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【證嚴上人03月21日志工早會開示】
「世間啊,有福人間多享受,享受到底是福或者是禍呢?實在是人世間矛盾重重啊!」
今晨(3/21)志工早會,證嚴上人表示,近幾十年來科技發達,可以讓人更清楚看到天下事、天下人,人生社會生態,但也看到許多美中不足的人生,在在印證了佛陀所說的苦難偏多。
慈悲喜捨能造富 窮人付出心不貧
上人提及晨語時,曾跟大家分享「慈悲喜捨」四無量心:「大慈無悔、大悲無怨、大喜無憂、大捨無求。」
「是啊!佛陀教育我們,我們該做的事,很多人做不到,可是也有很多人做得到。做不到的,不見得是沒有力量的人,也不見得是窮人;做得到的,也不見得一定是富有的人,或生活中是無憂的人。說起來,『富中之貧』的人生也滿多的,『貧中之富』的菩薩也不少。」
貧窮又能做到助人的「貧中之富」,南非祖魯族慈濟志工是最好的例子。「南非貧窮、愛滋病普遍,讓人十分憂心,但看到有這麼一大群菩薩,令我感覺希望無窮,他們十多年來已經為南非而付出,而且這幾位菩薩可以照顧超過五千位愛滋病患,還要收容五千多位的孤兒,他們還可以哪裡有災難就到哪裡去。」
從去年(2012)開始,南非志工跨國到史瓦濟蘭,甚至到莫三比克等幾個鄰近的國家,雖然窮困,進出都是依靠一部中古的車來行動,從南非德本開往史瓦濟蘭約要六百多公里路程,沿途道路顛簸,南非工志從清晨天未亮開始往前行,到達時已經天黑,餓了就食用香積飯,晚了就簡單拿出睡袋席地而寢,他們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要把愛的能量,帶到同樣窮困的鄉村國家去,而這已是他們的第十一次發放。
「要去發放大米之前,那樣投入,那樣挨家挨戶,先探勘,每個家庭都要很準確地評估,一粒米都不能浪費,來來回回,一直到發放大米;然後緊接再去,當地人會問說:『你這次要給我們什麼?』她說:『我要給你們的是心靈的財富。』就這樣他們去了,總是把愛的理念不斷傳承,讓史瓦濟蘭當地也已經開始慢慢有了種子。」
合和互協擁大愛 貧戶濟貧感人心
2013年2月第十一次發放時,一位企業家的員工看到慈濟,並分享給他朋友知道,這位婦女朋友恬碧,本身貧窮卻心繫著窮困的家鄉,想要返鄉卻苦無車資,聽到慈濟人到來,她跟志工提報,並帶領志工前往她所居住的村莊。
經過兩鐘頭車程又需爬坡前行,才終於抵達村莊,恬碧以舅舅的家做為據點,號召大家來聽慈濟人愛的分享。志工抵達時發現,恬碧的舅舅已往生,娶的三位太太,不僅同住,還照顧著三十一位患有愛滋病的家族成員。
「看到這樣的報告,心裡感到不可思議,可是這個太太都是合和互協,為生活打拼,以編草席來維生,這一大口人家,還要收容一對已往生的愛滋病夫妻(所生)的一個七歲孩子,也收容進來;這個家庭很有愛心,環境雖然苦難,可是很令人感動。」
從影片中,看到他們所住房屋,可以想像其生活艱困,卻要收容沒有父母的孩子;慈濟人到村裡舉辦愛灑,當下這戶人家的第三個太太開始發心立願,她要在這村莊裡,承擔做一顆慈濟種子,將來為有困難的個案提報。
上人欣慰史瓦濟蘭善的種子開始萌芽,同時也讚歎南非菩薩無私付出的精神:「他們窮,但是窮的一清二,我們給的米都沒有用在自己身上,連路程要吃的、交通(費)也要自己掏腰包,點滴不會佔為己有,而且把慈濟感恩、尊重、愛做到,付出無求還要感恩。這是他們要給史瓦濟蘭的心靈財富,這種愛的能量,沒有錢也能做好事,窮人只要有心,臺灣給的大米,他們可以點滴分明,不會失救一個人,也不會錯發給一戶人家,所以該給的他給,不該給的也會清楚地把關。平常都認真工作,該去投入的時候,大家合和互協。苦,只要心中有愛,他就是富。」
