還有,還有不好的因,結不好的緣,自然不好的報,這個果實一定還在,所以必定要從根斷起。
根本的無明你若不斷,一棵樹,你只是斷樹梢,但是它的根還在,春天一來,季節一到時,他就是伸枝發芽,同樣又再開花結果,所以說來,因一定要斷,因若不斷,果還是一樣再生,所以因果不亡,就是還有造作的業。
所以我們不只是短暫的時間,說我改了、改了,改了一時,若不徹底,同樣煩惱又生起。
所以還有,有什麼呢?就是有結,就是結,這還存在造作,因為我們的習氣還在,看到無緣的人,我們還是對他還是無緣,還是看到不歡喜。
對有緣的人,不論他在說什麼很多煩惱事,我們照單接收,看他說了多少煩惱,我們都接受起來,將他的煩惱變成我的煩惱,這就是我們還有分別心,有緣、無緣,我們還有分別。
所以我們一定要常常,警惕自己的心,在人我是非中,凡事要很平淡,就像水很靜,就能照人的臉,照周圍的環境,所以常說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也就是說水面若平靜,月亮只有一個而已,但是只要有靜水的地方,就能看到月,這就是我們人人佛性本具,同樣的佛性,但是人人的心如果靜下來,明月就在我們的心中。
所以心靜不下來,這是因為有結存在,心還未直,結還打著,還纏住我們所以還有。
因果不亡曰有
即有為造作有業
受生之處
阿羅漢就是盡諸有結,才不會再惹來未來業隨身,又不知道要去哪裡投生?我們都不知道,六道中的根源未斷,所以造作就是六道,我們還在六道中輪迴,無法自己自主。
說過了,我們倒駕慈航,乘願再來,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心,與人間有約,那不是隨業,所以我們若是隨業,由不得自己,在六道中不知道要到哪裡,未來的去處,也由不得我們選擇,這就是我們的煩惱還未斷盡。
這裡就是說斷諸有結,心若有煩惱、無明,法若入心都是短暫的,很快就漏失掉了,留著的都是煩惱,這都是我們的無明,就是因為「結」尚未除,所以我們必定要把結去除。
九結:
愛結 恚結
慢結 無明結
疑結 見結
取結 嫉結
慳結
看到了我們人,於愛欲產生煩惱,若是取不到就是瞋恚,內心就很懊惱,若是得到時,世間樣樣他都有時,他就慢、驕慢,有的人樣樣都不會,就卑劣慢,這都叫做結,無明的結。
很多的無明,貪、瞋、癡的無明,都佔滿了我們的心,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在一起,如影隨形,我們的煩惱和我們的心,就是這麼動作,所以起疑,都是從我們的見解開始。
我們的見解若不通,就執著,所以見解以外,我要就是要,真的是執取,我就是一定要這樣。
看,若是看到別人成功,比我們好就嫉妒,自己擁有的不願捨出去,這叫做慳貪,所以這九種結,就是煩惱的因,我們內心的無明,煩惱的因,就是從這個結,我們為什麼除不掉呢?就是打結了、綁住了,所以我們捨不掉,所以結,就是惑習的業。
這個結是從過去生的過去生,生生世世一直累積下來了,一直綁、一直纏,一生一世的煩惱,都結集,累積一直綁住,像繩子綑住了一樣,就是結。
這個惑,惑就是無明,過去生的無明,不明白道理,我們已經帶來在今生,今生不明白的道理,起惑造業,這個惑和業又再帶著到來生,這就是叫做,結。
結,就是惑習之業,一生過一世,不斷薰習過來的業,所以我常向大家說,習氣要改,改習氣就是叫做修行,所以「謂諸有之生因」,這個結,就是所有的煩惱,所產生的種子的因,所以這個結字,真的也是很辛苦。
現在「今智斷不受後有」,我們要發揮智慧,我們要真正勇猛,斷掉結的繩子,繩子若解不開就斷掉它,我們若斷掉它,就很輕鬆了,擔子就輕了,這個擔,給我們最重的就是情和愛,愛欲若起,那就是貪、瞋、癡。
各位,真的很辛苦,我們人生就是為了無明,漏,或者是有結,這樣讓我們生死輪迴,三途六道這樣輪轉,由不得自己,一直在迷惑,無法醒過來,真的是很辛苦,所以叫做盡諸有結。
我們現在要修行到達阿羅漢,必定要心清淨,要去除煩惱,去除無明,去除漏,必定要盡諸有結。
這樣因盡果亡,就沒有再去造那個因,自然就沒有果來交纏,所以不生就不再後有,沒有三途六道,讓我們迷失,苦不堪言。
結即惑習之業
為諸有之生因
今智斷
不受後有
故云「盡諸有結」
因果盡亡
不生義也
各位,學佛真的要時時用心,一念無明境界,從我們的內心起,不管外面如何紛紛擾擾,只有我們的一念心,只要我們的心靜下來,心靜如淨水明鏡,我們假如能夠這樣,心不受外面的境界將我們搖動,這樣我們要證阿羅漢果,那就是沒有困難了。
其實不一定出家才能心淨,其實在家菩薩智慧長,在家菩薩斷除煩惱,根機若很利的,也是很快就能斷除,說改就改,你看大有人在,在我們慈濟這個大環境中。
所以我們人人,在每一個人身上的大藏經,要用心讀,所以請大家時時多用心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xPjr5IUH5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