富國貧民逐垃圾 耆華之人不知飢
看到非洲的貧困,讓人不捨,但拜現代科技發達所賜,也可以看到在富有國家裡,窮人也很多,生活在垃圾山的也很多。
「如大家所知,在印尼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等等,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垃圾山,生活在垃圾山的人民,一見垃圾在倒,馬上圍上去,就地撿來食用;但在中國的北京如此富有的城市,卻可見到廚餘中甚至有完整的一條魚、完好的肉類、麵包,卻被丟掉,糟踏食物的情況,令人看了相當不忍。」
上人感嘆這難道是富有的表現?「自己有福,要想到飢餓眾生。連白米整包都丟掉,這個況狀連環衛工人看了也很不忍心。的確這種畫面看了,感覺心裡很矛盾,這樣是富嗎?普天下儘管有錢,一旦到了乾旱時,寸草長不起來,五股雜糧無法布種,不知道要怎麼辦,應該人人要自我警惕。」
惜福愛物,端正人心,也要藉由教育的力量。廈門的馬巷中學,幾年前因慈濟人曾去解說助學金的方式,校長、老師回訪廈門慈濟人時發現,慈濟人文的重要,於是邀請慈濟人前往學校和學生分享零廚餘的觀念。
志工發現,將近80%的學生都有廚餘問題,慈濟人運用智慧,將國外種種苦難人、以及飢餓中的孩子等影片向他們解說,藉以啟發孩子,讓他們懂得如何珍惜。
「慢慢地,孩子懂了、理解了。他們也會珍惜,這都是慈濟人前年、去年已經看出的成果,盤中食物都要吃光,還要乾乾淨淨,連碗盤都要(用飲水)洗過喝下去,滴油都不能讓它浪費掉。」這樣成功的教育,也引起當地媒體的報導。
企業推動八分飽 訂餐減量無剩餘
而在臺灣,長期以來推動八分飽運動,上人憶及去年某一次機緣去到桃園,與幾位企業家一起用中餐,問及企業家如何推動,一位企業家回答,他將八分飽的理念,帶至在有兩百位員工的辦公大樓裡,並實行起來,原本兩百位員工外包兩百個餐盒,後來改訂一百六十個。
「我說,兩百人(用餐),一百六十個(餐盒)怎麼吃呢?大家吃得飽嗎?他說:『重分配,大家不只吃得飽,而且沒有罪惡感,而且輕安自在。』我說:『為什麼?』他說:『因為過去每個人的便當,都剩下三分之一或是四分之二都要丟掉,現在可以重分配後,恰恰好。』」
該企業家表示,將上人所說的故事與員工們分享,如在緬甸,窮困的一家四口人,卻願意省下一把米助人的故事,大家開始響應,並將每餐省下四十個便當的費用捐出。上人感動地說:「八分飽,兩分救人好,他們真正實行,聽了也很感動,所以世間事要做,一定做得到,不是做不到。」
自耕自種知辛勞 珍惜分毫盤中飧
上人再以慈濟學校裡的教育──臺南大愛幼兒園有機菜園為例。「有次到臺南時,一群『幼農夫』採菜給我吃,我在臺南真的吃他們種的菜、聽他們分享,每個孩子種菜的心得滿滿,每個純真無邪,每個的心得真的出乎想像;這個故事我跟花蓮(慈濟學校)的校長、老師分享,我們花蓮也開始經營愛心農場,他們也要體會農夫辛苦,還要種稻、插秧,還會知道粒粒的米、菜有都是多麼辛苦,這樣的教育,他們會懂得如何珍惜盤中食物,他們會感恩農夫、小瓢蟲,還會感恩每一樣菜,充滿感恩心的孩子,一定會珍惜愛的能量。」
最後,上人勉勵大眾:「我們只要有心把愛的能量,不要有後悔、不要埋怨、也不要憂鬱,我們要充滿歡喜地來教育。教育是希望工程,不要有挫折感,大喜無憂,我們要充滿希望來付出;我們要大捨無求,一定時時用盡心思,為世間灑播愛的種子,不管收獲多少,總是盡我們的能量去付出,在人間一定要灑愛的種子。」